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李渔不但在戏曲中令人发笑的科诨来构建他的戏曲中的喜剧性情境,而且把科诨引入小说之中,在小说中插科打诨,形成李渔小说独特的喜剧性品味。李渔小说的叙述语言大量运用科诨,具有笑话体的特色;善于抓住人物滑稽性的动作和语言,塑造喜剧性人物;熟练运用谐音、谚语、熟语,善于创造富有个性特色的科诨语言;科诨富有机趣、理趣和雅趣。  相似文献   

2.
李渔将科诨比喻成"看戏之人参汤",其低限是讲科诨必须具有审美意味,是戏曲中笑的起跑线。李渔对科诨提出的要求是"重关系"、"贵自然",即提倡寓意深刻和自然天成。李渔的"格局"总结着中国戏曲的艺术经验,与西洋戏曲虽有某些相近之处,但有自己的民族特色,作意于寻找有趣有意义的故事,而不是像西方戏曲家着眼于冲突。"优人搬弄"是李渔戏曲创作的理论,它强调着写戏应首先考虑演员和观众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元杂剧科诨乃独特的喜剧艺术.元杂剧有利用少数民族语言、道佛语、谜语与及俗事俗物作科诨:剧中汉族使用少数民族语言往往是带有赶时髦色彩的诨语,道佛语作打诨呈现了出人意表的喜剧形态,谜语用作科诨自见宋金杂剧对元杂剧的影响;至于使用俗事俗物打诨乃元杂剧作为大众文学的表征,然其往往用得恰到好处,既近俗又不太俗.  相似文献   

4.
该文以李渔的《闲情偶寄》与西方的戏剧理论进行比较 :1 李渔的结构论不同于阿里斯多德的新思维、新方法。尤其是“一事”论与西方的不同 ,澄清国内沿袭了十几年的误比。 2 李渔的“科诨”论是西方戏剧理论弱点的一面镜子。西方戏剧理论不重视研究科诨艺术 ,李渔的科诨理论可以补西方戏剧理论之不足。 3 李渔的“体验”论先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2 5 0年 ,而且自成体系。 4 指出布瓦洛《诗的艺术》 (16 74)与李渔的《闲情偶寄》 (16 71)都是 17世纪东西方戏剧理论名著 ,二人都是“歌功颂德”派 ,都顺应了历史进步潮流 ,但国内有人对李渔贬之甚低 (包括鲁迅先生 ) ,这是不对的  相似文献   

5.
从《风筝误》看李渔的戏剧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渔是清朝初年著名的戏曲活动家,理论家。他的《闲情偶记》是当时关于戏曲最完整的论著,他的戏曲代作《风筝误》则集中体现了他“无奇不传”和强调喜剧性的戏剧观,这种戏剧观对清初的戏曲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李渔非常重视戏曲的唱词的通俗化和机趣性。他在《闲情偶寄·词采第二》一章中专门讨论了曲文的词采问题,提出了“贵显浅”、“重机趣”、“戒浮泛”、“忌填塞”四款。李渔戏曲的词采具有深刻的美学意义,它集中表现为意深词浅的通俗美和机趣尖新的形象美。  相似文献   

7.
李渔曲论中的“重机趣”,是李渔对戏曲语言机巧、生动、自然、幽默、风趣的重视,同时也是他对整个戏曲机巧自然、生动活泼、诙谐风趣的审美风格的要求。李渔“重机趣”的提出,受到前人的影响,甚至与晚年李赟、袁宏遣等人“趣”的审美追求一脉相承。李渔“重机趣”的提出。也是对戏曲娱乐功能的重视,这对当时及后来的戏曲艺术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科诨,是指戏剧中各种喜剧性穿插,也是戏剧表演中的一个重要的喜剧手段,它随着戏剧的产生、发展而产生、发展,并成为其主要组成部分,其地位在戏剧中不断提高,对戏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考察《古今杂剧》、臧懋循的《元曲选》中旦本戏中正旦的喜剧性,认为正旦的科诨的难设置,促使戏剧家运用情节喜剧与性格喜剧来营造正旦的喜剧性,这两种喜剧手法能取得比科诨更长时、更浑融无间、更丰富的喜剧效果,显示出杂剧喜剧手法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0.
在李渔的创作中,诡异、超自然的神明外力普遍存在,且在传奇作品中充当着较为重要的角色。在他的《笠翁十种曲》中就有不少"神佛相助"的情节,这些神佛形象和相助情节的设置既是李渔对其戏曲理论的一种实践,又迎合了广大民众期待善恶报应的美好愿望,并且符合统治阶层政治要求,实现了戏曲的审美、教化、娱乐等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1.
李渔的戏曲创作理论 :如“结构第一”、“立主脑”、“密针线”、“脱窠臼”、语言要“浅显”、“好说”、“中听”等 ,对今天写作理论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李渔的小说充满了浓厚的喜剧意味,他将小说创作作为自我愉悦的一个重要手段。元明文人“以文为戏”并乐于在创作中张扬个性、展示自我的文化心态,以及李渔自身的坎坷经历都对其小说创作中自娱意识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李渔将小说创作作为发泄自身对于世事不满与怨愤的一个艺术性渠道,在创作中获得自由创造的快乐,他设身处地地塑造人物。体验人物的喜怒哀乐。  相似文献   

