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鸿门宴》中有个句子: “大礼不辞小让”,课本的注释是: “……行大礼不必讲小的谦让。”  相似文献   

2.
(1)“鸿门宴”中如果刘邦拘泥于礼节,那么中国历史将要改写。所以“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这句名言一直以来被许多人奉为人生箴言。  相似文献   

3.
《鸿门宴》中有一句“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人教版教材注释为:“做大事不必注意一些细枝末节,行大礼不必讲究小的谦让。”固然有的语言环境中“让”可以当“谦让”讲,但在本中,“让”应当作“责备”讲,因为樊哙是在刘邦讲了“今出,未辞也,为之奈何”以后说这句话的。刘邦赴鸿门,就是为了向项王谢罪,现在他“起如厕”,既想离开对自己不利的宴会.还想向项王告辞,如果不向项王说一声,[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所以,大礼不辞小让,细节决定成败。”  相似文献   

5.
一(1)“鸿门宴”中如果刘邦拘泥于礼节,那么中国历史将要改写。所以“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这句名言一直以来被许多人奉为人生箴言。(2)07春晚十大败笔之一是:李咏“顾此失彼”。李咏引用了《诗经》中的一句话:“窈窕  相似文献   

6.
一、引用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这一句中,“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是格言,樊哙引用这条格言,很好地解除了沛公因不辞而别造成的顾虑,语言简洁而又道理深刻,是劝说刘邦的很重要的材料。  相似文献   

7.
骆昕 《四川教育》2008,(4):38-38
课堂虽小,却能折射出教育的“大”理念、“大”智慧。一堂课中,更是大礼不辞小让,细节决定成败。只有关注教学细节,才能成就精彩课堂。这里,我就曾经听过的《一枚金币》这堂课,谈谈细节对于成就精彩课堂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鸿门宴》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课文后译注为:“做大事不必注意细枝末节,行大礼不必讲究小的谦让。行,行为,作为。”《教师教学用书》翻译为:“做大事不必顾及小节.讲大礼不必计较小的谦让。”《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全国高等自学考试教材,徐中玉、金启华  相似文献   

9.
一、引用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这一句中,“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是格言,樊哙引用这条格言,很好地解除了沛公因不辞而别造成的顾虑,语言简洁而又道理深刻,是劝说刘邦的很重要的材料.二、借代  相似文献   

10.
大礼不辞小让,细节决定成败。近年来,我校全面贯彻《南平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和《建瓯市教育优先发展“十二五”规划》,建立了完整的学校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11.
(一)行、礼、谨、让“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司马迁《鸿门宴》) 高二语文课本注:“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意思是,做大事不必顾虑细枝末节,讲大礼不避免小小的责备。行,行为、作为,名词。让,指责。按:行,读为Xing,德行。礼,犹德。大行、大礼,犹言盛德。即大德。顾,注意、照管。这里作“计较”解。辞,责备、抱怨,这里也作“计较”解。谨:谨慎,这里犹言德。细谨、小让(或让),犹小德。大行,犹言大德。《辞源》(1979年版):  相似文献   

12.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鸿门宴》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课文后译注为:“做大事不必注意细枝末节,行大礼不必讲究小的谦让。行,行为,作为。”《教师教学用书》翻译为:“做大事不必顾及小节,讲大礼不必计较小的谦让。”《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全国高等自学考试教材,徐中玉、金启华  相似文献   

13.
《鸿门宴》一课中,302面注释②“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意思是,做大事不必注意细枝末节,行大礼不必讲小的谦让。”我认为“行大礼不必讲小的谦让”此解不合文意。此注应释为“行大礼不必避小的责备”。因“辞”在《辞源》、《辞海》和《康熙字典》上都没有“讲”这一义项。用其它义项又对不上号。用“避”释“辞”可以与“离开”“不受”等义项相符。再“让”字,如用“责备”义项,文理也说得通些。  相似文献   

14.
我出身低微,本有“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相信“用珠宝装扮自己,不如用知识充实自己”;我相貌平平,原有“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的节操,无须“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我成绩本来骄人,以图“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可在网友“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的怂恿下,我为上网“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  相似文献   

15.
释“礼节”     
《廉颇蔺相如列传》“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壁,传之美人,以戏弄臣”句的“礼节”一词书中无注。南方五省(市)编写的教学参考资料释“礼节”为“态度”,许多古文译注之类的书,对此词均不加注,译文也照抄不译.这对教学特别是学生自学是欠妥的。《说文》释“礼”为“祭神以致福”,《辞海》“礼”字的第二义项是“为表敬意或表隆重而举行的仪式”。《辞源》“节”字的第八义项为“礼节。《论语·微子》:‘长幼之节,不可废也’”.《辞海》“节”字的第五义项是“礼节”,引例是《荀子·乐论》:“三揖至于阶,三让以宾升,拜至,献酬,辞让之节繁。”可见“礼”与“节”在  相似文献   

16.
江冬梅 《考试周刊》2009,(44):232-232
“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所以,大礼不辞小让,细节决定成败。在班主任工作中,注重细节的班主任所带给学生的不仅仅是亲和力,在学生习惯的养成,甚至是性格的塑造上也都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石如壁 《中学文科》2009,(17):136-137
古人云: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也就是说,凡成大事者,应拘大节而不拘小节.在高考复习中是否也应该“拘大节而不拘小节”?在复习过程中,试卷练习是不可或缺的,教师把重心放在高考的“大节”上,而对围绕着高考的一些“小节”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学会生存》中指出:人脑是由于人的疏忽和缺乏注意而受到损害的.  相似文献   

18.
“大礼不辞小让,细节决定成败”,课堂教学同样因细节而精彩。在深入课堂观课过程中,发现很多教师在教学细节上处理得非常精彩,今天把它们整理出来与大家共同分享。  相似文献   

19.
人教版必修教材1课文《鸿门宴》中,在第24页注释22将"大礼不辞小让"翻译为"行大礼不必讲小的谦让",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将此翻译为"行大礼不必计较小的谦让"。笔者窃以为:教材和教参的翻译均有误,这个句子应该翻译成"行大礼不回避受小的责备"。之所以这样翻译,原因有二:一、这样翻译切合词义。首先,教材和教参的译者将"辞"译成了"讲"或"计较"。而笔者查了《辞源》和《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辞"字之下,均无这样的义项;倒有一个常用义项"推托、回避"。其次,译者将"让"翻译成了"谦让","让"当"谦让"讲,本没有错。可是问题在于,在"大礼不辞小让"中不应该这样翻译,而是应该翻译  相似文献   

20.
“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大礼不辞小让,要让孩子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得从细节入手。细节体现教养,细节决定成败。因为如此,粗生活,细教养,当是为人父母的一条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