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土地综合研究与土地资源工程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快速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中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管理领域面临的问题日益突出,现有的土地资源学科知识积累、研究取向、技术手段,难以为破解重大现实问题提供有效支撑,加强土地资源工程研究与实践势在必行。论文提出了土地资源工程研究的主要目标与内容,开展了典型案例工程的实证分析,探讨了土地资源工程研究的地域模式及其作用。研究认为,土地资源工程是指对可供农林牧业或其他各业利用的土地资源进行调查评价、规划设计、开发整治、保护利用的综合性技术及其集成应用,通常包括土地资源的调查、评价、规划、设计、开发、整治、保护、利用等相关工程技术。新时期发展中国土地资源工程学,应注重土地资源工程的理论体系、区域诊断、技术方法、规范标准、运行模式、绩效评估、体制机制的综合研究,尤其针对当前土地资源的地域性、稀缺性、退化性、低效性问题,亟需加强多学科交叉与综合集成,强调公众参与、充分吸收地方化知识,研制面向区域、对象与问题的土地资源工程关键技术,探索构建多主体参与的行动者网络,全面创新有效推进土地资源工程发展的体制机制。  相似文献   

2.
科学知识图谱是科技文献计量学及现代信息理论与技术集成融汇的新型科学文献计量学研究方法。随着电子资源及网络环境迅猛发展,学科核心文献资源及保障环境构建与服务已成为科研机构文献情报系统关注的焦点。通过CiteSpace II系统的共引分析、聚类标识分析、关键路径法构建基于学科知识基础之上的学科资源社会网络,以可视化图形分析获得核心学科资源结构、布局与构成;以文献集成检索与全文传递服务方式构建桌面即得的学科资源保障环境。  相似文献   

3.
"探究式学习"、"基于资源的学习"等理论越来越得到教育工作者的广泛认可,因此创建支撑这些理论的学科资源平台具有重要意义。面向高校的学科资源平台应能够高质量整合学科资源、科学组织学科资源、智能检索学科资源、优化学科知识地图、提供师生交流渠道。在这些原则的指导下,本文提出基于本体的高校学科资源平台建设模式。首先对平台的需求进行用例分析,在分析的基础上对平台的结构进行设计,最后给出适应学科资源平台的本体构建模式。  相似文献   

4.
基于政策工具视角,以命令性工具、激励性工具、能力建设工具、系统变化工具和劝告工具为X维度,以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要素为Y维度,构建“政策工具——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要素”二维分析框架,借助NVivo 12 Plus质性分析软件对我国35份有关现代学徒制的政策文本进行内容分析。研究发现,我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存在政策工具结构不尽合理、人才培养模式各要素政策工具分配不均衡、政策工具与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要素匹配度不够等问题。基于此,应提高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政策工具结构的合理性,保证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要素分配的均衡性,提高政策工具与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要素的匹配度。  相似文献   

5.
唐承财  钟林生  陈田 《资源科学》2009,31(11):1825-1831
研究旅游资源空间分异特征,有助于构建科学合理的旅游资源开发模式,促进区域旅游与社会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本文对三江源地区生态旅游资源空间分异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随着海拔的变化,整个区域生态旅游资源与部分单体呈现垂直地带性;②随着经纬度变化,自然与人文类生态旅游资源均表现出水平地带性空间分异;③较多生态旅游资源分布在交通干线与主要河流沿岸;④建筑与设施类旅游资源沿村镇及其周边地区呈现面状集聚与散点空间分异.基于空间分异特征分析结果,提出该区域旅游资源总体开发模式为空间梯度转移开发,并探讨了3类空间优先生态旅游资源类型的开发模式,分别为垄断性资源开发的独立景区模式、交通干线沿线资源开发的线路联动模式、城镇周边资源开发的设施依托模式,研究成果可为三江源地区及其它生态敏感区生态旅游资源的科学利用提供理论指导与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6.
仇建生 《科教文汇》2010,(36):153-153,160
采用研究型教学方式,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对学校体育教学改革与教材资源开发进行探索和研究。面向农村中学、面向市场经济、面向新课程改革,强调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形成了具有特色、富有成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完善课程体系,提高人才培养的整体效益。  相似文献   

