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没有教育不好的学生,只有不适合学生的教育"。在此理念下,学生均是可塑之材,"差生"的旧称谓已被"学困生"新名词所代替。如何帮助转化学困生成为教育工作者日常思考的重大问题。在大多数学校,教师们批评最多的还是"学困生",谈论最多的依旧是"学困生"。学困生所占比例不大,但却是每一个  相似文献   

2.
焦小平 《辅导员》2013,(10):34-34
<正>"没有教育不好的学生,只有不适合学生的教育"。在此理念下,学生均是可塑之材,"差生"的旧称谓已被"学困生"新名词所代替。如何帮助转化学困生成为教育工作者日常思考的重大问题。在大多数学校,教师们批评最多的还是"学困生",谈论最多的依旧是"学困生"。学困生所占比例不大,但却是每一个  相似文献   

3.
"没有教育不好的学生,只有不适合学生的教育".在此理念下,学生均是可塑之材,"差生"的旧称谓已被"学困生"新名词所代替.如何帮助转化学困生成为教育工作者日常思考的重大问题.在大多数学校,教师们批评最多的还是"学困生",谈论最多的依旧是"学困生".学困生所占比例不大,但却是每一个教师教育教学工作中永恒的主题.笔者就学困生这一群体,针对初中不同年级,从智力因素方面、心理因素方面、家庭、社会、生活环境方面以及学校教育等方面,做了长期跟踪调查.本文仅就家庭和学校教育方面对"学困生"成因予以分析,与各位同仁商榷.  相似文献   

4.
每个学校与班级都有"学困生",从一定程度上说,"学困生"是相对的,甚至绝大多数学生都是学科"学困生"(学习某学科或某知识点有困难),这就促使我们思考怎样转化"学困生"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正>东莞大朗水霖学校初中部学生日前报料称,临近期末,学校要求班主任填表上报"班上最应该被开除学生"名单,如果期末期间再"犯事",就会被开除。对此,水霖学校回应称,学校要求班主任上报的只是学困生名单,以便于学校安排老师"一对一"辅导。(《南方都市报》)每个班都有学困生,也就是相对来说每个班都有最应该被开除的学生,但是开除永远不会成为最佳手段,因为学困生开除后依然有学困生,有第一名就必然有最后一名。学习、纪律不好  相似文献   

6.
正所谓学习困难学生,指的就是智力正常,但学习效果低下,达不到国家规定教学标准要求的学生。目前,初中教育中出现的学困生现象比较普遍。有不少学困生虚度一二年就辍学,流向了社会。还有大量的学困生虽然没有成为流失生,但在学校里"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混三年拿一个毕业证。因此,"学困生问题"就成为广泛关注的问题。实际上,在学困生形成的原因中,弱智造成的学困生仅占2%左右,绝大部分的学困生是后天形成的,其中最主要的是兴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素质教育的宗旨是"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学困生问题一直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难题和教育工作者普遍关心的问题,学困生不仅影响着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给家庭、社会带来巨大的压力。学困生是多方面不良因素影响的结果,如果忽视或放弃对学困生的教育,任其发展下去,就很可能让这些学生在不良诱因的影响下误入歧途。能否有效地解决学困生的问题,关系到素质教育能否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8.
所谓英语"学困生",通常指那些在英语学习方面暂时落后的学生. "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是每一个教育者应当积极思考的问题,因而"学困生"的转化问题就成为英语教师必须认真对待和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实施素质教育应重视学困生的转化工作,转化学困生对学校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在英语教学中,一些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没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学习方法不得当而成为了"学困生".本文在多年教学经验及对英语教学方法研究的基础上,从多种视角分析学困生产生的成因,实施有效的转化策略,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并以此来推进学校的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10.
正一、挖掘学困生的"闪光点"。学困生也并不是一无是处。最调皮的学生往往也是最聪明的学生,他能够有"皮"可"调",因为他有那么点小聪明,让脱轨的小聪明重新步入正轨。作为一名教师尽量发掘学困生身上的"闪光点",培养自信心,让"亮点"亮起来。对其特长加任务,培养上进心,促使各方面进步。如果这一点做好了,改变学困生就大有希望,试举一例:如我教过的一名叫小强的学困生,读课文时总是结结巴巴的,没有一句完整的话,语文成绩十几分。后来  相似文献   

11.
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让每个学生抬起头来做人。"这句话深深体现了大教育家对学生的爱和人文关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作为教师,教学是我们的主要任务,我们不仅要爱学生,而且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尤其对于学困生,我们要做到"不抛弃,不放弃",因为课堂是所有学生的,不只是一部分优生或"精英"的,每个学生都应该学有所成。因此,笔者认为,要让每个学生抬起头来学习,才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才是教育的真谛。一、了解"学困生",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1.对症下药,开发非智力因素  相似文献   

