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陶渊明佛教观新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主要从动态、意识整体两个角度讨论了陶渊明佛教观的三个问题:(一)陶渊明与庐山慧远的关系。认为陶渊明对慧远有一个从向往到厌弃的过程;(二)陶渊明与“心无宗”的关系,认为陶渊明从桓玄、刘遗民那儿曾接受过“心无宗”的影响;(三)陶渊明佛教观与玄学的关系,认为陶渊明玄学观中的“乘化”思想,是其人生观里的深层意识,它对陶渊明取舍当时佛学的不同派别、教义起着主导、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2.
陶渊明与谢灵运是晋宋时期的两位著名诗人。晋安帝义熙八年四月,在谢灵运随卫将军刘毅至江州任职期间,二人本来是可以交游的。但因为谢灵运的“负才傲俗”,和陶渊明不主动“情款”,以及陶渊明对佛教的认识与慧远、谢灵运相悖等多方面原因,使这两位诗人绐终未能如唐代的李白与杜甫那样走到一起,而成为文学史上的一件憾事。  相似文献   

3.
陶渊明对于住锡庐山的一代高僧慧远保持着相当的距离,他坚持世俗的家常生活和独立的精神生活。因为是彻底入世的,他不需要任何有关出世的假设。当时桓玄公开批评慧远,同佛教进行微妙的斗争;作为桓玄的老部下,陶渊明对佛教的态度可以由此得到一些解释。  相似文献   

4.
陶渊明与慧远关系之探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与当时庐山高僧慧远之间的交往历来为人津津乐道,但却颇有似是而非之处.渊明常去庐山游观,而东晋名士与名僧交游乃为时尚,故其与慧远交往当为情理中事.渊明人品高尚,慧远不入世俗,学识渊博,这是两人交往的基础.然渊明终究不入庐山僧团,根本原因在于他的哲学思想与慧远佛教思想之间存在深刻矛盾,致使两人无法志同道合.  相似文献   

5.
《桃花源诗并记》是陶渊明的代表作,诗文互补性很强。其文由《搜神后记》中一则小说改写而成,这样他就开创了一种崭新的文学样式,成为唐代传奇文与诗配套推出的先行者。周续之与陶渊明齐名,他信仰佛教,曾与戴逵反复进行辩论,周持因果报应论,戴持自然命定论;陶渊明赞成宿命论,不相信因果报应论,颇见于诗文;这同他对佛教对慧远采取抵制态度是一致的。陶渊明又曾作诗讽刺周续之,委婉地批评他缺少操守。隐士们之间历来有些纷争。  相似文献   

6.
盛敏慧 《九江师专学报》2005,24(1):10-12,36
丁永忠先生在《陶诗佛音辨》中提出陶渊明《闲情赋》之“十愿”是受佛教影响的产物,其证据主要有三点,即“十愿”受佛教“发愿语”影响;“十”具有中国古代未曾有之“园融无尽”的美学含义;“十愿”化为“十悲”是佛教的“下转门语”。本文试对此提出不同的看法,主要是查找和归纳陶渊明之前“十”的用法,对第二点进行质疑。  相似文献   

7.
谢灵运是晋宋之际的名士兼佛学家,慧远乃庐山高僧。谢灵运“志学之年”便崇拜慧远,发愿“希门人之末”,而且也曾游庐山,见慧远,为檀越,凿池筑台植白莲,应邀撰《佛影铭》。其庐山情结不为不笃挚,但“诚愿弗遂”,最终没有成为慧远的弟子。他与慧远的交往情形比较复杂和特别,若即若离的深层原因乃在于谢灵运诸端“心杂”的个性与思想特征。  相似文献   

8.
谢灵运山水诗前人已指出其得益于佛教思想,尤其是慧远佛教美学思想对谢诗产生了明显的影响。谢灵运极物写貌的山水诗与东晋品鉴式的山水诗之间有质的区别,体现了美学思想的根本差异,这一点与谢灵运继承和发挥慧远佛教美学思想密切相关。谢灵运山水诗创造性地发展了慧远形象本体之学的美学思想,在山水诗的创造上取得了突出的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9.
李剑锋 《九江师专学报》2003,22(4):13-15,77
文章从接受史的角度分析了陶渊明与慧远的关系,并对汤用彤先生的《十八高贤传》伪作说作了补正。  相似文献   

10.
慧远是中国佛教史乃至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人物。本文从佛教因果报应的理论基础溯源,简要论述了慧远对佛教因果报应论中国化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释慧远是我国东晋时继道安之后的著名佛学家,他长期住在江西庐山,其思想多宣扬佛教的出世主义,对江南佛教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慧远以其"内通佛理,外善群书"的远见卓识,力图将中印佛教文化加以融通,提出"法性实有"论和神不灭论,在此基础上又特别发挥了佛教的因果报应说。因果报应说是慧远佛教思想中最有代表性和最有影响的思想。慧远的因果报应论以通俗、圆融的理论特征,广泛而又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和伦理生活。与此同时也备受质疑并引发争论。  相似文献   

