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祁志波  李超 《精武》2011,(1):46-47
道与德是人修身立命的根本,更是指导太极人悟拳、习拳的原则。只有做到以道为体,以德为用,才能够体道合德;只有明晰正确的太极拳理,才能参透与练出"真正"的太极拳。那么具体该如何操作呢?老子在《道德经》第67章中向我们揭示了他所珍藏的“三宝”:  相似文献   

2.
太极拳与易     
李兆生 《武当》2012,(9):14-15
夫太极拳以太极为名,是拳法理义中意深与"易"相合,感而遂通,故名之以太极。又,太极者,阴阳也,拳经有"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之句,明示太极为拳之理意深焉。又云,太一为道。太乙者,道,阴阳显化。悠古太虚,由兹而生,太素有形,太虚为象。元始开天,道化阴阳,是由一而演生万类也。易之为象者河图,易之为文者《周易》。上圣观天地而识造化,云天下万类概由一气所以生化。圣人作卦,制度纪天,运数追踪,以明阴阳之变。古仁者言,立  相似文献   

3.
杨群力  时保平 《武当》2012,(12):43-46
武当武术的理论基础根植于老庄哲学,在传统文化总体氛围中孕育、产生、发展,自然融汇了易学、道学、中医学、伦理学、兵法、天文、地理、养生等传统文化。以太极、阴阳、五行、八卦、九宫等"道"理为指导和规范,其文化内涵深厚,功理深博,功法精妙。主要特征如下:清静为基、圆柔为用、阴阳为本、养气为宗、自然为韵、丹拳合一、性命双修、整体圆融。  相似文献   

4.
太极是中国哲学中的一个术语,指派生物的本源。太极拳是以太极之理立论的一种拳术。古代方士以双鱼形太极图表示太极之理,以此图解释拳理、拳技。古人认为阴阳两者相互不离、相互消长、相互转化、产生万物、孤阴不生、独阳不长,万物中都包含此理。太极拳运动始终贯穿着阴阳、动静、刚柔、虚实、结合吐纳、导引,要求呼吸、意识、动作三者紧密配合,才能达到气沉丹田、开合鼓荡。学练太极,不能不懂道为何物。那么什么是道?身心平衡即为道。身心不平衡属阴阳失调。情绪不好或过分高兴都会造成身心失衡。“得而不喜,失而不忧”即讲此理。一个人如…  相似文献   

5.
太极拳铭     
王志远 《武当》2007,(8):19-20
中华内家之拳,祖尊三丰之宗,理根太极阴阳,柔弱道德之下,专气致柔,保存武当一脉;脉传流沙,宗风仁真嫡传;文武合德,天然乃武乃文。何为乃文?隐微于理,知觉本源。何为乃武?论武于心,运动根由。太极武道,名虽曰武,其实贵和,止戈为武,和在其中;太  相似文献   

6.
邹强 《武当》2012,(1):9-11
太虚拳为武当内家拳种,由广东新会伍德文先生广传于世。太虚拳与太极拳同源异流,其理均一,唯太虚主先天,太极主后天,太虚即无极,阴阳未分,浑然鼓荡,一气于其间,是根据河图洛书数理及其阴阳生化之机而构造此拳。本拳动作以体松柔和为主,每一动作均以圆圈转动,连环不断。本拳发动时可分柔劲与刚劲,柔劲  相似文献   

7.
文章从太极文化的视角,对黄梅岳家拳的拳理作了深入的理论透视,解析了黄梅岳家拳所蕴含的太极文化内涵,提出了“太极者,道也”是黄梅岳家拳的精武之道、“太极者,阴阳也”是黄梅岳家拳的构造之道、“一阴一阳之谓道”是黄梅岳家拳的化生之道的观点,为保护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承弘扬黄梅岳家拳,作了太极文化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8.
《武当》2015,(1):83
本馆位于武当山太极湖东头,茂林修竹,溪流潺潺,田园风光。由武当玄武派第十五代传人唐理龙亲传内家系列拳械。拳理与实用结合,令你顿悟玄奥,直登内家正道。随到随学,任意选学,包教包会,精练精进,朝夕苦练,达健身养生、防身自卫、表演自娱、艺术理趣之目的。修炼内家,悟阴阳之理,懂刚柔之道,察动静之变,知进退之机,终身受益,其乐无穷,继承传统,以武入道,以武修身,以武养生,阴阳互变,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刚柔相济,轻灵松沉,浑圆无滞,应物自然,美哉内家拳。世代传承,文武双修,德艺并进,同享武  相似文献   

9.
《精武》2010,(8):30-31
梁赞古劳咏春出自少林真功,拳理、拳法、功法、打法隐藏着释、儒、道、易诸多观念。明师谚:“真功并非难学,关键是以德修艺,合师傅之缘才诚心教你。不想教,一辈子也难学到中国真功夫。”何为中国真功?其理念和追求各人各志。外国洋人在兵法中追求的是杀伤力。  相似文献   

10.
王修雨 《武当》2009,(2):22-23
笔者经仔细研究发现,武当张三丰太极拳与陈式太极拳理论,虽都同用“太极”一词,但二者区别较大,在陈式太极拳理论中可寻找出“经络”、“易经”“兵法”等痕迹,拳架与拳理互相渗透,密不可分。武当三丰太极拳主要有吐纳导引功,外气采补功等,太极两仪之理是张拳应用之本。  相似文献   

