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0 毫秒
1.
民国时期武术社会化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国时期武术在当时民族主义和人本主义等思潮的影响下被视为增强军力和完善国民的手段,赋予了救国数民的目的。武术进入学校体育课程,扩大了武术的传指范围;武术会馆改变了传统的师徒相投、口授心说的方式,实行公开和大规模的团体教练碱水成为运动竞赛的内容。这三种社会化的发展方向打破了传统武术狭小、封闭的教育和传统模式,对于武术的演进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论中国近代武术的传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方列强的入侵使得包括近代体育在内的西方化迅速涌入中国,给当时的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变革和化振荡。在新的化背景下,中国近代武术产生了新的传播特点,使中国武术逐渐向着科学化与规范化的方向演进。传统武术开始了适应现代社会的变化过程,大大加快了武术步入近代体育行列的步伐。  相似文献   

3.
当今武术发展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归纳的基础上,探讨了武术发展研究中的以下几个问题:武术发展的化学问题;武术普及推广问题;奥运战略问题;武术的市场化问题。  相似文献   

4.
学校武术课程的改革与建议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学校武术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从目前学校武术的开展情况来看,与武术的发展和中央领导对武术的期望相差甚远。通过对学校武术发展的历史;学校武术开展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对学校武术课程改革的初步设想进行探讨,旨在能够进一步加强学校武术工作的开展,科学规范学校武术课程的教材体系,使学校武术工作能够朝着健康、正确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5.
采用献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影响竞技武术运动发展的因素进行分析,为竞技武术成功走向奥运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国内外竞技武术比赛的不同;国内竞技武术市场还未形成;竞赛规则的复杂性难于操作;新规则实施引起竞技武术技术发展的多变的是影响竞技武术发展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武术竞赛市场的开发在获得良好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存在着武术竞赛管理体制不合理、市场化程度不高、竞赛市场主体不成熟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提出武术竞赛市场化发展对策:建立和健全体育产业法规体系;实施“扁平化”武术管理结构体系,大力推进武术职业化,扶持社会化武术实体;根据消费需求调整竞赛规则;加强与媒体的广泛合作,通过中介组织推广武术竞赛;培养武术竞赛多元主体;扩大武术竞赛的市场影响;战略规划武术竞赛资源;实施多元营销策略等。  相似文献   

7.
运用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手段,对武术竞赛规则进行了宏观分析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从1985年第一版《规则》开始,武术竞赛规则经过8次不同程度的修订,逐步走向完善;武术竞赛规则的不断修订和完善,促进了现代武术运动的发展,2002年《规则》的制订标志着我国竞技武术运动开始朝着“高、难、新、美”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8.
辽宁省五所高等院校武术教学存在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辽宁省五所高等院校武术教学现状的调查表明:辽宁省高等院校武术教学师资水平有待提高;高中和大学武术课程在衔接上有脱节的现象;学生对武术的兴趣处于中等水平,且有下降趋势;场地器材可以满足教学要求。  相似文献   

9.
娱乐性是中华武术一个重要特征。早在先秦时期,娱乐性武术便有较多的出现,至两晋南北朝,武术的娱乐性得到进一步发展。两晋南北朝时期,徒手的拳搏与角抵有较多开展;武术表演被正式列为宫廷娱乐的项目;武术器械的娱乐性项目亦较多;武舞有进一步的发展;流传与杂技项目接近的娱乐表演性武术──角抵戏;武术与戏曲的结合亦有较多发展;出现我国最早的射箭银杯赛。在此一时期,娱乐性武术中出现了较多的国家、民族意识,赋予武术竞技更为深广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通过大量的献资料、广泛的社会调查以及笔的社会实践,分析与研究武术在推广传播中的优势与不足,旨在扬长补短,探索加快武术国际化传播与发展之路,为武术进入2008年北京奥运会竞赛项目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科技奥运"、"人文奥运"和"绿色奥运"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提出的三大理念,也是指导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根本理念.遵循"科技奥运",竞技体育的发展需要客观精神和创新精神;遵循"人文奥运",竞技体育的发展需要对运动员进行人文关怀,包括他们的身体状况、情感需要、受教育权利和退役后的出路;遵循"绿色奥运",竞技体育需要净化,需要以"天人合一"为宗旨的中国武术这副良药.借助北京奥运会,让中国武术走向复兴,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2.
武术进入奥运会设项方案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1999年 6月 18日汉城召开的第 10 9届奥林匹克大会上 ,中国武术被正式接纳为奥运会项目 ,这预示着武术将最终进入奥运会。中国武术体系庞大 ,内容繁多 ,如何在其中精选出最具特色的项目进入奥运会 ,是当前亟待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运用了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等方法 ,对武术进入奥运会的设项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调查所得数据严格按照统计学要求进行处理 ,经综合分析后 ,得出中国武术进入奥运会比赛的设项模式  相似文献   

