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古今教育发生的一个核心转换是从"灵魂转向的技艺"到专门化的"技术培训",这种转换具体体现为教育在社会功能、目的基础及内容上所发生的变化。施特劳斯认为,大众文化平庸化的侵蚀,特别期待自由教育提供人性的卓越,自由教育的成品是一个有文化的人,它的重要前提是老师首先接近大师。文科教育必须在关注人的灵魂、注重阅读、倾注耐心和开放的格局下才能求解当代文科生的窘境。  相似文献   

2.
自由,既是人发展的前提,又是人发展的结果;既是人发展的目标,又是人发展的手段。自由教育思想的灵魂,是自由、理性与民主,这既符合人的本性和教育本质,又契合现代文明社会里人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自由教育的本质在于生命的哲学关注,在于从尊重生命和培养人的创造性出发来培养“自由的人”。  相似文献   

3.
马进 《中国教师》2009,(Z1):165-166
自由作为人的类本性,具有不可剥夺的绝对性。从存在论角度看,这种人自身的绝对自由就意味着选择和责任。自由教育,作为唤醒人的潜能的灵魂教育,是语文教育的魅力之花。语文教师所面对的不是机械之物,而是一个个活的灵魂,是以理解存在的方式而存在的特殊存在者。因此,要实现语文自由教育,其途径必建立在爱与生存的交往之上。而引导人向善的生存则成为语文自由教育的价值所归。  相似文献   

4.
教育自由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不同时期的教育家对教育自由的理解有所不同,但普遍认为教育应该自由并且要促进学生自由发展。同时,万事万物都应该坚持适度原则,因此教师更应该把握教育自由的“程度”,从而促使自由在教学中处于一个合理的范畴,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自由过度”和“自由欠缺”两种教育自由“失度”现象。为缓解这些“失度”现象,教师首先应该形成正确的主体教育观念,其次在学生教育管理中关爱与威严要并存,再次在自由精神教育中要关注“人”的发展,最后要利用班级规范制度给予教师权力和学生权利的保护和约束。  相似文献   

5.
论自由教育向通识教育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高等教育素有自由教育、通识教育的传统,而自由教育是通识教育的古典先驱。从公元4世纪亚里士多德提出自由教育思想到19世纪初有识之士倡导通识教育,在长达15个世纪的历史长河中,自由教育因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变化,其概念内涵发生着演变。19世纪初以来,自由教育开始向通识教育演变,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但这并不是对自由教育的全盘否定。自由教育是通识教育的灵魂,是实施通识教育的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6.
自然教育与自由教育在历史上存在着交叉式的契合关系。亚里士多德最早认识到效法自然的教育与自由教育之间的逻辑联系,在教育思想的源头上奠定了西方自然主义教育传统和为知识而知识、为学问而学问的自由教育精神。卢梭培养“自然人”的教育就是培养“自由人”的教育,其自然教育理论与“自由教育”的契合凸显了社会批判性和世俗性。反映杜威儿童中心主义的进步教育原则—“—学生有自然发展的自由”,堪称自然与自由教育相契合的现代命题,凸显了处理现实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合理性,具有了较为成熟的理论和实践形态。自然与自由教育相契合的哲理,在西方是“自然即自由”的哲学命题,在中国则是“天人合一”思想。总结社会发展和人类教育史的正反经验,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应是,积极倡导“学生有自然发展的自由”,反对实质是强制教育、“实用教育”的“应试教育”。  相似文献   

7.
教育并不是让人去出席教育的场合.它必须是让人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当中,与教育情境发生有机的联系,这种教育才有发展的意义。而这一切能够发生的前提便是。我是自己灵与肉的主人”。自由和谐的心灵才是每个人真正的主宰。外在的钳制都不俄真正主宰一个人,左右一个人的行动,创造出行动的精确与完美。自由,余裕,纯净,恬静,才是进入完美台孽造境界的最佳心境.才有可能在敦育教学中制造“正布克现象”。  相似文献   

8.
人文主义的教育理念与教育灵魂的重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教育的异化与教育的灵魂的遮蔽 (一)教育异化的种种表现 如果我们今天提出一个问题“教育是什么”,相信无论是教育理论工作者还是教育实践工作者都能给出答案。但是,如果我们再进一步追问“教育应当是什么”,恐怕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来。之所以提出这样的问题,是因为我们现在所知道的教育是一种异化的教育,是一种失去  相似文献   

9.
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家雅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说过这样一句话:“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着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着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育是人的灵魂的培育,是运用科学方法来唤醒学生灵魂的艺术,绝非一般的技艺之学。  相似文献   

10.
自由是教育的灵魂。就教育结果而言,真正的教育是以促进受教育者追求并获得自由为目标。就教育过程而言,为了实现学生自由发展的目标,要求在教育过程中,为主体自由的展开创造条件,本真意义上的教育就是自由。从历史来看,“自由”在教育中时隐时现。从现实看,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受教育者的自由。自由可以分为消极自由与积极自由,教育应致力于推进受教育者合理自由的达成。  相似文献   

