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通过收集和处理赛前训练负荷的相关数据,研究影响赛艇运动员赛前竞技状态形成的因素,探讨建立较完整的赛前训练模式,从而避免因赛前训练负荷强度过大、不足或补救措施不及时等影响竞技状态。  相似文献   

2.
运用实验法论证了我国优秀男子皮艇运动员刘海涛 ,在 1 999年赛前专项训练负荷定性定量的形成因素以及负荷可控因素。通过掌握特定的训练日期、训练目的、个性特征 ,处理量与强度以及大小的临界值 ,并在动态变化中达到最佳专项训练负荷的目的。本文旨在探索科学化训练的途径 ,并为我国皮划艇运动水平的再提高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运用实验法论证了我国优秀男子皮艇运动员刘海涛.在1999年赛前专项训练负荷定性定量的形成因素以及负荷可控因素。通过掌握特定的训练日期、训练目的、个性特征.处理量与强度以及大小的临界值.并在动态变化中达到最佳专项训练负荷的目的。本文旨在探索科学化训练的途径.并为我国皮划艇运动水平的再提高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赵鹏 《体育科研》2013,(5):67-71
目的:对国家男子举重队重点队员在2012中国举重锦标赛(奥运选拔赛)和奥运备战赛前的生理、生化指标进行监控,总结现有的赛前训练的模式,为教练员及时了解运动员的身体反应、修订训练计划和调整训练负荷、保证运动员在大赛前机能处于良好状态提供参考。方法:在国家男子举重队2012年奥运选拔赛和备战奥运的赛前期,运用生理、生化指标对国家队5个重点级别,6名运动员进行训练监控。结果:奥运选拔赛前的训练模式为赛前第2周训练强度和负荷达到最大,之后训练强度和量缓慢降低。奥运备战赛前的训练模式是大强度大负荷周与小强度小负荷周交替出现,总体呈下降趋势。选拔赛的赛前模式优于奥运备战的赛前训练模式。结论:两次赛前训练结果比较发现,锦标赛赛前训练模式优于奥运备战赛前训练;训练强度起始较大随后缓慢下降,整体训练负荷较稳定的训练可以保持运动员在赛前训练阶段的生理机能的稳定,同时提高运动员的肌肉爆发力,增强竞技状态;强度中等、训练负荷较大且整体训练量呈波动趋势的训练易于给运动员造成一定的身体不适,引起运动疲劳的积累,导致赛前竞技能力的降低。  相似文献   

5.
以备战2008年奥运会的国家男子蹦床集训队的5名运动员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运动员赛前训练中计划安排、生理生化指标及心理指标的检测和分析,全面把握和概括运动员赛前负荷内容及结构的特点,并对相关内容进行了统计学处理.结果表明:赛前训练负荷总体上呈现强度增加、训练量逐渐降低的趋势.赛前训练身体机能生理、生化以及心理指标与训练负荷成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6.
篮球赛前训练与比赛负荷强度之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采用实验测试的方法,就篮球运动员赛前训练与比赛负荷强度之关系进行探讨。结果显示,造成运动员比赛下半场体力下降的主要原因,是赛前训练的强度与密度均小于比赛时的负荷强度与密度,如赛前训练中的间歇次数过频、间歇时间过长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训练中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高原训练构成因素中,最核心的因素是训练的量和强度。以往高原训练失败的原因,大多将其归咎于缺乏对运动员的身体机能进行科学的控制以及强度控制不当所致。Mester(2003年)对近15年来国际上150项高原训练研究结果的分析认为,迫切需要建立评价高原训练时的个体负荷强度与负荷量的科学指标。因此,为探讨高原训练个体负荷强度、负荷量的监控手段,促进个性化的高原训练,通过对我国优秀游泳运动员赛前3周高原训练的研究,找出高原训练的负荷规律,希望为广大教练员和运动员在高原训练的负荷安排、科学监控以及个性化的训练方面,提供科学的理论及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祁希慧十一届全运会赛前训练的研究,分析其赛前训练周期安排、训练强度及负荷的特征,探寻女子举重大级别赛前训练的规律,为今后的训练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祁希慧十一届全运会赛前训练的研究,分析其赛前训练周期安排、训练强度及负荷的特征,探寻女子举重大级别赛前训练的规律,为今后的训练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采用文献资料等方法研究国家女子举重运动员赛前训练的基本模式及训练负荷.主要结论:国家女举在备战大赛前的训练期时间较长,在周期划分上包括基础训练期、强度训练期和赛前准备期三个阶段;围绕“高强度、小负荷、快节奏”的基本模式,以专项技术动作、半技术动作和辅助项目训练为手段展开训练,提高专项素质和专项能力;各阶段训练负荷安排均遵循“两大一小”的起伏变化,周训练负荷节奏呈现出两段式和阶梯式两种变换形式,且以量的增长为主;赛前最后四周,通过保持负荷量、提高负荷强度或递减负荷量、保持负荷强度的方式,提高强度,降低量度,达到有针对性的训练安排.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广东女子手球运动员赛前综合训练的负荷大小、负荷积累程度、机能恢复状态,测试了12名参加2012年全国冠军杯赛的广州女手运动员赛前五周部分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显示:(1)与赛前五周基础值相比,Hb、Rbc、Hct、MCV恢复值变化幅度不大;与赛前五周训练值相比,赛前四周、三周RDW训练值显著性升高,MCV/RDW训练值显著性下降(P<0.05),提示铁储备下降明显。(2)与赛前五周基础值相比,赛前二周CK恢复值显著性降低,赛前一周BUN恢复值显著性升高(P<0.05);与赛前五周训练值相比,赛前四周、三周CK训练值显著性降低(P<0.05),提示综合训练负荷强度积累效应不明显,BUN训练值呈逐步上升趋势,赛前二周升至最高值,达7.60±1.42mmol/L,提示赛前训练负荷量积累效应明显,可能与综合训练课时长有一定关系。(3)在赛前五周备战中,WBC总数始终在正常值参考范围内。与赛前五周基础值相比,Lym、Lym%、Mono、Mono%恢复值没有显著性变化。结论:合理营养可以改善训练负荷对机体产生的影响,赛前综合训练模式,负荷强度积累效应不明显,负荷量积累效应较为明显,机体免疫能力良好。  相似文献   

