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习作教学是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但很多的小学生害怕写作文,在写作中经常会出现语言空洞、"无米下锅"的现象。教师要注重对学生习作兴趣的激发,让学生乐于表达、"真情"表达,做到"我口说我心,我手抒我情"。  相似文献   

2.
作文教学应该关注学生的生命需要和生命过程,走真实的写作之路。在习作教学中,教师应提前指导,延展"真我"习作之长度;限时作文,增强"真我"习作之效率;范读评改,提升"真我"习作之档次,让学生用自由之笔,写自得之见,抒自然之情,表自在之趣,彰显真实个性。  相似文献   

3.
《考试周刊》2019,(81):27-28
文章从"童话"习作的特征、"童话"习作的过程和"童话"习作的归属三方面阐述了对童话习作的一些看法。从合理选材,创设情境绎精彩;驰骋想象,给其自由笔生花;教给方法,水到渠成情自真;联系生活,童话故事表真情;激励评价,呵护兴趣激潜能五个方面介绍了自己在通话教学中的一些点滴经验,并试图通过"童话"习作,来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同时教给他们写作的技巧,从而提高写作水平。  相似文献   

4.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难中之难。学生一听说要写作文就害怕,教师也不知道如何有效地进行作文指导。目前作文指导有"作前指导"和"作后指导"两种主流观点交锋。笔者认为,不管哪种形式,都不是命题布置后的完全放手,也不是"想怎么写就怎么写"的放任自流,不是想像中的活动参与后自能表达,更不是写作后的不管不顾。对于学生来说,每一次习作都有所谓的"虚处"——习作过程中的难处与困惑,或者可能出现的弊病。因此,作文指导如何关注习作过程,有的放矢地进行方法指导,真正使教学落到实处?下面,我以一堂作文指导课《班级达人秀》为例,来谈谈如何提高作文指导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满足孩子的习作需求,满足孩子的表达欲望,让孩子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万千世界,让孩子说出想说的话,准确抒发自己胸中之意、之情,真正让孩子我手写我口,我口说我心。让学生从心理上认同作文,接受作文,进而喜欢作文,找回儿童习作应有的本色,努力实现习作的原生态。  相似文献   

6.
学生习作中的"无我"现象产生于习作教学和家庭教育割断了学生"发现"的触角,造成学生习作与生活的分离。引导学生在习作中发现生活、发现自然、发现自我,是解决"真我"习作的必然的生命路径。小学语文教师应做的是:放归儿童,唤醒"真我"发现;群体学习,激励"真我"发现;师生互动,引导"真我"发现,最终实现学生"真我"与"真习作"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7.
<正>教学实践中,学生一直以来都对作文有着畏难,甚至恐惧的心理,写出来的作文大多是"任务式"的作文,更甚至是"套路式"作文,用机械的习作模式进行套写。多数学生不会在作文中说自己的话,写自己的情,更没有了自己的思想和个性,成了一个"空心"的人。这样的情况恰恰违背了作文"我手写我心,我文表我情"的意愿。那么,作文教学中怎样让学生书写真情、张扬个  相似文献   

8.
儿童习作,不仅反映着儿童的生活世界,也折射出儿童的精神世界.一篇习作就是一朵儿童的心灵之花,就是一棵儿童的精神之树,就是一条儿童的情感之河.可是细细阅读儿童的习作,却发现在章言稚语的后面,儿童的精神世界中缺失童真,缺少童趣,泯灭了童心,沦丧了童性,"作"的气味太浓,教育别人的架势太足,个性的本真显得太虚.那么,如何才能让儿童的习作充满童真、童趣、童心和童性呢?  相似文献   

9.
儿童习作的应然状态是儿童用自己喜欢的语言建构自己的精神家园,并在其中自由生长,诗意栖居,而实然状态是习作中"茫然无我、呆头呆我、虚情假我、似我非我"等问题普遍存在,儿童"自我"的缺失导致了习作与儿童生活和生命的隔离。作文教学的当务之急便是要唤醒儿童习作的"自我场",即:唤醒儿童"本能的缪斯"、情感的体验、自由的表达,归还儿童生活在场、阅读在场、习作在场的权利,让儿童的习作彰显教育原生态的活泼泼的"自我"。  相似文献   

