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2 毫秒
1.
自从《三国志·蜀志·秦宓传》记载了宓给王商的一封信后,司马相如的生平中便多了一个“东受七经”的故事。这封信作如是说:“蜀本无学士,文翁遣相如东受七经,还教吏民,于是蜀学比于齐鲁,故《地里志》(按,即《汉书·地理志》)曰‘文翁倡其教,相如为之师。’”继之,唐人司马贞的《史记索隐》便以“案,秦宓云‘文翁遣相如受七经’”注释司马相如本传中“相如既学”一句。于是,相如于入朝为郎前曾受文翁派遣东受七经的说法便出现了。但是,这个说法与《汉书》的相关记载发生了种种矛盾。  相似文献   

2.
《成都文类》是南宋袁说友任四川安抚制度使时组织编撰的有关成都诗文分类纂次的总集,收录与司马相如有关诗文约三十篇,分为司马相如著作、汉宋间历代评议司马相如或凭吊其传说的遗迹之作、历代提及的司马相如之作三部分。司马相如“建节往使”、“略定西夷”,对中华文明作出了历史性贡献。杨天惠、郑少微的《悯相如赋》或因北宋酷烈的党争而作,似有现实针对性。由汉至宋,历代诗文中言及司马相如者,多就其文采风流抒写,罕有言其政治建树者。  相似文献   

3.
怀疑《长门赋》为司马相如作之理由主要有二:一、陆厥已说“《长门》《上林》殆非一家之赋”;二、司马相如先于汉武帝死,而赋序开篇即说“孝武皇帝”。不过,据陆厥原文分析,“殆非”所说,本意为一家两赋,风格大异,几乎看不出原为同出;而对《文选》所录作品序文的情况进行研究,知《长门赋序》非司马相如作。结论:《长门赋》为司马相如作,本无所疑。  相似文献   

4.
怀疑《长门赋》为司马相如作之理由主要有二:一、陆厥已说“《长门》《上林》殆非一家之赋”;二、司马相如先于汉武帝死,而赋序开篇即说“孝武皇帝”。不过,据陆厥原文分析,“殆非”所说,本意为一家两赋,风格大异,几乎看不出为同出;而对《文选》所录作品序文的情况进行研究。如《长门赋序》非司马相如作。结论:《长门赋》为司马相如作,本无所疑。  相似文献   

5.
张率是南朝梁代著名辞赋家,12岁就作诗文辞赋,当时人们对他的才华十分赞美。他作的《待诏赋》上奏给梁武帝,梁武帝看了极为称赏,说:“这篇赋写得特好。司马相如的赋写得工巧,但速度太慢;枚皋的赋写得快速却不工巧。你的赋是二者兼而有之。”《梁书·张率传》有记载。司马相如是西汉辞赋鼎盛时期最大的代表作  相似文献   

6.
"庄蹻王滇"的事实并不存在,此为司马迁之误记,当无疑义:其一,东汉以来,史家对"庄蹻王滇"一事存疑争议已久;其二,《史记.西南夷列传》有诸多疑点和自相矛盾之处,"庄蹻王滇"记载中,有关入滇、王滇的时间、路线、人物等都无法成立,文字上也不严密;其三,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决定了,以强悍的彝族为主体的滇国及滇文化较为封闭独立,外来征服与影响很难触及;其四,司马迁的主观局限以及史料缺乏。  相似文献   

7.
清代川、滇、藏行政分界是康熙雍正时期加强藏区治理,确保川藏大通道畅通及区域稳定的重大措施之一。清中央政府决定川、滇、藏行政分界并推进其实施,是康熙雍正时期西藏、相邻地区及全国形势发展的必然结果。分析史籍文献记载,可以认为清代川、滇、藏行政分界实际始于康熙五十七年(1718)。川、滇、藏行政分界的计划并非在短时间提出,也并非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实施。此次行政分界有一较长过程,分为三个阶段,至雍正十年才最后结束。雍正《四川通志·西域》、《西域全书》、《西藏志》、张海《西藏记述》及陈克绳《西域遗闻》等清代早期西藏地方志的有关记载,可补实录等记载之不足,其资料价值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8.
本文依据较翔实的考古资料,结合有关文献记载,对庄入滇的的真伪的时间以及入滇的线路,作了考古学的考察和辨析。  相似文献   

9.
云南史料笔记叙录(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评介云南史料四种.明人陈全之撰《蓬窗日录》,记涉明嘉靖年间云南军事防务、赋税、社会习俗.清人桂馥著《滇游续笔》,广泛记载清嘉庆年间云南名胜古迹、物产、风土人情,尤详于名物训诂和云南古今语音问题.《滇南纪略》记明末李定国、孙可望入滇迄永历狩缅前后的有关军事、教育及社会问题.清吴大勋著《滇南闻见录》,记载昆明、丽江和大理之自然风物和社会民情等,涉及丽江“四方街“的创建.  相似文献   