11.
自由是教育的灵魂。就教育结果而言,真正的教育是以促进受教育者追求并获得自由为目标。就教育过程而言,为了实现学生自由发展的目标,要求在教育过程中,为主体自由的展开创造条件,本真意义上的教育就是自由。从历史来看,“自由”在教育中时隐时现。从现实看,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受教育者的自由。自由可以分为消极自由与积极自由,教育应致力于推进受教育者合理自由的达成。  相似文献   

12.
“自由、生存、超越”是雅斯贝尔斯哲学思想的核心理念,也是其著名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根本基础。雅氏的教育思想关注人与人之间灵魂的交流和生命的体悟,强调人的主体性的价值和张扬,注重生命信仰与精神陶冶在教育中的作用,揭示了教育对生命本原追问和超越的本真意义。他的教育思想对我们今天的教育具有极大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按照柏拉图的理念,教育在于灵魂的转向。教育要使人的灵魂,从我们的眼睛看到的感觉世界,进入一个用灵魂的眼睛才能看到的至善至美的理念世界。否则,沉迷于感觉世界的人,就像习惯于在洞穴中生活的囚徒一样,走到洞穴上面的世界,反而觉得是痛苦的,仍然想逃回到洞穴中去。教育家是走出洞穴的人,要把洞穴里的囚徒解救出来,使他们的灵魂看到善。当下,我们应该建立这样的教育理念:“人”与“民主”,“人”与“民主”就是这个时代的善。  相似文献   

14.
吴艳利 《河南教育》2009,(10):38-39
教育的最高境界应当是追求人文精神、实现生命的意义。英国教育家纽曼曾指出:人文教育追求的是心智上的卓越。人文精神本质上是一种自由、自觉、批判的精神,它以包容性、开放性、批判性、创新性、独立性为基本特征,崇尚人格独立、精神自由、社会责任,强调守护人类优秀的文化传统与精神资源。倡导和传播这种人文传统是现代大学进行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大学阶段是一个人精神成熟的时期,也是一个人灵魂发育的季节,更是一个人树立科学、崇高的理想信念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15.
教育创新与教育自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从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熊彼德(JosephA.Schumpeter)提出“创新”概念以来,“创新”一词便成为一个时髦用语,在政治学、社会学、管理学和教育学等学科中广为使用,甚至大有泛滥之势。“创新”概念的无限定使用,似乎给人一种错觉:创新是非常容易的事情。实际上,“创新”不同于“发现”,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发现既有自发性的也有自觉性的,而创新则全是自觉性的,是人类自由自觉的智慧活动。从语义学上看,“教育创新”与“创新教育”是两个词义完全不同的概念。“创新教育”是一个被动的概念,它把教育置于被创新的客体地位,虽然教育也会被创新,…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思想,自由教育对世界范围内的教育理论与实践影响十分深远。"自由"、"理性"、"民主"是自由教育的灵魂,它既符合人的本性和教育本质,又反映了人与社会的要求。本文通过对自由教育的历史沿革及其本质内涵的研究与探讨,阐述了当今高等学校实施自由教育的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17.
怀特海的过程教育哲学认为,教育是个体在涡式循环的浪漫阶段、精确阶段和综合运用阶段中动态生成的过程。在教育中,个体生成的最终目的体现为“智慧人”,他是个体的“生命与意义”、“社会与实践”、“灵魂与境界”的完美和谐统一。为了达到教育的目的,必须面向具体个人,通过自由与纪律的节奏,借助技术教育及其与科学、文学的统一关系,挖掘古典教育在当代的意义,是教育促进个体生成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以政治与教育之间的关系为切入点,以教育的立足点是建立在既定的政治共同体还是建立在未来的理想契约社会为标尺,可以把西方教育发展的历史划分为德性教育和自由教育两种范式.卢梭及其<爱弥尔>在教育史上的最大贡献在于实现了一场教育范式的根本性转换:从德性教育转向自由教育.这一转换构成了卢梭实现"教育上哥白尼革命"(杜威语)的灵魂.  相似文献   

19.
人,是有理想的生命存在;教育,是体现人之理想特质的实践活动。因而.教育也是有理想的,教育理想包括“教育的理想”和“理想的教育”两方面。“教育的理想”在于成就人的自由人格、高尚人格和幸福人格,而它们须通过“理想的教育”——即凸现主体的教育、涵养德行的教育和回归生活的教育来实现。  相似文献   

20.
从美育认识发展的历程来看 ,由以美为工具的“借美育人”的美育到以美为灵魂的“立美育人”的美育———美的教育 ,是美育认识发展的升华 ;从教育理论发展的规律来看 ,由“以知识为中心”的“真”之教育和“以儿童为中心”的“善”之教育到“以美为灵魂的”美的教育———美育 ,是教育理论历史发展、逻辑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