10.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规定:"习作要写自己想写的话",要"感情真挚"。教育家陶行知曾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语文新课改中强调"三维一体"中就有"情感和价值观"。显然要求学生在习作中流露真情说真话。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在习作训练中坦露自己的真情呢?一、习作内容要"打假"须与生活共进习作是学生生活的再现与人生体验的传达,是学生在生活的自我反思中审视人生、审视内在  相似文献   

11.
正儿童习作的根本旨趣是解放儿童的"本质力量",让儿童在"成事"中"成人"、"成文"。因此,儿童习作必须从狭隘的书本中挣脱出来,走向广阔的"生活田野"。"田野"是儿童习作的生命之所在。在"田野化习作"中,儿童关注生活、体验生活,表达自我对生活的体认、发现,放飞自我的生命,探寻自我的心灵,完善自我的人格!一、田野化习作:表达儿童生命的田园牧歌  相似文献   

12.
"情是教育的根",教师若能将学生的情感调动起来,教学便成功了一半。在语文教学中,如果能将丰富多彩的感情融入课堂,就能让语文课堂情感飞扬,就能给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情感,激发学生的"情"呢?如何让"情"溢满我们的语文课堂,让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1)斟词酌句品真情;(2)展开想象悟真情;(3)情真意切激真情。  相似文献   

13.
儿童习作,描述着儿童的生活世界,也折射出儿童的精神世界。随着大众传媒的多元化,儿童习作过早"告别"童年时光,渐趋"成人化"。针对这种现象,笔者主张营造契合儿童精神的习作教学方式,以"童化故事作文"为载体,从儿童视角出发,引导学生立足生活、创编故事,以此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提高写作水平。  相似文献   

14.
班级管理工作是科学与艺术完美结合体,得用班主任的"心"与"情",即用爱心、信心、耐心激发学生的能量、用热心给家长温暖、将激情,真情给工作,给特殊的学生多留温情。  相似文献   

15.
现实习作教学中,教师抱着教科书"照本宣科",导致学生视习作为"拦路虎",无奈之下运用作文书"东拼西凑"。师生双方视习作如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提出从班级故事入口,运用观察方法,从而使习作更精彩。  相似文献   

16.
面对小学生习作普遍存在的"假、大、空"现象,笔者认为,作文应该是一个人心灵的产物.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走进生活,与生活相融;启迪学生点燃情感的火花,用富有真情的作文评价滋润学生心田,让学生真正能够我手写我心,我心抒我情,让小学生习作之流中流淌着真情.  相似文献   

17.
<正>“胡老师,今天是不是由我来当日报的小编辑?”嘉佳走上讲台来询问我。我微笑着点点头,把空白的“日报”模板递给了她。看着她蹦蹦跳跳的样子,我不禁回想起了办“报”的初衷。进入三年级,习作开始提上议程,我也试着让孩子们写日记。习作的练习量上去了,展评也要相应跟上,我认为这样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习作热情。管建刚老师曾说,发表可以激活学生的写作动机,于是他在班级中创办“班级作文周报”。我深以为然,小小的发表蕴含着大大的能量。我也要效法管老师,给班级的孩子办一份习作报纸!  相似文献   

18.
吴红 《考试周刊》2013,(51):59-59
<正>儿童如花花轻盈,看儿童轻盈而来,轻盈而去,飘逸、灿烂,生命的动转之象,常让我扪心自问:这样的孩子,我们该用什么方式引导他们习作,才能做到文与人合一,道与技圆融?悠悠我心存真情,生命回归文自新。一、心仪美文,张开隐形的翅膀"我知道我一直有双隐形的翅膀,带我飞给我希望……隐形的翅膀让梦恒久比天长,留一个愿望让自己想象。"张韶涵一曲甜美的《隐形的翅膀》激励多少人向上。小学生也有梦想,他们很想展开翅膀在习作的天空翱翔。心仪美文,张开隐形的  相似文献   

19.
<正>为了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加强学生个体间的思想交流,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采用记循环日记的方法,每天让一部分学生写日记。实践中我发现,循环日记对提升学生习作水平的作用远远大于单篇日记。由于循环日记的交流限于一组之内,老师批改评价的影响也相应变小。如何让循环日记走出"组内循环"的小圈子,进入班级循环的大天地呢?我的做法是简批、详评、日日评。  相似文献   

20.
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学生习作中常见的是要么说大话、空洞无物,要么无话可说,作为语文教师,"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日常写作训练中一定要指导学生注重"自我",以"我"之见闻和"我"之想象,抒"我"心中情。这样方能达到作文的最高境界——言为心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