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唐五代时期,敦煌地区童蒙教育较为发达,其教材多样,既包含儒家经典,又有自编的地方教材,思想内容广泛;教育体制相对完善,有州县等官学,也有家学、义学等私学,且有特色的寺学教育。唐五代时期敦煌的童蒙教育在传承中原传统文化,提高当地民众素质,培养当地民众的自然观、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和历史观以及规范当地社会风俗,普及教育,打破贵族对学校和教育文化的垄断等方面均有重要作用。通过对这一时期敦煌童蒙教育作用的分析,可为当代文化传承及教育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依据佛教戒律,寺院常住斛斗的重要用途之一是供应僧人的日常饭食,但大量敦煌寺院常住斛斗入破历却没有记载这方面的支出,表明敦煌寺院并不供应僧人的日常饭食。僧人只有在参加法事活动、为寺院提供劳动力、从事寺院事务与部分节日时才能得到寺院供应的饭食,一些僧人则通过挪用、占有与借贷等方式侵蚀寺院常住斛斗。敦煌文献的资料说明僧人的实际生活与戒律的规定有很大的差距。  相似文献   

3.
李亚 《培训与研究》2009,26(11):45-47
吐蕃统治敦煌时期崇信佛教并极力扶植佛教的发展,从该时期敦煌寺院、僧人数量的增加、寺院经济的繁盛、僧侣政治社会地位的提高及兴盛的写经事业等方面都体现了敦煌佛教在吐蕃政权扶植下的发展。另一方面,佛教的发展也实现了吐蕃政权企图利用佛教来维护其政治军事统治的目的。佛教的全面推行对吐蕃赞普权威的加强、敦煌地区民族矛盾的缓和、社会的稳定都表现了积极有利的一面,延缓了吐蕃政权在敦煌地区的统治。  相似文献   

4.
吐蕃统治敦煌时期对佛教的扶植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吐蕃统治敦煌时期崇信佛教并极力扶植佛教的发展,从该时期敦煌寺院、僧人数量的增加、寺院经济的繁盛、僧侣政治社会地位的提高及兴盛的写经事业等方面都体现了敦煌佛教在吐蕃政权扶植下的发展。另一方面,佛教的发展也实现了吐蕃政权企图利用佛教来维护其政治军事统治的目的。佛教的全面推行对吐蕃赞普权威的加强、敦煌地区民族矛盾的缓和、社会的稳定都表现了积极有利的一面,延缓了吐蕃政权在敦煌地区的统治。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敦煌藏经洞出土的佛教文献为依据,指出敦煌藏经洞佛教文献对中古佛教研究的意义;介绍了敦煌佛教文献研究的现状,以及敦煌佛教文献对佛教研究的启示,特别论述了吐蕃统治敦煌时期,敦煌佛教的独立发展及其意义。同时还指出了目前研究的不足和今后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6.
(一)西域求法僧的往来和归义军间的关系存归义军时期,敦煌佛教乃至敦煌佛教教团的情况究竟如何,现在,我们就探讨这一问题.敦煌进入归义军时期以后,敦煌佛教教团废弃了吐蕃占领时期的僧官制度、恢复了以都僧统为最高僧官的唐制,改革了教团管理机构.编造了教团管辖下的十六所大寺、三所禅窟的常住杂物(寺院财产)的名细册以及有别于一般民户籍的分别按寺院  相似文献   

7.
李正宇 《家教指南》2005,4(3):68-79
佛教颇重酒戒.但8世纪后期至11世纪,敦煌僧尼普遍饮酒,而官府、僧司、民众则对此视为正常,无所非议,表明这一时期的敦煌佛教不禁饮酒.敦煌寺院同一时期的数十件帐册对此有确切的反映.本文从酒戒松弛这一个特定角度着眼,揭示敦煌佛教的世俗化性质,为敦煌佛教研究及中国佛教史研究推开一扇新的视窗.  相似文献   

8.
唐一方 《文教资料》2011,(36):231-233
敦煌蒙书所含甚多。研究深度亦不均衡。已经有研究的,研究层次还比较浅,只有少数论文将之与当时的教育制度、地方风俗、现代教育学意义联系起来。非汉文类童蒙文献的研究更是少得可怜。研究不均衡的原因是一方面,童蒙文献的残缺流失是难点:另一方面.国内目前对其不够重视。  相似文献   

9.
由于敦煌的特殊历史背景,唐五代时期敦煌佛教一直比较兴盛,而且尼僧众多。她们既有居住寺院又有居住在家的情况,因此这些尼僧不仅过着寺院生活,而且参与世俗生活,同时拥有很高的社会和家庭地位。  相似文献   