13.
中国武术在沉醉于成为神圣的现代奥林匹克殿堂里的一员而努力自我"蜕变",甚至为了所谓的"国际惯例"(完全按照西方体育文化制定的游戏规则)而进行着"竞技化"变革。然而,为实现武术"入奥"的梦想而不顾一切的努力,再一次化为泡影。痛定思痛,冷静思考,武术"入奥"再次失败是难能可贵的清醒。研究认为:具有典型东方的"文化符号"的武术,要求得更为长远的发展必须强化武术的"中国文化"元素。同时,应从东西方体育文化的差异中寻求新的平衡点,散打项目无疑是当前武术"入奥"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4.
中华竞技套路武术的发展与走向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中华竞技套咯武术在社会主义时期4个发展阶段中,其竞赛、组织、科技理论系统和奥运战略思想形成的动态发展表明,它走的是一条继承、发扬、开创的新路,作了“潜奥运项目”期的准备。该系统发展的动态特征是以奥运为目标,在世界领域呈高速发展趋势。依据逻辑分析法、数理统计法预测,1995年或2004年,能达到奥运会设项要求的国家数,同时解决其技术、组织系统与奥运接轨问题,使中华竞技套路武术进入奥运,走向新世纪的辉煌。  相似文献   

15.
武术进入奥运之我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武术运动进入奥运会,既是武术进一步走向世界的必然要求,也是奥运会自身发展的需要。为了适应这些需要,运用实地调查、对比分析及访谈的方法,对目前中国武术在国际上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向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了具有针对性和较高价值的对策,以促进武术运动更好地走向奥运,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6.
对北京奥运会后中国武术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北京奥运会虽没有使中国武术真正实现全球内体育化的梦想,但却给予了中国武术史无前例的殊荣。后奥运会时代,将以何种良策推进中国武术的发展,是一个重大的历史命题。深化竞技武术、放眼武术文化、回归大众武术、加强武术教育、开拓武术养生是后奥运武术发展的整体框图。  相似文献   

17.
武术运动是中国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武术运动进入奥运会是中国人民和所有海内外武术爱好的愿望。但是,武术进入奥运会还要面临不少问题:奥运会规模过大,增设新项目难度很大;武术如何进行改革,以便与奥运会接轨;选择武术中的那一个项目更具加入优势;武术与其它申请加入奥运会的项目相比较有何优势和不足等。对于武术进入奥运会的困难我们必须有充分的准备,进一步作好工作,力争使武术早日走进奥运会大家度。  相似文献   

18.
“后奥运”时代武术散打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等方法对"后奥运"时代武术散打发展战略进行研究,认为武术散打经过30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但还存在诸多不足.为此,笔者认为,武术散打后奥运时代的发展战略是首先要组建专门的推广机构,在国内注重在学校的推广和普及,在国际上利用多种方式、方法促进武术散打的传播;其次,在推广策略上应转变观念,以武术散打推广为主,武术套路为辅;第三,进一步加强武术散打自身的改革,提高知名度和参与度,争取让武术散打早日进入"奥运会"殿堂.  相似文献   

19.
联系意义重大的"北京2008奥运会武术比赛",在充分肯定中国武术现代发展成就的同时,分析了当前中国武术发展中存在的"文化滞差"现象。从文化整体发展的角度,阐述了以融合和创新为主要特点的文化全球化时代下的中国武术整合战略。从品牌构建和受众价值需求出发,联系马斯洛的"动机"理论,强调了中国武术价值体系构建战略的重要性。通过对"文化自觉"的概念、内涵进行分析,探讨了以"积极申奥"和"百花齐放"为主要特征的21世纪中国武术发展战略的"宏观调控"思路。提出了以"兼收并蓄、和而不同,融入时代、扬长避短"为主要方针的全球化时代背景下中国武术的和谐发展状态。  相似文献   

20.
随着西方竞技体育在全世界主导地位的日益强化,传统武术走向竞技体育之路从而发展成为今天的竞技武术,然而在继承和发展我国传统武术套路的道路上却出现了种种问题。本文针对目前竞技武术套路创编所存在的问题,从中西体育文化角度入手对此进行探讨,并提出可行性建议,旨在为武术的继承和发展提供理论参考,也为武术走向国际成为正式的奥运比赛项目添砖添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