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体重污名对超重和肥胖人群的心理和行为具有显著负面影响,损害了个体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诱发了个体饮食障碍、回避体育锻炼等异常行为。体重污名通过行为改变、心理应激效应、社会关系改变、歧视的结构效应和消极归因模式等作用机制对超重和肥胖人群产生影响。心理干预和媒体宣传对消除体重污名的效果不一,体育锻炼干预对消除体重污名具有稳定的显著作用。今后的研究需要从研究群体和方法上进一步改进,提高研究的科学性和实践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2.
采用问卷调查法(体育锻炼参与量表、运动自我效能问卷、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分别对高校超重肥胖大学生群体和正常体重大学生群体进行问卷调查,研究高校超重肥胖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超重肥胖大学生人群在运动自我效能、体育认知、体育态度、体育信念等四个维度上的得分明显低于正常体重人群,提示以上四个因素可能是制约超重肥胖大学生人群经常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基于社会信息加工理论,从体重自我污名的双重属性出发构建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探讨体重自我污名对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的双刃剑影响及边界条件。方法:采用体重自我污名问卷、亲友锻炼鼓励问卷、锻炼价值认知量表、消极锻炼情绪量表和体育锻炼等级量表,对3 406名青少年进行测量,并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体重自我污名通过锻炼价值认知、消极锻炼情绪以及二者的链式中介作用间接影响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2)亲友锻炼鼓励正向调节锻炼价值认知在体重自我污名与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之间的中介效应;3)亲友锻炼鼓励负向调节消极锻炼情绪在体重自我污名与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之间的中介效应;4)亲友锻炼鼓励正向调节锻炼价值认知和消极锻炼情绪在体重自我污名与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之间的链式中介效应。结论:体重自我污名显著促进锻炼价值认知的增强和消极锻炼情绪的削弱,进而驱动青少年的体育锻炼行为,亲友锻炼鼓励在上述过程中发挥调节作用。为有效应对体重自我污名的双刃剑影响,应在巧妙运用体重自我污名对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的促进作用的同时,积极应对和防范体重自我污名对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的消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超重和肥胖在老年人中的流行现状,研究超重和肥胖老年人体质及体育锻炼行为特征.方法:随机整群抽样60 ~ 69周岁的3 954名老年人作为研究对象,超重和肥胖的评定方法采用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推荐的中国成人BMI评定标准.对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及体质测量的方法,均以《2010年国家国民体质监测工作手册》为标准.所有数据用SPSS 13.0软件统计分析.结果:老年人超重和肥胖的检出率为37.2%和10.0%,且存在性别(x2=29.997,P<0.01)、城乡(x2 =30.821,P<0.01)和受教育程度(x2 =32.186,P<0.05)的差异;超重肥胖老年人腰围、收缩压、舒张压、握力大于体重正常者(P<0.05),坐位体前屈小于体重正常者(P<0.05);67.3%和71.1%的超重和肥胖老年人不参加体育锻炼,76.4%和75.1%的超重和肥胖老年人居住场所配备体育活动场地、设施,54.8%的肥胖老年人经常散步.结论:超重肥胖人群扩大迅速,并呈现中心性肥胖;超重肥胖老年人身体机能和柔韧素质下降,且大多没有体育锻炼行为习惯;加强科学健身宣教,促进健康运动生活方式的形成,对预防和改善肥胖症及并发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我国超重肥胖人口已超3亿,肥胖会导致心理和生理的一系列病变,不利于社会发展。以Web of ScienceTM核心合集数据库收录的关于接纳与承诺疗法应用于肥胖管理中的113篇英文文献为研究对象,进行文献计量和内容分析。发现接纳与承诺疗法应用于肥胖管理的相关文献累计发文量呈上升趋势;研究者主要对其机制、减脂效能、体重维持、肥胖污名等肥胖管理相关问题进行了梳理。接纳与承诺疗法对肥胖者管理肥胖具有意义,其效益更偏向于解决由肥胖而引起的心理问题,从而促进积极的身体活动与饮食控制。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鞍山师范学院大学生肥胖人群的健康相关行为因素调查,分析肥胖及超重人群的相关行为因素,筛查出遏制学生肥胖行为因素和促进肥胖行为因素,结果表明:遗传因素、不良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体育锻炼态度、学校对肥胖大学生的体育教育缺乏力度是造成大学生肥胖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7.
