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亲属称谓是有血缘亲属关系的人互相之间称谓的用语。社会交际用语中存在着一种现象,即用亲属称谓语称呼不具有亲属关系的人。这种称呼方式叫做亲属称谓语的外化用法,而这种称呼现象也存在于缅甸语中。试图从缅甸语亲属称谓语外化用法的特点、原因等问题做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亲属称谓语是有血缘亲族关系的人互相之间称谓的用语。社会交际用语中用亲属称谓语称呼不具有亲属关系的人,叫做拟亲属称谓,也就是亲属称谓语的外化用法。在具体的交际语境中,该称谓方式具有不同的语用功能。文章简要分析了汉、英亲属称谓及拟亲属称谓的差异,并且从语用学的角度对拟亲属称谓的翻译做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语义和使用两方面概括分析了英汉亲属称谓语的差异,从而揭示了亲属称谓语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差异。英汉亲属称谓词在区分宗族与非宗族、血亲与姻亲、父系与母系以及长幼辈分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国俗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主要是英汉两民族宗法发展水平不同、生育观和生育数量不同以及文化观念和社会结构等不同。  相似文献   

4.
“姑”和“姨”是亲属称谓语中两个重要的词汇,文章通过二者的发展演变探讨了汉语亲属称谓语的“同名异指”和“异名同指”现象,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及影响,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并在生活交际中准确运用。  相似文献   

5.
男性配偶称呼语作为亲属称谓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日常交际的重要手段。随着社会的变迁和发展,男性对配偶的称呼也随之改变,有的从古一直沿用至今,有的则被社会的洪流淹没,不再使用。本文简要的描述了男性配偶称呼语的演变,同时也从内外两方面探究导致这种称呼语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程娥 《考试周刊》2007,(40):45-46
本文从语义、运用和文化影响三个方面对英汉亲属称谓语的差异进行了全面比较,指出这种差异造成的翻译上的、交际中的问题,提示在跨文化交际中,应该对英汉亲属称谓语的差异给予更多的注意。  相似文献   

7.
拟亲属称谓是一种比较特殊的社交指示语。通过对《红楼梦》两种译本中拟亲属称谓翻译的比较,可以得出结论:英汉拟亲属称谓反差强烈,折射出不同的民族文化。对中西拟亲属称谓异同的认识,可以减少语码转换中读者所产生的困惑和误解,有利于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8.
正一、亲属称谓语的泛化及文化内涵1.亲属称谓语的泛化亲属称谓语的泛化,是指用亲属称谓语称呼没有亲属关系的人的现象。也有学者把它叫做"拟亲属称谓语"。这种称呼方式常常在非正式场合使用,交际双方多为偶尔相逢的陌生人,运用亲属称谓语只是向对方表  相似文献   

9.
由于英汉民族不同的文化传统,英汉称谓语存在各自特有的特征。文章从社会语言学以及语用学角度对英汉的亲属称谓语和非亲属称谓语进行比较,分析产生这种差异性的政治、历史、经济、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原因,以期有助于英汉语言学习者进行交际。  相似文献   

10.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亲属称谓语是民族文化的反映。本文以英汉亲属称谓语为研究对象,试将英汉亲属称谓体系进行对比并分析出汉语的高度描述性与英语的高度概括性的差异,从而探询其背后的文化因素,以促进我们的跨文化交际活动。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词素、使用外化、使用规则、历史渊源四个方面对中西方亲属称呼语比较来分析中西方思维的差异以及亲属称呼语与思维之间的关系:一方面,思维影响着人们对亲属称呼语的使用;另一方面,亲属称呼语的长期使用也会反映并影响人们头脑中的固有思维。  相似文献   

12.
人际接纳与汉语称呼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称呼语的问题不但与语言学有关,也与心理学中的人际接纳原则和社会学中的社会层级特点有关。本文根据社会层级特点把符合人际接纳原则的汉语称呼语分为三类,抬高型称呼语,凸显型称呼语和尊重型泛称语。其中抬高型称呼语又分为或然性抬高和确然性抬高;凸显型称呼语又分为辈份性凸显、头衔性凸显和职业性凸显;尊重型泛称语讨论了老师、先生和师傅三个社会泛称。  相似文献   

13.
从价值观的角度看中美社交称谓语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静 《怀化学院学报》2010,29(3):129-130
从中美不同的文化价值观的角度,对中美社交称谓语所含的社会语用功能进行比较,认为中美社交称谓语因其在价值体系方面存在者较大差异,所以在表达方式和实际使用等方面的差异十分明显。对中美社交称谓语差异的深入认识,可以减少跨文化交际中所产生的困惑和误解,有助于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4.
与共同语相比,岳阳县方言中女性称谓很有特色,专门的女性称谓较少,女性称谓大多男性化。岳阳县方言中女性称谓男性化,是汉民族特有的民族心理、传统文化、经济形式以及所处的地理位置等因素形成的。  相似文献   

15.
对比了中西方夫妻在古今称呼语上的异同,认为其夫妻称呼语的变化反映着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改变。即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国家,不同时期夫妻的称呼语,不但能体现当时的社会结构,还能表现夫妻在当时的社会地位、从属关系以及家庭责任等多方面深层次的内容。在逐一对比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不同国家在不同时期的时代背景,讨论中西方夫妻称呼语异同存在的原因,从而进一步了解各国语言和文化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中西方称谓用语差异的文化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称谓是人类社会语言文化的一种普遍现象,不同的国家、民族存在不同的称谓系统和习惯,产生这种不同的深层因素在于不同国家之间文化的差异。文章将从中西方传统文化的不同来探讨英汉亲属称谓语、社交称谓语中的敬称和谦称以及虚拟亲属关系称谓语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称谓习俗文化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称谓习俗中,我国传统文化中有一些特异因素,显示了民族称呼的文化背景比外域要复杂得多,这有其重视传统美德的积极意义,也有不利于社会发展的相关消积成分。人际称谓与各种意识形态密切相关。人际称谓有规范化并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必要。  相似文献   

18.
陕西平利方言内部存在着复杂的父母称谓系统,多种称谓方式并存。本文将从称谓泛化、面称和背称等多个角度来分析平利方言父母称谓词的特点,并试图从语言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这两个方面来解释多元化并存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社会称谓语的选择与使用能够比较准确地体现说话者的素养与观念,进一步反映丰富的社会文化。以《后西游记》中的社会称谓语为例,其中,职衔称谓语、部分帝王称谓语折射出森严的等级文化,敬称、谦称、詈称、倨称和拟亲属称谓等反映了古人的尚礼文化,佛教称谓语体现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和碰撞,神仙名称类称谓语和部分帝王称谓语蕴涵了自然神崇拜文化。通过分析社会称谓语,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文化的发展,描绘一个时代的社会文化风貌。  相似文献   

20.
Social media are increasingly being used for educational purposes. The first part of this article briefly reviews literature that reports on educational applications of social media tools. The second part discusses theories that may provide a basis for analyzing the processes that are relevant for individual learning and collective knowledge construction. We argue that a systems-theoretical constructivist approach is appropriate to examine the processes of educational social media use, namely, self-organization, the internalization of information, the externalization of knowledge, and the interplay of externalization and internalization providing the basis of a co-evolution of cognitive and social systems. In the third part we present research findings that illustrate and support this systems-theoretical framework. Concluding, we discuss the implications for educational design and for future research on learning and collective knowledge construction with social medi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