7.
资源科学研究的现在与未来   总被引:25,自引:10,他引:15  
资源科学是一门研究资源的形成、深化、质量特征与时空规律性,及其与人类社会发展之相互关系的科学。目前,资源科学的主要任务是:阐明资源系统的形成、演化与时空规律性;探索资源系统各要素的相互作用机制与平衡机理;揭示资源特征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研究不同时期资源的保证程度与潜力;探索人类活动对资源系统的影响,研究区域资源开发与经济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探讨新技术、新方法在资源科学与资源开发利用中的实践与应用。资源系统的地域性、整体性、全球性和复杂性决定了资源科学研究的区域性、综合性、国际性和研究方法的多样性。现代资源科学研究的发展趋势是:从个体、局部走向一般、整体、日益注重国际合作和全球性问题研究;从静态分析走向动态预测,区域发展模式与可持续发展等战略性研究日趋活跃;从自然评价走向社会经济分析,以合理化为核心的资源管理研究逐步成为热点;从定性分析走向定量、半定量研究,日益模式化和数量化;从常规手段走向高新技术应用,研究方法和手段日益现代化。  相似文献   

8.
矿业资源是我国经济发展所需的重要资源,我国很多产业是建立在矿业资源发展的基础上的,矿业资源是重工业发展的核心需求。但是我国很多的矿产资源勘探以及开发不合理,为一时的经济效益造成了矿物资源的严重浪费。在这个能源逐渐枯竭的时代里,矿物资源的有效勘察以及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是我国发展的要求,本文阐述了地质矿物资源勘察工作的方法以资源如何合理利用问题。希望可以帮助有关部门协调能源利用与开发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资源型城市绿色增长能力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资源型城市是我国重要的战略保障基地,其绿色增长能力成为彰显国家绿色增长水平的重要途径。本文构建了以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生活质量为基础系统,以政策支持为交互系统的资源型城市绿色增长评价模型,以2000-2013年17个典型资源型城市为研究对象,运用三角模糊熵组合赋权的灰色关联投影方法测算绿色增长指数,进行绿色增长能力评价。研究结果表明:三角模糊熵组合赋权的灰色关联投影法是评价资源型城市绿色增长能力的有效方法。国家相关政策的颁布实施是促进资源型城市实现绿色增长的主要动力。中国资源型城市绿色增长能力不断提高,依据绿色增长能力的大小,可将中国资源型城市划分为创新升级型、发展成熟型、稳步提升型和意识崛起型四个发展类型。  相似文献   

10.
随着红色旅游的迅速升温,红色旅游资源开发悄然兴起,本文对红色旅游资源进行了界定,归纳总结了红色旅游资源的特点,并对红色旅游资源进行了分类,并以目前我国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的发展为背景,分析红色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开发原则和开发模式.  相似文献   

11.
西部矿井开采及灾害防治重点实验室是在陕西省岩层控制实验室、国家煤炭工业重点实验室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目前在岩石力学性质MTS试验、矿井开采围岩控制基础、矿区采动损害与环境灾变、矿井火及瓦斯灾害防治理论与技术、安全工程理论及数字化技术等研究方向上形成了自己特色和优势,取得了一大批理论技术成果,已经成为我国西部资源开发与安全生产领域重要的科学研究基地。为了更好地发挥实验室的资源优势、切实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探索开放实验教学新模式及应对措施,研究现代化重点实验室高效运行机制,对于全面提高我校实验教学和科研服务水平,构筑高效网络化的实验教学信息平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中国矿产资源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可持续发展和矿产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把节约和保护资源作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破解资源的瓶颈制约;坚持国内国外两种资源并举,首先立足于国内,提高资源保障能力;坚持市场调节和政府引导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坚持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坚定不移地走绿色矿业发展道路。20年来,通过加强矿产勘查,提高了国内资源保障能力,在矿产开发力度不断加大的情况下,主要矿产保有资源储量不断增长;加大矿业开发,提高矿产品供应能力,有力地支撑了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强化矿产资源监管,规范勘查开发秩序,基本形成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具有中国特色的矿产资源管理体制和法律法规体系;积极推进矿产资源综合利用,贯彻节约优先战略,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水平和效率;发展绿色矿业,建立完善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加大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力度,推动矿产开发与环境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3.
杜辉  陈德敏 《资源科学》2012,34(1):58-64
《矿产资源法》在立法理念、框架体系和核心制度上存在的问题给我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法治化造成了阻碍。在法律模式上,修订后的《矿法》应当是一部能够兼容公共利益和私权利,兼具民法和行政法属性的完整性法律。厘清包含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三组法理关系,即所有权与用益物权关系、利益分享关系、资源开发与资源安全和环境保护关系,是《矿产资源法》修改的前提。矿业权、矿产资源税费、矿产资源规划、矿产资源储量、矿山环境保护和法律责任等方面是《矿法》修改的重心。  相似文献   