13.
李渔小说具有鲜明的喜剧风格。李渔塑造了一批脱离自己精神天性本性基础的喜剧人物,设置了曲折多变、趣味横生的喜剧情节,安排了许多幽默诙谐、饶有机趣的喜剧语言,使他的小说具有一种特别的魅力。然而,由于对娱乐作用的刻意追求,阻碍了对社会问题的深度挖掘,令人捧腹的笑料往往掩饰不了内容的苍白。  相似文献   

14.
李渔对芙蕖的观察有误江阴申港成教刘建设李渔是明末清初的戏曲理论家、作家,也是一位博学家。他不仅在戏曲理论上有突出贡献,戏曲作品脍炙人口,而且在写作上原则性特别强。他尤其重视“照映”、“埋伏”,深知“一节偶疏”,会导致“全篇出破绽”。可是在写作实践中却...  相似文献   

15.
在明末清初这段历史时期里,李渔是占有重要地位的作家。他不仅以曲家名而且小说亦佳。小说影响最大的是《十二楼》。此书顺治年间便有刊本,题为《觉世名言第一种》,正文前之书名下,写着又名《十二楼》。据《纳川丛话》记载说:“笠翁有平话小说《十二楼》,仿《今古奇观》体例,书甚佳,可与《十种曲》参观。”可见清时对这部书很重视。李渔是一位杰出的戏曲理论家,解放以后,我们便对他的戏曲理论颇为重视,近几年来研究李渔戏曲理论的人更多起来,无疑的李渔这样一位作家在我国的文学史、戏剧史上均应占有一席地位。那么对李渔小说研究也是必要的了。要评价李渔的小说,首先便是《十二楼》,可惜至今还很少有人研究它,这里略做评议,以为引玉之砖,以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6.
阮大铖与李渔是古代卓有成就的两位喜剧作家,他们的代表作《燕子笺》《风筝误》运用巧合、误会(错认)等编剧技巧进行情节设置,构建喜剧情境和运用“自曝其丑”的方式来塑造喜剧人物是其共同之处,体现了古代喜剧创作的共同规律。相比之下,李渔的喜剧创作更加具有平民化色彩;减少巧合而多运用误会的情节设置也使得他的喜剧更为合情合理,符合生活真实;生旦正面角色的喜剧化更是李渔对喜剧人物塑造的创新和开拓。  相似文献   

17.
“无声戏”与“结构第一”:试论李渔的叙事主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初学家李渔兼擅小说、戏曲创作,明确认识到二作为叙事学的共通性,由此提出了“无声戏”与“结构第一”两个具有内在联系的名命题。“无声戏”强调小说情节在戏剧性冲突中发展,注重核心事件,注重事件之间联系的技巧,而相对地轻视描写:“结构第一”则突出强调了戏曲的叙事性,特别是突出其中核心关目的重要性。李渔对叙事学的这一基本态度与创作主张,在其创作实践尤其是戏曲创作中有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18.
“关目”是关于戏曲结构情节安排和构思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明代戏曲评论家品评元人杂剧和明代传奇时常用的一个术语。李渔在《闲情偶寄》中系统地阐述了他的戏曲关目理论,这些理论在戏曲创作实践中的自觉运用,形成了他独特的戏曲关目艺术:关目新奇有趣,细密紧凑,关注人情。李渔的戏曲关目理论及创作实践,对我们深入了解其戏曲创作成就及繁荣当代戏曲文化事业,提高创作、改编水平,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刘咸炘是清末民初蜀中知名学者,只因终身未出巴蜀,又英年早逝,以致珠沉大泽,光华未显。刘咸炘论戏曲,在时代浪潮中坚守中国传统戏曲本位,形成了以教化为中心的戏曲观。他指明戏曲直承乐教而来,以“广博易良”为文体特征,应发挥教化之用。在对戏曲结构的认识上,他吸收李渔、吴梅等人的曲论思想,论及繁简、虚实两个方面,提出戏曲结构应“精而短”,虚构要符合生活真实,以情义为根,有益教化。对于传统戏曲一味追求“大团圆”结局的窠臼,他指出要返回中国传统语境中寻求破解之法。戏曲语言要讲求本色,以“妥溜”“切隽”为重,亦统合于“广博易良”之中。他的戏曲观充分体现了中西文化交融的时代背景下,中国传统文人对待戏曲所持的文化立场。  相似文献   

20.
李渔是个喜剧型作家,其喜剧手段主要有戏剧化情节和喜剧型人物,以及"俗中求雅"的语言风格。其小说虽云"无声戏",实可看作"无声的喜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