12.
单景辉 《辅导员》2014,(15):75-76
正如何转化"学困生",使他们茁壮成长,是我们在教育教学中会经常碰到的不小难题。笔者的经验是,认真分析学生的心理,找出"学困生"形成的原因是首要完成的工作。其次采取"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办法,有针对性地做好"学困生"的教育转化工作。学校的每个班在不同程度上都有学困生,我们班也不例外。根据这几名学生特点,笔者通过和家长沟通,与曾和他们上过同一幼儿园的同学交谈,了解了他们成为"学困生"的原因。做事不知深浅、我行我素的小宁,由于父母年龄较大才得子,所以一生下来就掉进了娇生惯养的圈子。上学后不懂学校规矩,不懂得孝敬父母,  相似文献   

13.
学困生,顾名思义就是对学习感到困难的、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至于班额的规定,参照教育部班额标准,一般认为,中小学校46~55人为"大班额",56~65人为"超大班额",66人以上为"特大班额".在目前各地高中班额普遍较大的情况下,学困生容易受到教师以及学校的忽视,这极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容易引发各种社会问题,在这里探讨一下  相似文献   

14.
激发"学困生"的兴趣,诱发和树立"学困生"正确的动机,体察学生的心灵变化,寻找变化的原因,铺一条使他们健康成长的道路。人都有成就自己的需求,人是教育的结果。"学困生"的成长道路上布满荆棘,它当然不是意味着"挫折教育",他们很少有甚至没有过成功的体验,我们要给他们创造成功的机会,根据实际制定行之有效的措施,通过有趣的"激",开发"学困生"的潜能,提高其学习的兴趣,为成功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李平 《中国教师》2013,(14):77-78
"教育管理抓两头",一个班集体中的"两头"是"优等生"和"学困生"。抓住了"优等生",可以带动"中等生";转化了"学困生",既可防止"中等生"受到负面影响,又可促进"中等生"向"优等生"看齐。因此,"学困生"的转化成为教育管理和教育教学中的关键。"学困生"主要指在思想品德和学习能力等方面达不到同年级其他学生平均水平的学生。在多年  相似文献   

16.
一、研究背景.我们学校位于佛山市顺德容桂东部经济开发区里面,此处工厂林立,外来务工人员众多,外来工子女占学校人数一半以上,学校生源流动性大,每个班都会存在一部分"学困生",能否有效地转化"学困生",是我们学校实现素质教育重要的环节.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承认学生有差异性.这是我们必须正视的现实.其中的"差生"在学校是弱势群体,我们应该更多的把目光聚焦在他们身上,实现学困生的转化.只有把这项工作落到实处,才能保证全体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完成教学的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17.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初中数学教学要做好"学困生"转化,帮助他们走出学习"困境",促进全体学生进步和发展。"学困生"指的是学习成绩暂时落后学习,数学基础知识比较薄弱,对数学学习缺乏兴趣和热情,对待数学学习抱着敷衍态度。初中数学教学要帮助"学困生"走出学习"困境",要以兴趣为出发点,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还要有针对性的引导"学困生",从而帮助学生提升数学学习成绩。本篇文章主要对初中数学教学中"学困生"转化有效策略进行探讨,希望对初中数学教学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8.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学困生"的不良学习习惯是长期形成的,转化"学困生"首先应对其形成的不良学习习惯的成因进行分析,找准病因,对症下药。一、"学困生"不良学习习惯的表现1.学习基础差的学生。这类学生进入学校时,几乎一无所知,在与人的交往中,显得被动、压抑、自卑,不谈学习、不议论他人。笔者在走访中发现,这类学生在学校常因完不成作业挨批,提起学习便觉得茫然无措,完全没有学习意识,对批评教育报无  相似文献   

19.
正调查显示,学困生的成因一般有:第一,幼年时期缺乏良好的家教,没有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第二,在学校没有得到教师的关注,缺乏自尊心和自信心。一个班集体的整体素质如何,主要看学生个体的素质。学生的素质高,则班风正,学风浓,纪律好。对班主任而言,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对班集体建设尤为重要。一、尊重学生人格,关心爱护学困生学生是一个独立的人,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必须做到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人格。爱因斯坦说过:"只有热爱才是最好  相似文献   

20.
对"学困生"的转化与培养,是教育实践中一个备受家长、学校和社会关注的问题.尽管学校、家长和社会已经为"学困生"的转化与培养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但是"学困生"现象并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笔者认为,这与对"学困生"的分类研究不足,难以做到因材施教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