10.
张涌泉 《家教指南》2004,(2):107-108
敦煌莫高窟藏经洞本是佛教寺庙藏书之所,佛教典籍是敦煌写本文献中的主体,约占总数的90%左右,即便是其余10%左右的世俗文书部分,往往也与佛教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有人把敦煌文献径直等同于佛教文献,不是没有道理的.敦煌文献中的许多佛教写本(或刻本)大都是现在可以见到的最早的本子,有着很高的文献校勘价值,而且其中还有大量的未见于历代藏经收录的逸典,价值更是无法估量.但敦煌文献发现100多年来,人们的眼光往往关注于四部古籍和世俗文书部分,而对于大量的佛教文献,则关怀不够.最近20多年来,学术界尤其是佛教学界开始比较多地注意到敦煌佛教文献的价值,但也往往集中在大乘佛教尤其是禅宗文献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陆离 《家教指南》2005,(3):93-98
敦煌文书P.3699<祈愿文>中的天下僧统触坚为公元824年以后的吐蕃佛教宗师;吐蕃统治时期的敦煌都教授为当地最高僧官,下属有若干寺院教授,每个寺院教授具体负责管理敦煌僧团中某一方面的事务,该做法应来自吐蕃本部,为吐蕃僧官制度所特有;吐蕃统治敦煌中前期有一位翟姓沙州都教授,法号当为乘恩,原名翟涓.  相似文献   

12.
结合相关文献证据,通过考察敦煌莫高窟有关佛教传入中国的壁画以及最早记载敦煌佛教痕迹的一枚东汉汉简,探讨了敦煌佛教发展过程、阐释了莫高窟佛教艺术风格的流变及其在中国佛教史上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主要利用敦煌文书对唐宋时期民众的种种赛神活动、赛神仪式加以考释,并论及了归义军政府和佛教寺院 对赛神活动的支持。  相似文献   

14.
唐代是中国佛教发展的一个高峰期,长安作为唐代都城,佛教寺院星罗棋布,与佛教有关的活动更是丰富多彩,佛教寺院成为城市生活的舞台,朝廷在这里举行佛事活动,百姓僧众在这里举行节日庆典;同时佛教寺院也成为百姓娱乐活动的重要场所,不论是僧人的俗讲,还是庙会中的戏场,都对百姓有吸引力,此外风景优雅的寺院还是文人游乐、集会的场所。因此与佛教寺院有关的种种活动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唐代长安的城市生活,见证了长安文明,成为不可忽视的唐代佛教文化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5.
10世纪敦煌寺历所记三窟活动马德敦煌文献中,有一批9、10世纪时敦煌寺院的“入破历”类文书(本文简称寺历)。文书所记,为寺院各项活动中有关食品、纺织品、纸品等的收入和支出情况。在石窟上的活动,是寺院僧徒活动的内容之一,也是这些寺历所记支出项目之一。寺...  相似文献   

16.
敦煌文书面世后,改变了国外汉学的研究面貌,对文书中大量佛教文献的研究,是敦煌学与汉学研究的特色。本文对相关研究成果作一综述,兼及探讨国外敦煌学与敦煌佛教研究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张崇依 《文教资料》2011,(36):233-234
浙藏敦煌文献共有204号写卷。写卷内容丰富,有佛教经典,有道教经典,也有世俗文书。内容的多样,也给定名带来极大的不便。今有宗舜法师《〈浙藏敦煌文献〉佛教文献考辨》珠玉在前,笔者不揣浅陋,略陈见解14条,希望能对浙藏敦煌文献的定名工作略有补益。  相似文献   

18.
段文杰先生有关佛教石窟壁画研究,结合传世典籍图文互证的研究观念与方法,对我在敦煌文献的研究多所启发。敦煌文献与文物的发现,开阔了研究视野,而出土文献、文物与图像,结合传世文献典籍的综合考察,开创了近代学术研究的新局面。敦煌研究中图文互证研究法的开展便是重要的例子,也显示了敦煌佛教叙事图文整合研究的意义。段文杰先生可说是结合敦煌文献与敦煌石窟艺术力图反映文物、文献、图像等多重证据研究风潮的先行者。  相似文献   

19.
李欣 《保山师专学报》2011,30(6):99-103
缅甸是一个传统的佛教国家,佛教渗透于缅甸文化的各个领域,寺院文化就是这其中最具特色、最有影响力的一种文化现象。从寺院教育、寺院文学、寺院建筑、寺院礼俗等方面对缅甸寺院文化的形成发展和性质意义作了系统的分析介绍。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童蒙教育中出现了不少的神童诗,一部分神童诗及其故事又成为童蒙教育中的案例,也是当今研究古代童蒙教育的文献材料。然而神童诗中部分材料的真伪问题值得考虑。如寇准《华山诗》比较有名,但是考察寇准别集、《华山诗》流变及文献来源,此诗很值得怀疑。据传为宋代汪洙所作的《神童诗》有时成为神童诗的代名词,然而《神童诗》既不完全是汪洙童年所作也不完全是汪洙个人所作。《神童诗》是神童诗现象的代表,也是问题的集中体现。有鉴于此,当运用众多的神童诗作为研究材料时,应该慎重。同时无论是真实的还是存疑的神童诗,只要适当运用,都有作为研究古代童蒙教育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