14.
农业科技服务业对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和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四川是我国农业大省,在农业科技服务业方面具有良好的基础、条件和潜力,但还存在产业化水平较低、人才资源不足、市场化程度不高、地区发展不平衡、供需结构有待调整、行业结构有待优化、企业融资困难等问题。四川农业科技服务业发展要注重培育服务主体、整合服务资源、加强人才培养、加大经费投入和推动行业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5.
基于文献计量的铝矿科技发展态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SCIE数据库中2003-2012年间的铝矿研究论文为数据源,利用Thomson Data Analyzer(TDA)和UCINET软件对其进行数据挖掘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近10年来,铝矿研究论文数量呈整体增长趋势,年均增长率达5%,但各年度增长率有一定差异;其重点研究方向一是侧重于采矿与矿石处理、地质学、矿物学、地球化学等,二是侧重铝矿勘探开发中的环境保护研究;中国、澳大利亚及其主要研究机构在该领域占据领先地位;近年来,中国及其主要研究机构的铝矿研究非常活跃,特别是中国科学院,其论文量遥遥领先于俄罗斯科学院、澳大利亚西澳大学等其他机构,但研究水平、影响力以及国际合作能力仍有待提升。  相似文献   

16.
马丽  田华征  康蕾 《资源科学》2020,42(1):137-149
黄河流域作为中国的“能源流域”,合理有序开发矿产资源、统筹协调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对于黄河流域能矿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保护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以黄河流域为研究区,综合运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法、胁迫耦合分析法和GIS空间分析等方法技术,从生态本底的脆弱程度、对重要生态功能区的空间胁迫性以及对重要生态环境因子的胁迫程度等多个层面,分析了区域矿产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的胁迫特征及空间分布,将黄河流域46个矿区城市划分为本底胁迫、生态功能胁迫、开发胁迫、本底+开发胁迫、开发+生态功能胁迫、本底+生态功能胁迫、全面胁迫和无胁迫8种不同类型区,并从生态环境保护的角度提出黄河流域矿产资源开发地区的管控路径:①空间管控:严格限制大规模高强度工业化城镇化开发,尤其是控制矿区的开发边界;②强度管控:针对于生态本底脆弱的地区,强度和总体开发规模的管控要兼而并举;③开发方式管控:注重能矿产业的结构调整与升级,在空间上要注重集中建设,宜矿则矿、宜工则工、宜聚则聚。  相似文献   

17.
新疆矿产资源开发效应及其对利益相关者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矿产资源勘察、开发、利用等活动,对资源地的经济、社会、资源和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的正面和负面效应。拥有丰富矿产资源的新疆,矿产资源开发已成为其支柱产业。矿产资源开发一方面拉动了经济的增长和投资的扩大,增加了利益相关者的收入,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当地的居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另一方面,导致了产业的单一化和重型化,产生"荷兰病"效应,对人力资本和科技创新产生挤出效应,对环境造成污染,破坏生态平衡,耗费大量的水土资源等,不利于新疆的跨越式发展。矿产资源开发效应对利益相关者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对资源开发的企业而言,直接享受资源开发的高额利润,将产生的资源效应和环境效应等负面效应转嫁给其他的企业和当地的居民;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程度不同的享受到资源开发的正面效应,但也承担着资源开发产生的负面效应;当地的居民直接享受不到资源开发正面效应,却直接承担着资源开发造成的资源诅咒效应、资源效应和环境效应等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18.
煤矿开采区水、土地与煤炭资源同步利用模式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1世纪我国的资源紧张局面将进一步加剧,影响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我国煤矿开采区水、土地与煤炭资源互耗问题严重,煤炭资源的开采导致地下水污染、土地沉陷或淹没等资源浪费和生态环境破坏问题。本文在分析资源互耗矛盾的产生机理的基础上,提出水、土地与煤炭的资源同步利用理念及其应用基础,同时,指出实现资源同步利用的关键在于找到各种资源利用的最优临界值。最后,结合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南四湖流域的资源利用现状和调水工程特点,初步探讨该地区的资源同步利用的实现模式:①管道分级的输水方案;②将采煤沉陷区的地下水纳入南水北调工程的水量调蓄管理系统;③恢复南四湖流域沉陷区的土地功能。  相似文献   

19.
发展现代服务业是我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重要战略,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根本是人才,高等院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和主要供给渠道。但是,一些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与现代服务业未能实现很好的对接,使之培养的人才难以适应现代服务业的职业需求。结合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的教学实际,探讨了对接现代服务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20.
针对国外矿业公司全球化探勘开发矿产资源和我国煤炭企业逐步走向世界、参与国际竞争的发展趋势,为适应国际矿业形式及我国高等矿业工程教学的需要,提出了国际化矿业对采矿人才培养的要求,探讨了面向国际的采矿专业大学生培养方案及实现过程。通过增设相关课程,强化外语教学和加强国际人文素养、国际化矿业企业管理理念、国际矿业法律与法规意识、组织及团结协作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能适应国际矿业发展趋势的高质量采矿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