12.
高校高水平乒乓球队年度训练周期的划分应以周期划分理论、训练原则和竞技状态发展的规律性为基础,围绕高校年度最重大比赛划分为与之相应的三个训练期:准备、比赛和过渡期。通过对高校高水平乒乓球运动员训练过程的控制,保证其在比赛中出现最佳竞技状态,创造优异成绩。  相似文献   

13.
对中国国家队女子柔道运动员赛前训练节奏安排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取得1996 年奥运会女子柔道比赛参赛资格和实现奥运会夺得1 枚柔道金牌的目标,对参加1995 年世界女子柔道锦标赛和1996 年奥运会的国家队女子柔道运动员的赛前训练节奏安排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研究结果提示:4 项生化指标较准确地反映了每个参赛队员每周负荷后机体的各项反应,可作为今后我国高水平女子柔道训练节奏安排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分析了举重运动员赛前的四种心理状态,并对赛前、赛中不利心理状态的调节与控制提出了具体的训练方法与措施。  相似文献   

15.
陈为群 《福建体育科技》2003,22(6):23-26,37
短期集训以成为当今业余田径运动员训练的主要特征,采用恢复训练为主的短期训练计划,可以使运动员的竞技状态得到较快的恢复。福建省十二届运动会田径比赛行业组短跑冠军陈岩的赛前恢复训练计划是个成功的范例,其训练计划制定,小周期训练内容安排方法等,对业余短跑运动员赛前短期集训计划安排有许多可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6.
步枪训练在射击比赛中稳定性是基础,心理稳定是关键。在射击比赛中决定胜负往往取决于稳定性因素。笔者阐述了步枪射击稳定性的内容、要求和大赛实战意义,同时提出了加强步枪射击稳定性的训练途径。1)射击训练是基础,心理是关键;2)科训结合可为训练提供大量数据;3)做好赛前准备是取胜的基础;4)善于处理矛盾,稳定运动员思想,是取胜的基本保障。  相似文献   

17.
以2005年全国青少年散打锦标赛男运动员赛时心理状态为研究内容,从参赛的192名男运动员中抽出60名运动员进行赛时心理状态调查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训练水平运动员参赛时的心理状态和不同竞赛局势时运动员的心理状态存在较大差异。在激烈的散打比赛中,必须充分调动和发挥运动员的心理潜力,以便形成最佳的竞技状态。  相似文献   

18.
采用文献资料法,对中国男子篮球职业队年度训练计划的制定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职业联赛的赛制下,竞技状态的控制是一个非常具有科学性的课题。准备阶段训练周期的合理划分、训练内容的科学安排、负荷结构的精确组合,以及进入竞赛期以后,对训练和恢复之间关系的准确把握等要素,共同构成了一个年度职业联赛队伍训练的完整控制系统。这种控制系统中的内部结构,和一个漫长赛季中对于运动员和队伍竞技状态的控制和维持的要求相一致。  相似文献   

19.
高校铁饼比赛不是单一的技术与力量的竞争,而是技术、体能与心理状态等方面的综合较量,是运动员力量素质在比赛中的充分发挥。因而,运动员力量素质的训练是各种训练活动的关键。论述了铁饼运动员进行力量训练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讨在武术训练中补水对运动员整套演练效果的影响,本研究选择7名受试者,采用心率、血压、体重等生理及主观感觉作为实验指标进行自身对照补水与不补水试验,并对其所反馈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套路演练前补水对受试者的训练效果有很明显的促进作用,能明显的减轻运动员的口渴感、降低身体温度、增进训练欲望,而且能明显地降低运动员的舒张压,对减轻运动员心血管的压力也有一定的作用。因此,在平时的训练中我们应该重视科学合理地补充水分,以提高运动员的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