12.
吐鲁番出土回鹘文《七星经》回向文研究——兼论回鹘佛教之功德思想杨富学邓浩题解“功德”,回鹘文作buyan,借自梵文之puyan,是佛教中的一个重要术语,“功”者,做善事也;“德”者,得福报也,谓念佛、诵经、布施等均可得到善报。慧远撰《大乘义章》卷9云...  相似文献   

13.
慧远鼎力护教的论辩内容具体来说,主要表现为:一是辩解与孝道的冲突;二是化解与君道的冲突;三是释解与沙汰的冲突;四是消解与礼制的冲突。慧远这种调和外来佛教与传统文化矛盾的努力,一方面表明佛教中国化道路的艰难曲折,另一方面也体现慧远护教精神的难能可贵。  相似文献   

14.
慧远鼎力护教的论辩内容具体来说,主要表现为:一是辩解与孝道的冲突;二是化解与君道的冲突;三是释解与沙汰的冲突;四是消解与礼制的冲突。,慧远这种调和外来佛教与传统文化矛盾的努力,一方面表明佛教中国化道路的艰难曲折,另一方面也体现慧远护教精神的难能可贵。  相似文献   

15.
结合佛教“华严世界”的说法与《菜根谈》的义理来阐述在陶渊明的精神世界里,最非凡的是他能对生活进行审美的“非功利的省视”,并用艺术的方式将这种“省视”升华为田园诗。陶渊明为我们示范了一种怎样在极平凡的生活里看见其“华严”一面的智慧,而这是对生活有极高的觉解从而对生活保持超凡“激情”的人才会有的生活姿态。  相似文献   

16.
慧远禅师为南宋灵隐寺一代高僧,其虽转益多师,但主要深得圆悟克勤禅师真传,大展机锋棒喝之临济宗风,并运用得出神入化,以诗化的禅语开示后学,强调顿渐一体,圆融无碍。慧远为宋孝宗所器重,赐号“佛海”。其传法海外,点悟日僧觉阿,使临济宗风传之东瀛,在中日佛教交流史上写下浓笔重墨的一页。慧远的弟子除了佛门中人外,尚有官绅儒士,如内翰曾开·知府葛郯等。在慧远禅师的公案中,可以看到其具有卓绝的禅学智慧和勇猛精进的精神,体现出一代禅学大师的风范与气概。  相似文献   

17.
谢淑芳 《九江师专学报》2007,26(1):10-13,42
20世纪以来,在陶学研究领域,关于陶渊明与佛教的关系,比较突出的是丁永忠的专著《陶诗佛音辨》,其余多为单篇论文或评赏式语录,观点执于两端:陶渊明有佛教信仰或无佛教信仰;陶渊明作品受到过佛教影响或未受佛教影响。总的来看,各方观点似未能在前人基础上有较大的拓展。  相似文献   

18.
慧远是中国早期佛教的著名高僧.他的思想理论对以后的中国佛教产生过重大而又深远的影响.从慧远的佛学思想来看,他接受了说一切有部的毗昙学说,特别是其中"一切法实有"的思想,因而认为法性是法真性,是不变的实体.这与"缘起性空"的般若学说是不一致的,所以受到鸠摩罗什的批评.另一点是慧远十分欣赏犊子部一系《三法度论》所说的"有我"思想,以为"我"(慧远称之为"神")是一种超乎精神与形体之上的东西,并因此在《沙门不敬王者论》一文中,以形尽神不灭的议论来反对当时的神灭之说.  相似文献   

19.
陶渊明组诗《形影神》有着深刻和进步哲学思想。他主张“形神相生相灭”的观点,并用它批判慧远“神不灭论”观念,进而用“委化”的人生态度,反对佛家“因果报应”的迷信。文章从《形影神》的写作背景出发,认真分析了组诗的哲学思想,及其在这种思想基础上形成的独特的人生观,指出其哲学观点有丰富的思想、时代价值和美学魅力。  相似文献   

20.
贯云石是元代作家“慕陶现象”的个例。从他与陶渊明家世与经历中,从东晋与元朝种族歧视与官场斗争现实中,可以看到贯云石慕陶而走向隐居的原因。贯与陶的隐居行迹虽异,但以与对屈原、李白的景仰相较,于惺惺相惜之中,他对陶渊明则情有独钟。他歌颂陶渊明,效法陶渊明,诗词曲中描绘田园风光,赞美隐逸生活,“寄酒为迹”以抒发情怀,都酷似陶渊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