了解武汉市成年人超重、肥胖人群心肺功能特征。以2010年武汉市国民体质监测数据为基础,通过计算BMI进行分组,分析20-59岁成年人超重、肥胖人群血压、肺活量及台阶指数特征。结论:1)超重或肥胖组人群的平均血压水平明显高于体重正常组人群,体重与血压具有明显的相关性,超重和肥胖人群高血压检出率明显高于体重正常人群。2)超重或肥胖组人群肺活量/体重指数明显低于体重正常组人群,肺活量/体重指数与体重呈显著性相关,但肺活量与体重无明显的相关性。3)台阶指数与体重并无明显的相关性,与年龄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运动和营养干预对超重肥胖少年身体素质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83名超重肥胖男女少年实施14周(4~5次/周、90min/次、运动强度60%~70%最高心率,根据被试者的个体特征,制定不同的全面性运动锻炼内容,包括形体部分;灵巧类部分;健身部分;健心部分;放松部分)运动处方,以及饮食营养和饮食行为(超重肥胖少年对每一周食物的量、时间、种类及饥饱程度的膳食记录,根据日常活动消耗计算日消耗量,以及被试者个体特点,制定饮食营养方案.根据被试者运动量和能量消耗的分析,指导饮食营养和饮食行为整改)综合干预后,结果显示:超重肥胖少年体重、BMI指数均有下降,身体协调性、灵活性、柔韧性和耐力素质有明显提高.对超重肥胖少年采用中等强度、多种运动方式为主,结合饮食营养综合干预方案是科学的,但早期干预以减少脂肪体重,提高超重肥胖少年协调性、灵活性、柔韧性和耐力素质为主,以后逐渐增加肌肉力量和速度训练,促进其身体素质全面提高,同时,运动和营养干预应长期坚持.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不同职业人群体质特征,科学指导全民健身运动,对山东省2005年国民体质监测数据进行了多重比较研究,发现身高、体重、肺活量和握力存在着明显的城乡差异,城市高于乡村,体力劳动者的肺活量小于非体力劳动者,表明体力劳动不能代替体育锻炼,体育锻炼只有建立在适宜运动强度、全身关节参与、持之以恒锻炼、膳食营养平衡的基础上才更有效果.男性BMI值和体重超重率高于女性,说明女性形体锻炼意识高于男性,专业技术人员BNI值和体重超重率居中,表明文化程度可影响体育价值观和体质健康,男性机关企事业负责人BMI值和体重超重率最高,应成为肥胖防治的重点人群.  相似文献   

10.
对比不同干预手段对肥胖人群体成分的影响,探讨适合肥胖人群减轻体重、改善体成分和预防心血管疾病发生的有效手段。研究认为:不同干预方式对肥胖人群的体成分都有积极影响;对肥胖人群进行单纯的有氧干预或者单纯的抗阻训练对改善体成分有积极的影响,有氧干预结合抗阻训练对于改善肥胖人群体成分的作用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11.
体育锻炼的消极心理效应及其应对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锻炼成瘾、心理疲劳是体育锻炼产生的两大消极心理效应。分析这些消极心理产生的原因及其表现,并提出有效的应对措施,对提高体育锻炼效果、促进心理健康具有较大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2.
运动锻炼、人格特征与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采用集体问卷测试,分析了运动锻炼及其相关因素对中学生的人格特征与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学生的运动素质和能力知觉与个性特征和心理健康水平呈显著性相关,运动锻炼的水平与中学生的人格和心理健康水平也存在显著性关系。中学生运动锻炼的兴趣水平和努力程度对心理健康发展有重要影响,个性人格特征影响锻炼的兴趣,而努力方式受性格的制约,心理健康与运动锻炼存在着显著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3.