10.
司马相如作为汉代辞赋大家,是刘勰《文心雕龙》讨论较多的作家之一。刘勰《文心雕龙》对于司马相如的批评与前人对司马相如的批评截然不同,前人以"依经立论"为原则,而刘勰《文心雕龙》却是以"衔华佩实"为准则,对司马相如的作品从"有韵之文"和"无韵之笔"两个方面进行批评。其一,对"有韵之文"辞赋作品因其过于华丽,而提出批评和指责;其二,对"无韵之笔"诏策文、檄移文和封禅文等作品给予了肯定。刘勰《文心雕龙》对司马相如的批评,显示了刘勰对汉魏以来文学过于追求形式华丽的一种批评。  相似文献   

11.
司马迁基于探究战争的历史作用、重视将帅的个人品格等原因,最早为孙武立传。《史记·孙子列传》叙述了孙武的生平事迹,记载了《孙子兵法》的成书和篇幅,银雀山汉简的发现,充分证明了《史记》记述的正确性。司马迁借用孙子思想评价白起、张良、韩信等军事人物,比较分析一些重大战例。司马迁的这些记述与对孙子思想的运用,使之成为孙子学研究第一人,奠定了孙子学的基础,也为中国兵学研究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2.
作为史学大家,司马迁和班固的历史记述都保留了若干生态史的信息。对于灾异史的记录和灾异的理解,马班也各有见解。通过对《史》《汉》相关内容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到作者学术个性的差异。班固对于灾异的理解与司马迁自然主义的倾向不同,多有神秘主义的色彩。在关注生态和经济的关系以及生态和民俗的关系时,司马迁比较重视前者,而班固似乎更为重视后者。班固对民俗的关注,似乎是从强化政治管理的动机出发的。有关西汉生态保护意识的资料,《汉书》所提供的要更多一些。但是以考古资料对证,重要资料也并不是没有遗漏。历来学者进行马班的比较,或“甲班而乙马”,或“劣固而优迁”,近数十年则后一种意见明显占上风。其实就生态观念的比较而言,或许可以得出“马班二史互有得失”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云南早期本土民族的青铜器以极具地域风格的蛮荒气息与质朴形制为醒目特征,其制作及使用历史久远。尤以其中的乐器见证着先秦时期滇人的生活状貌和乐舞情趣。通过撷取其中有代表性的器物,在考释与描述实物的基础上,通过文献印证,试图揭示古滇国乃至云南早期尚已盛行的乐舞活动的基本状态。  相似文献   

14.
学者对《史记·孔子世家》一文存在不少争议,要之有二:一是体例上,司马迁著孔子之传是挂靠“列传”还是入籍“世家”?二在内容上,太史公述孔子言行是尤多“妄言”还是别有“诗心”?孔子言行是否尤多妄言虚语。对于前者,古代学者有一个误解,即认为“世家体”在司马迁时代已是一种述史定例。司马迁实际上是因孔子“追修经述”以“拨乱反正”白于伟大历史实践才将其列人世家的。对于后者,古代学者只知其一,未明其二。太史公实际上是有意运用不实史料以揭示孔子一生“不用”的悲剧,以表达自己的悲孔惜圣之心。  相似文献   

15.
云南永胜他留人是吸收了众多民族成分而形成于明末清初的一个特殊族群,有自己的语言,无文字,主要靠口传心授传承其民族文化。历代官家史书对于他留人的记载较少。汉文记载的他留人档案史料大致可分为史籍文献、家谱记载、铎系唱经、石刻档案、刻画符号等,内容主要包括他留人的祖籍来源、世系族谱、生产生活等方面。这些为数不多的档案史料对了解和研究他留人这一特殊族群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司马迁的《史记》以史料的详实为后人所赞誉,然而以个人的力量对两千多年的历史事实作全面的彻底的校勘考证,难免会显得力不从心,因此《史记》中有许多讹误记载,本文仅从纪年和史料两个方面对《史记》中秦史的记载作了些考证,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以求说明当时的真实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17.
司马迁不只为中华民族著史,同时为中华民族写心;《史记》不只是中华民族发祥、发展、奋斗、成长的民族史章,同时也是中华民族真切、深沉、多姿、多彩的民族心谱。本文从民族心灵史这一角度,探讨和论述《史记》写人写心的实绩;《史记》在陶铸民族精神、塑造民族性格上所具有的巨大作用以及我们在这方面的研究上所存在的缺失。  相似文献   

18.
通过将《史记·魏公子列传》与《魏策四·信陵君杀晋鄙》、《荀子·臣道》有关材料进行对照后可知:以"窃符救赵"为中心的有关故事当出于有关文字记载。司马迁到大梁的实地考察,既让他了解了一些重要的有关信息,也深化并激活了其对有关文字材料的理解,从而影响了本传的立意和构思。  相似文献   

19.
关汉卿的杂剧《单刀会》将史书中鲁肃从容英武的某些表现挪写在关公身上,但并没有将鲁肃写成一个反面人物,相反,在作品中,关公、鲁肃,以及乔公、司马徽等,共同构成了元初特定社会背景下的士人复杂心理。作者在这一层面的努力,更甚于复原历史故事本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