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随着经济加速转轨以及社会结构的不断变迁,社会矛盾日益突出,利益分化不断加剧,以善治为中心,实现体育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是全面深化体育体制改革,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如何推进体育社会组织健康发展,是体育体制改革与创新的一个关键环节,是善治理论下政府治理的有益实践与探索。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从善治理论视角,寻找当前中国体育社会组织发展的制约因素,为体育社会组织的良性发展提出切实可行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2.
迈向体育强国的法治需求与挑战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北京奥运会后,我国体育进入迈向体育强国的新的发展阶段.弘扬法治奥运的理念与精神,深化体育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对现代法治形成更加紧密的制度依赖.建设体育强国,必须面对构建法治体育、保障体育权利、依法社会行政、培育社会基础、完善法治程序、提升法治素养等方面的法治需求,应对现实发展中存在的各种挑战,积极推进我国体育改革发展和体育法治的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3.
当前,在我国大力推进法治建设和政府转变职能的改革进程中,以及党和国家“积极引导、大力培育”体育社会组织的背景下,研究我国社区体育社会组织的发展问题是十分紧要的。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运用体育学、法学和管理学等理论知识,对社区体育社会组织的困境与解围展开讨论。研究认为;要尽快立法确立社区体育社会组织的法律地位,构建政府、市场和社区体育社会组织协同的治理机制才能从根本上破除社区体育社会组织的发展困境。  相似文献   

4.
党的二十大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实现体育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体育现代化的题中之义。体育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是体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面,是体现和符合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方式。其中,加快融入新发展格局是战略基点,推进体育治理现代化是必然要求,满足人民的体育需求是最终目的,加快实现科技创新发展是必由之路。现阶段,体育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面临党建引领不够有力、监管不到位引发问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较为明显、创新能力不强等现实困境。推进体育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必须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必须坚持走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5.
结合国内外时代发展特征剖析法治建设于建设体育强国的历史必然性,并针对"十二五"期间我国的体育法治建设,探讨当前应采取的若干法治举措:推进体育领域依法行政的制度和机制建设;抓紧进行并争取早日完成《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的修订工作;加强配套体育立法工作以及做好对规章、规范化文件的管理;努力提高体育行政执法的能力,依法履职,积极作为;强化体育法律法规实施的监督和评估;促进体育行业组织内部的规范治理;扩大体育法律服务和纠纷救济渠道。最后,深入体育法制宣传教育和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6.
社会转型与体育法治建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法治建设是当今社会呼声最高的内容之一,在眼下“法治热”的背景下,体育法治化也成为体育理论界关注的问题作者从以下3个方面论证了社会转型与体育法治建设的关系,即:①体育法制的理想与体育法治的现实;②需要在理解中国体育实践的基础上推行体育法治;③在体育改革的同时,必须考虑到体育法治建设或制度生长所需要的社会稳定,这种辨证关系的把握是体育法治建设极为重要的。  相似文献   

7.
体育权利是与生命权、健康权、文化和教育权利密切相关的一项基本权利,农民工体育权利的实现对于提升农民工幸福生活水平、促进其自身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意义重大,但农民工法定体育权利和实有体育权利在现实中存在巨大差距。以法社会学基本理论为指导,从个人—社会—政府(国家)3个层面深入分析实现农民工体育权利的制约因素,并提出大力推进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构建农民工体育权利社会支持体系,加强农民工体育组织建设,以农民工自我发展为基础,提升农民工体育权利意识等实现农民工法定权利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8.
从理论上探讨智慧法治视域下体育法治现代化的必然性与实现路径,以更好地指导体育法治实践。在理论阐述的基础上,对智慧法治助力体育法治建设进行分析和论证。认为:智慧法治作为一种治理的新思路,与体育天然契合,是实现体育法治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有利于提升体育立法的科学性与民主性、提高体育执法效率与公开透明性、提升体育司法的公信力。提出智慧法治视域下推进体育法治现代化的实现路径:加强体育法理形态建设,推进体育立法科学性,提高体育行政执法的程序性,促进体育司法正义性,提高人民对体育法治的满意度等。作为体育法治建设的新形式智慧法治应面向人民、世界和未来。  相似文献   