11.
《武当》2000,(4):6-55
五行捶,在李派太极三大主拳(天盘、地盘、人盘)中为人盘拳。传统认为,阴阳精合生五行而成万物,人具五行秉赋故有人形;阴阳精分生八卦而成万象,人具八卦象征故能万变。八卦五行都含阴阳,都是自然,相协相合,因而循八卦错综万变之义,依五行生克相推之理,借势运化一身,协调五行,平衡阴阳,促进全体生机正常生发,并借运化后天,亲合自然,悟觉先天法度,连通天地,返本还原,方是五行捶真谛和要旨。因此,五行捶尤其强调心法,  相似文献   

12.
李秒丰 《武当》2006,(5):17-19
太极拳虽小而理大, 以易理为拳理,博大精深, 奥妙无穷。今之太极尽管门派众多,分承有致,各具特色,虽变化万端,其理一贯,万变不离其宗。不论宗风脉传、泛化于俗,还是嫡传正宗、分派支流,更不论原传、时尚,都不过易变阴阳之理。悟真者皆真,弄虚者皆假!  相似文献   

13.
李派太极拳四字密要(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子宇 《武当》2003,(4):10-12
张三丰祖师在《太极十要诀》中指出:“学太极拳为人道之基。”这就是说,太极修炼当以行拳练形起步,从练己练有开始,建立强固的命功基础。这样从动功而静功,从有为而无为尽修其性,方为动极归静、水到渠成、自然而然、活而不顽的真次序。欲得太极拳精髓,须明太极妙理。故三丰祖师又曰:“故传我太极  相似文献   

14.
姜寿海 《武当》2010,(5):27-28
形意拳是模仿大自然中有关禽兽动作形态的一种拳术。拳与道合,道即自然规律。《周易》指出:“一阴一阳之谓道。”形意拳理是最贴近大自然规律的。形意拳的基础功法,即拳的起始式“三体式——天地人合一”。  相似文献   

15.
邹强 《武当》2008,(7):53-53
太虚拳为武当内家拳种,由广东新会伍德文先生相传于世。 本拳与太极拳同源异流,其理均一,唯太虚主先天,太极主后天。太虚,即无极,阴阳未分,浑然鼓荡一气于其间。太虚拳就是根据宇宙河图洛书数理及其阴阳生化之机构造而成。  相似文献   

16.
张绍堂 《武当》2000,(4):2-4
天人万物是一个整体,同受大自然的普遍规律主宰。这一普遍规律古人称之为“道”。“道”者,道理,规律也。“一阴一阳谓之道”。《内经》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可见阴阳及宇宙万物的基本属性,自然界万物的生生化化,无不是阴阳运变的结果。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说:“五行,阴阳也;阴阳,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进一步指出五行统一于阴阳,阴阳统一于太极,太极是天地万物之根本。古人主张取象于天,并动用阴阳八卦五行之理探索宇宙万物。故《太极拳论》开篇即说:“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太极学说是太极拳的重要理论基础和命名的由来。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在武术期刊上有推手论文面世。各家各派对推手拳理抒发己见,还有以传统风味赞扬。我认为韵味更有文化气息。文中提到王宗岳、陈长兴、杨露禅、武禹襄、李亦畲几位先贤大师,要修炼太极拳,继承他们的理论是十分必要的,要忠实继承科学发展,我们才不愧为他们的子孙。下面是先贤的拳诀教旨,请看先贤有关太极拳的精华论述。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云: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动静之机也。陈长兴:夫太极拳者,千变万化,无往非劲。内外相连,前后相需。一动而无不动,一合而无不合,五脏百骸悉在其中矣!杨露禅:站住中定往外打。武禹襄: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李亦畲:用意,不是用劲。  相似文献   

18.
“代理架”是一代大师和兆元对太极拳的独到诠释,简单明了的三个字,道出了和式太极拳是以理说拳、以拳明理、理技相合、理养结合的理论内涵,一个“理”字表达了和式太极拳的哲学思维,理是什么,理就是太极拳的道理、原理,理就是太极、阴阳、动静,这是万物之理。文章通过对和式太极拳代理架的“理”的分析、探讨,以更深刻地了解代理架“理”之内涵,认识和式太极拳在太极拳发展过程中有着重要的理论贡献,这也是一代大师和兆元对太极拳发展不可抹杀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陈福军 《武当》2009,(2):19-21
太极拳与太极图同为中华传统文化瑰宝。但在两者之问的关系上,一般都认为太极图是太极拳的拳理基础,有“中正安舒”、“不偏不倚”和“全身无处不太极”等“阴阳平衡”的说法。但在具体的太极拳锻炼动作中,如何利用太极图理论做到“阴阳平衡”?如何来检验是否做到了“阴阳平衡”?则语焉不详,缺少论述。本人在学习了《中国循经太极拳24式》之后,几经揣摩,发现太极图理论对太极拳动作有着很好的指导作用。故冒昧在此抛砖引玉,以期得到大家指正。  相似文献   

20.
运动即变化,太极即变化。太极拳即变化之拳。太极拳运动就是要把种种变化在拳中演练出来。太极拳以拳为形式,其目的在于要达到“太极”状态。拳是小“道”,“太极”是大“道”,习拳明理,以小“道”通大“道”,是太极拳最重要的意义。变化即是太极、太极拳最根本的意义。误解了太极拳“变化”的真意,只会将太极拳引入歧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