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科敛丁口”怎样理解湖南衡东一中罗忠民高中语文第五册(促织)中有"里胥猾黠,假此科敛丁口"一句,"科敛丁口",课文注为"向百姓摊派费用。科敛,摊派、聚敛,丁口,指百姓,丁,成年男女",我认为课文这个注解不够确切。一、丁,应指成年男子,即能胜任赋役的成...  相似文献   

2.
高中语文第五册《促织》一文中,“丁口”、“(高木)葬”与“蹄(足敜)”的注释,我认为有不合文意之处,现提一点异议,敬请同仁指教。课文注:“丁口,指百姓。丁,成年男女。”我认为“丁”之注释欠妥。《新华词典》释“丁”为人口,并举例:人丁、丁口。《辞源》有“丁口”条目,曰:“人口。古代通常男称丁,女称口。”  相似文献   

3.
高中语文《勾践灭吴》一课的注释将“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的“中原”讲作“这里指原野”。而《辞源》《辞海》也有把类似情况的“中原”解释为“原野”的。这种解释值得商榷:一是未释构成成分;二是未释语法结构。正确的解释应该是:“原”讲作“原野”,而“中”是方位名词。方位名词“中”放在名词之前,这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语法现象。故“中原”应该讲作“原中”,即“原野中”。  相似文献   

4.
八年级《语》上册(人教版)《桃花源记》一中,“外人”一词共出现了三次:①男女衣着,悉如外人;②遂与外人间隔;③不足为外人道也。课本对句①中的“外人”注释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下同。”即上述三句中的“外人”意思一样。笔以为此种解释值得商榷:句②③中的“外人”理解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尚可,但在句①中作此解却不尽合理。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5.
《老年教育》2007,(11):47-47
“父母官”是旧时中国百姓对州、县官的尊称。这一称呼由何而来呢? 《汉书·循吏传》载,西汉元帝时,南阳郡太守召信臣,字翁卿,九江寿春人。“其治视民如子”,劝民农桑,去末归本,为政勤勉有计谋,“好为民兴利”,尽力使百姓富起来。[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沐俊敏 《学语文》2006,(1):46-47
一、“不毛之地”之“毛” 初中语文课本第四册《向沙漠进军》:“新疆建设兵团在天山南北建立国营农场,开沟挖渠,种麦种棉植树,那里原是不毛之地,现有是一片葱茏,俨然成为绿洲。”课文对“不毛之地”的注释是:“不长草木的地方。毛,指草木。”第六册《出师表》:“五月渡泸。深入不毛。”课文对“不毛”的注释是:“不长庄稼(的地方)。意思是荒凉的地方。毛,苗。”  相似文献   

7.
百姓:在奴隶社会中,“百姓”指奴隶主阶级,“百”表示数量,“姓”是族号。战国时期,随着宗法制度被破坏,有的庶民地位上升变成新兴的地主,有的奴隶主贵族则下降为平民,“百姓”一词逐渐成为普通民众的统称。民:奴隶无姓,或称之为“黎民”“庶民”,表示众多之意。董仲舒《春秋繁露》  相似文献   

8.
众多的成语词典中都收有“付之一炬”,其中对于“炬”的释义在辞书上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炬”作名词,解释为“火把或是火”,持有此意见的有《汉语成语辞海》、《现代成语巨典》、《现代汉语成语规范词典》等辞书;另一种则认为“炬”应作动词,解释为“焚烧或是烧毁”,赞成这种意见的有《汉语大字典》、《汉字规范字典》、《现代汉语规范字典》等辞书。  相似文献   

9.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收录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教师教学用书》对“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译为:“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源外面的人完全一样。”显然是将句子中的“如”释为动词“像……一样”。笔者认为这样理解不妥,有待商榷。  相似文献   

10.
“庖丁”解     
高中语文第三册《庖丁解牛》一课对“庖丁”的注释说:“庖,厨师。丁是他的名。”我认为这个注释对错各半。“庖”释为厨师是对的,但是把“丁”释为“他的名”就不正确了。诚然,“丁”可以当作人名用,但在此处却并非人名。  相似文献   

11.
人教版语文课本八年级上册收录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教师用书》(人教版)将“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译为: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源外面的人完全一样。显然,将句子中“如”释为动词“像……一样”。笔者认为这样理解不妥,有待商榷。  相似文献   

12.
储修德 《学语文》2002,(2):3-23
一、“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其中“外人”课文注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下同”。这一注释值得探讨。《桃》文涉及“外人”共有三处: ①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②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③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相似文献   

13.
薛吉辰 《语文知识》2005,(12):14-14
“雎”是形声字,从“且”得声,读作jǖ,在古籍中多用于人名和鸟名。《诗经·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雎鸠”是一种水鸟,古时常用来比喻女性。 战国时有两个人,一个叫范雎,也写作“范且”,或误作“范睢”,《战国策》中有他  相似文献   

14.
陶渊明《桃花源记》中“外人”共出现三次: 1.“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下称“外人①”)2.“遂与外人间隔。”3.“不足为外人道也。”(下称“外人②”)(下称“外人③”)  相似文献   

15.
在言中,一词多义的情况很多,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里是一个意义,在那个句子里又是另一个意义。一般地说,一词多义的各个义项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例如:食:①吃。《捕蛇说》:“退而甘食其土之有。”②吃的东西,食物。《曹刿论战》:“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③专指饭。《隆中对》:“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乎?”④读sì喂。《马说》:“食马,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相似文献   

16.
“漫骂”和“谩骂”读音相同,意思相近,在实际运用中极易混淆。请看下面的例句: 如果我们不能够为红灯区里的妓女给出一条生路,抑或就业有一份工作,那么,我们就应该闭上我们刻毒伪善的狗嘴,停止我们卑鄙无耻的漫骂。(潘绥铭《关于“妓女”》,《杂报》2005年3月25日3版)  相似文献   

17.
2011年8月29日《青年时报·专栏》有篇题为“切一角月饼去交税”的文章,其中写有这么一句:“去年有报道显示,中国的税负痛苦程度列全球第二,与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交相辉映。”此句显然把“交相辉映”当成了“互相照应”。·“交相辉映”是个成语。交相:互相。如僻·小雅·角弓》:“不令兄弟,交相为疥。”辉映:照耀;映射。如南...  相似文献   

18.
说“竖子”     
中学语文《鸿门宴》中“竖子不足与谋”一句,各种课本对竖子的解释是:“竖子,骂人的话,相当于小子,这里指项羽、项伯辈。”先说竖子。说它是骂人的话,言重了。《左传·成公十年》:“公梦疾为二竖子”。《史记·蒯通传》:“竖子不用臣之策,故令自夷于此”。《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遂成竖子之名”。《战国策·燕策》:“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史记·平原君列传》:“白起小竖子耳”。《吕览·必己》:“故人喜,具酒肉,令竖子为杀雁飨之”。《晋书·阮籍传》:“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以上这些例子,“竖子”并没有“…  相似文献   

19.
《新华日报》2004年9月12日一篇题为“中国选手包揽男女单前四名”的报道中说:“奥运冠军张恰宁以4:2取胜队友李晓霞。”这句话里头的“取胜队友李晓霞”这个动宾短语看上去十分别扭。  相似文献   

20.
周伟翼 《现代语文》2005,(12):44-44
示:天显现出某种征象,向人垂示吉凶祸福。《说文》:“示,天垂象,见吉凶,所以示人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示,神事也。”后来引申为告诉,教导。“示”作为部首多表示“神事”,“征象”义,都与“神灵”有关系。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