9.
建设体育强国需要强大的法治保障、推进健康中国战略需要法治规范引导、全面依法治国应补齐体育法治短板、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体育治理体系现代化构成了中国体育法治建设的战略背景。体育法治要服务于体育发展战略大局、体育法治要为体育深化改革保驾护航、体育法治要与体育政策良性互动、体育法治要融入体育治理过程指引了中国体育法治建设的战略走向。在全民健身、学校体育、竞技体育、体育社会团体、体育产业等体育强国建设的重点领域,对法治的需求日益强烈,亟待补齐当前体育法治发展的短板。由此,应充分利用当前《体育法》修改契机,在外部充分接入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在内部充分完善体育法律规范体系,以重点领域为突破口,完善中国体育法治建设,为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现提供制度支撑。  相似文献   

10.
大力发展体育社会组织是我国深化改革必然要求。通过对我国体育社会组织现状及发展进行分析,独立性、自主性、公益性、实体化、合法化及规范化是我国体育社会组织发展的趋势。我国现阶段体育社会组织的发展主要面临:去行政化挑战,公益性和非营利性难题,以及合法性的问题。由此提出,法治是体育社会组织发展的保障,自治是体育社会组织发展的根本,多元化收入来源是体育社会组织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我国城市社区体育行政管理的缺陷及创新构想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分析现阶段我国城市社区体育行政管理的必要性,揭示现行城市社区体育行政管理中存在的若干缺陷,如管理主体内部缺乏横向联系、管理对象不一致、政府对体育社会专业化组织和服务机构培育还不到位、适应社区体育行政管理或职能调整的法律法规还十分缺乏;并从我国当前城市社区体育行政管理机构设置及其相互关系为基础,提出了改革措施。指出应将社区体育行政管理权力下限界定在街道办事处、加强社区体育行政管理主体的内部联系、理顺街道办事处与居民委员会的关系、推进社区体育“社会化、产业化”进程、加强社区体育法制建设,同时指出社区体育行政管理改革的艰巨性与复杂性。  相似文献   

12.
新时期中国体育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多元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正处于从经济建设型社会向公共服务型社会转型时期,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和体育公共服务不足是现阶段中国体育发展的主要矛盾。文章从公共管理相关理论的视角审视我国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现状,借鉴一些发达国家体育公共服务的先进理念与管理经验,建议构建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适度竞争、监管有力"的模式提供体育公共服务,允许和鼓励私人部门、社会组织、企业参与体育公共服务的供给,满足广大人们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公共需求,促进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13.
阐述了国际大众体育的发展现状,分析了韩国以及上海市大众体育的成功发展模式,提出了我国大众体育发展的3个目标以及策略:构建开放式大众体育组织网络,不断完善群众体育组织网络;充分发挥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作用,加快大众体育的科学化进程;大力发展大众体育产业。  相似文献   

14.
意大利奥委会实体化运作之所以能够成功,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得到了法律的授权和承认;还得益于它对足球彩票等体育产品和市场的管理和控制。意大利的社会合作机制模式是保证各地方体育组织、39个全国性单项体育组织、大众体育和休闲体育组织能够紧密地团结在意大利奥委会的领导下开展工作,以天主教为主体的意大利宗教团体,对各层次的体育团体也给予了大力支持。  相似文献   

