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应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生活,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积极思考,寻找写作的源头,从而做到用手写我看,用手写我心,真实地写作,尽情尽意地表达。我在作文教学中,让学生作文与生活紧密相融,指导学生用眼去观察,用耳去倾听,用心去体会,关注生活,感受生活的点点滴滴,不断地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为写作积累素材。  相似文献   

2.
童学存 《青海教育》2008,(12):28-28
1.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思考。 大千世界,丰富多彩,有着不尽的人、事。然而,学生作文往往无从下笔,这不是因为他们没有看到、没有观察,而是不会去观察,没有掌握观察的正确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深入生活,指导学生观察、捕捉生活中的闪光点,用多种感官去观察、去实践、去思考,提取有意义的素材,从而从生活的素材中获得平凡而有意义的美丽火花。  相似文献   

3.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写作教学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这就要求我们,要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并通过习作来反映生活,描述生活,表现生活,抒发自己的独特感受、个性认识和真切体验。那么,如何架设生活与习作的桥梁呢?一、链接生活——丰富体验作文教学必须依托大语文教育环境,把习作与生活链接起来,在课上课下、校内校外等学校、家庭、社会、自然各种环境中,引导学生用童心去感受生活,用童眼去观察生活,用童身去体验生活,增强积累,丰富体验,为习作开渠导源。1.引生活之水,灌习作之园。一是要以文化为食粮,…  相似文献   

4.
作文离不开生活,拓展作文素材和人生体验的积累空间,把学生引入校园内外那片沸腾的生活海洋,在课上课下,校内校外等学校、家庭、社会、自然各种情况中,引导学生用童心去感受生活,用童眸去观察生活,用童心去体验生活,丰富学生的人生体验,是决定学生自由表达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5.
生活化教学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把生活融入课堂,让数学走进生活,引导学生用数学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事物、认识生活、认识社会,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6.
作文来源于生活,表达生活,高于生活。因此。作为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生活。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世界.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世界.然后将自己的观察、感受、所得行诸语言文字。这样.学生在习作过程中就能写自己的生活.写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这样.学生的作文之花才会绽放得愈加美丽、芬芳。  相似文献   

7.
在教学中教师应把生活融入课堂,让数学走进生活,引导学生用数学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事物,认识生活、认识社会。要重视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经验,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实施“生活化教学”。  相似文献   

8.
周瑛 《教学月刊》2008,(10):33-35
新课标十分重视初中生的生活体验,重视对其生活的指导,使中学生在鲜活的生活体验、内化中,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习惯。新课程要求立足于学生现实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要求,努力把基础知识原理融人生活题材,围绕学生关注的社会生活问题组织教学。生活是现实的、具体的,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情感去体验,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促进学生对周围自然的亲和力,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自己在生活中成长,从而由“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做一个有责任的公民,学会过积极向上的健康生活。  相似文献   

9.
设计理念在生活中有许多现象值得我们用眼睛去发现,用心灵去感受。可是现如今孩子们沉迷于各种刺激的电玩,斑斓的动漫,对于生活中的现象视而不见或是不屑于去观察、去切身体会,发现不了有趣之处,自然也就无兴趣可言。本设计力求引导学生热爱生活,感受生活,拥抱生活,让学生体验观察的乐趣,发现身边有趣的现象,从而流畅地笔下生花,绘出属于自己的图画……习作要求要求学生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把生活中发现的有趣现象仔仔细细描绘出来,并写一写从中发现了什么,悟出了什么。习作准备观察生活中你认为趣的现象,想一想你之所以觉得它有趣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堂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自然风光、文物古迹、民族风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因而,在习作教学中,我们鼓励并引导学生走进生活,把笔触从家庭、校园伸向变化万千的社会,让作文真正贴近生活,贴近现实,贴近社会。一、做生活的有心人,在写好观察日记中练笔学生生活在大千世界里,耳闻目睹了生活中的许多事情,可谓是事事皆素材,时时为契机,处处有学问。我们在教给学生观察方法的同时,有意引导他们抓住生活提供的每次机会,用慧眼去观察,用慧心去存…  相似文献   

11.
作文来源于生活,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这就是作文素材,教师要教育学生善于观察生活,挖掘生活中的素材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引导学生写好作文,用自己的笔去反映生活。  相似文献   

12.
彭建 《语文天地》2014,(5):63-64
新课程标准指出:“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因而,只要是自己对生活的一点感悟和体验,都可能成为写作的契机和内容。教师在作文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主动积累生活中的素材,多角度、多方面地观察体验生活,丰富脑海中的生活素材。用自己的眼睛来看世界,就是观察。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观察,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周围也有感人的事情,只有自己用心去体会,设身处地去体验他人的喜怒哀乐,进行换位思考,才能感动自己,才能通过文字去感动别人。  相似文献   

13.
在教学中应注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引导学生用数学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指导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和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4.
数学来源于生活,也作用于生活。在教学时应注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引导学生用数学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指导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和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让数学更多地联系实际,贴近生活,达到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学习有活力、活生生的数学。  相似文献   

15.
低年级《品德与生活》的教学,使我深深感受到一定要从真实的生活源头出发,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感官去认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体验,要以活动为纽带,引导他们用自己的思维去触摸,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多方位地体验,成了架起学生的生活与心灵之间的桥梁。  相似文献   

16.
在生活中有许多现象值得我们用眼睛去发现,用心灵去感受。可是现如今孩子们沉迷于各种刺激的电玩,斑斓的动漫,对于生活中的现象视而不见或是不屑于去观察、去切身体会,发现不了有趣之处,自然也就无兴趣可言。本设计力求引导学生热爱生活,感受生活,拥抱生活,让学生体验观察的乐趣,发现身边有趣的现象,从而流畅地笔下生花,绘出属于自己的图画……  相似文献   

17.
第一,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走近大自然.收集、积累创新素材。“引导”,是指遵照教育规律,把学生引向比他们自身生活更宽广更深入更真实更缤纷的生活,特别是奇妙的大自然,与养育人类的大自然进行真实的“对话”,在花草树木、山川湖泊中陶冶自己,在阳光中感受泥土的芬芳和飞鸟的痕迹,让学生用眼睛去观察,用手去感受,用心去思索……这样,在学生的心灵上,就下载并储存了许许多多原汁原味的生活素材,再经过未来生活的不断浸泡、冲刷、烘干,其色彩一定丰富而鲜明。  相似文献   

18.
要想指导学生写好作文,首先要引导学生学会积累。只有善于观察生活,用敏感的心灵去体验生活,学生才能积累作文所需的生活素材;而只有积累大量的、丰富的词汇、语句,学生在作文时才能有墨可施。  相似文献   

19.
生活是一本开放的大书,是知识的源泉.生活中的语文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因此,我们应引导学生走进生活、体验生活,从生活中吸收信息.鼓励学生关心生活、关心时政,积极参加校内外活动,并留心观察,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去体味,去比较、分析、思考,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  相似文献   

20.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引导学生去关注现实,观察和热爱生活,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感受和体验。”那么,语文教师应如何引导学生观察、感悟生活,书写真情实感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