文章通过对太原市的80名参加太极拳健身的老年人(60岁以上)进行了问卷调查,对选择太极拳作为健身途径的老年人做了关于选择太极拳锻炼的动机、锻炼中断情况及中断原因、太极拳锻炼给予的长期和短期心理效益以及太极拳锻炼的坚持性等问题的调查分析,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太极拳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的影响是正面影响大于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4.
探讨健身气功·易筋经锻炼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为高校更好的开展身心健康活动提供一些参考。研究方法:选取浙江农林大学在校大学生60人为研究对象进行健身气功·易筋经锻炼并采用自测健康评定量表(SRHMS)对实验前后的大学生身心健康水平进行调查与分析。研究结果:在SRHMS测试中发现经过16周锻炼后大学生的正向情绪、身体症状与负向情绪等维度得分较锻炼前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在健康子量表总分上,心理健康子量表总分较锻炼前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健身气功·易筋经能很好地改善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缓解学生学习压力,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Across various social cognitive theories, behavioral intention is broadly argued to be the most proximal and important predictor of behavior (Ajzen, 1991; Gibbons, Gerrard, Blanton, & Russell, 1998; Rogers, 1983). It seems probable that an intention to increase behavior might be differentially determined from an intention to maintain behavior. Thus, the purpose of the current study was to examine (1) the change in two types of behavioral intention over time and (2)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ntion and the social-cognitive factor mental imagery. Behavioral intention, exercise imagery, and observed exercise behavior was measured in 68 exercise initiates participating in a 12-week exercise program. Results revealed that behavioral intention to increase exercise behavior decreased over the exercise program, whereas intentions to maintain exercise behavior increased. Appearance and technique imagery were found to be significant predictors of intention to increase behavior during the first 6 weeks of the program, and only appearance imagery predicted intention to maintain exercise behavior during the last 6 weeks.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the two types of behavioral intention are distinguishable and may be useful targets for exercise behavior interventions.  相似文献   

16.
潘丽萍 《浙江体育科学》2012,34(4):98-100,111
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关于大学生自主体育锻炼意识和身心健康满意感的研究文献,总结归纳出大学生自主体育锻炼意识和身心健康满意感的概念。在提出今后研究方向的基础上,依据计划行为理论构建大学生自主体育锻炼意识与身心健康满意感关系的模型。大学生自主体育锻炼意识通过态度、价值观、认知作用于行为意向,最后提升身心健康满意感。  相似文献   

17.
本文使用锻炼感觉量表 (EFI)和心理健康诊断测验 (MHT)研究工具 ,通过实验比较的方法 ,旨在研究中、小学生参与不同项目锻炼的心理效应及其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 :不同年龄、性别的中小学生参与不同项目锻炼的心理效应和运动愉快感存在差异。身体锻炼有助于调节学生身心矛盾 ,增强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体育锻炼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情绪稳定性量表(ESSV3.0)等研究工具,对山西省不同层次、不同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体育锻炼状况的关系进行了测量分析。结果表明:1)山西省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较高;2)锻炼人群和非锻炼人群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3)中等强度体育锻炼所产生的心理健康效应优于小强度和大强度体育锻炼;4)不同项群运动项目对心理健康的效应不存在显著差异。结论:体育锻炼是改善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阶段变化与心理因素研究   总被引:34,自引:6,他引:28  
司琦 《体育科学》2005,25(12):76-83
将西方被广泛应用的阶段变化理论及其测试工具引入国内,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3个连续的研究对测试问卷进行了“本土化”改造和标准化,并提出了3个用于解释和说明影响我国大学生锻炼行为阶段变化的心理决定因素间因果关系的研究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大学生的锻炼行为可分为5个阶段,但在阶段的划分及影响阶段变化的心理因素上与西方存在着极大的区别,有必要进行后续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