15.
联邦德国体育管理体制及其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联邦德国的基本法规定了联邦德国是民主制、法制福利和联邦制的国家。其体育体制也与国家体制相适应,它表现出以下特征:民间和社会办体育,并实行自治,政府只扮演协助的角色并在一些方面不成文地承担一些体育经费;各不同层次和不同部门的管理机构依据基本法规定的职权范围秩序参与体育管理,责、权、利明确;俱乐部是体育管理的最基层组织,也是体育运动的具体承办者,其成员数以每年8%的速度递增;各管理机构的管理人员以业余兼职为原则,以志愿奉献为信条;管理人员选举产生,以议宪制为形式;自下而上建构组织,再从上而下实施管理。从而使体育充分发挥了它的“闲暇价值、健康价值、休养价值、教育价值和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6.
从政策变化看改革开放30年我国社会体育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30年,我国社会体育政策变化表现出社会化、法制化、科学化、生活化等阶段性特征,推动社区体育、民间体育、多元化体育发展,使国民体育权益有了基本保障,社会体育发展有了明确方向,体育管理有法可依;使健身有了科学参考,体育决策有了依据,体育科研水平有了提高。促进体育服务的发展,使体育活动日常化,为提高生活质量创造条件。应加强体育公共政策、体育社团"实体化"、基层体育服务保障指标体系、多元化体育服务与其他社会活动协调发展等政策研究。  相似文献   

17.
Sport for Development and Peace (SDP) policy-makers and practitioners continue to offer ambitious claims regarding the potential role of sport-based programs for promoting social change. Yet, it is important to put sport under a critical lens in order to develop a more balanced and realistic understanding of the role of sport in society. Whether SDP programs result in positive or negative outcomes depends on the structures and processes of the implementing organizations. Hence, SDP researchers are paying more attention to the organizational approaches of these agencies. Scholars also argue the outcomes of SDP programs depend on the relationship of these organizations with broader community education and health promotion efforts. Despite the claims of many SDP programs, little remains known about the educational goals of these program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broader educational efforts. Therefor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critically examine the role of education among a randomly selected sample of nonprofit SDP organizations in urban settings across the USA. Findings from in-depth interviews with 17 executive directors indicate a broad range of educative aims, but also innovative organizational practices, highlighting a salient relationship between education and SDP in the USA. Prominent themes emerged related to program models and organizational approaches, academic enrichment programming, partnerships with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and education-focused nonprofits, and educational outcomes. These findings are examined and implications for future SDP research are also discussed. Although important work is emerging in SDP literature on how educational values are delivered in these programs [Spaaij, R., & Jeanes, R. [2013]. Education for social change? A Freirean critique of sport for development and peace.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 Pedagogy, 18, 442–457], findings from this study also help stimulate a critical dialogue on the educative aims and practices of decision-makers in SDP organizations.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我国城市社区体育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社会体育需求的变化、经济体制改革、体育社会化、社区建设发展和老龄人口增多等多种因素;描述了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的人、财、物、活动和组织等要素的现状;指出目前的主要不足是:对社区体育认识不足、正式的与自发性的社区体育组织间缺乏联系、非经常性的与日常性的社区体育活动相脱节、发展不平衡以及体育资源紧缺。  相似文献   

19.
郭晴 《体育科学》2012,32(3):92-97
采用文献资料调研和逻辑分析法回顾了体育组织与媒介关系发展的历史,从两者相互交织的利益取向出发,将体育组织与媒介关系分为:媒介对体育及体育组织的介入期、体育组织与媒介关系稳定发展期和共生成熟期。研究结果认为,体育组织与媒介关系形态表现为单向传播关系、合作关系和共生关系;这3种关系形态不仅仅是纵向的、历史演变的结果,同时也是一种横向的、在当今社会也同时存在的关系形态;决定体育组织与媒介关系形态的因素包括体育制度与媒介制度、媒介传播力以及受众对媒体的依赖程度。  相似文献   

20.
举办大型体育赛事对一个城市的建设和发展的推动作用显而易见。凭借其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体育赛事已经成为城市营销的“名片”;举办体育赛事对推动本地区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等方面产生的促进作用是全方位的。福建省应该以举办2015年首届全国青年运动会为契机,把具有福建特色的品牌体育赛事做强做大,推动城市建设,增进社会和谐,带动相关产业,努力促进福建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