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本文运用文化学的知识和方法从结构功能角度分析了中华武术的经济价值。首先,论述了结构、功能与价值之间的关系;然后,运用文化的“三层次结构”分析了中华武术相应的各层结构、功能与价值;最后对中华武术的经济价值的实现进行了各层次结构的理论分析,并对其实践运作进行了中层结构的比赛活动和各层结构的产业化市场两方面的具体论述。  相似文献   

2.
武术国际传播状况的跨文化调查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调查表明:中华武术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健身、格斗等功能,在世界各国的普通人群中已具有较强的影响力.武打影视片,国外习练群体,书刊光碟,网络媒体,派遣武术教师,武术团体交流表演和比赛,创办武术学校等,是中华武术向国外传播的有效途径和方式.但是,调查也表明:仍有31.62%的人不太知道或不知道武术.因此,中华武术要想进一步推向世界,成为更具一定国际影响力的体育项目,仍需在传播方面做出新的创举.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中华武术功能的时代演变,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等研究近代武术的现状,探讨武术功能的转变.研究认为近代武术功能的转变主要表现为保家护院到保家卫国的提升,由无规则的民间技艺发展为体育竞技,小范围的武术传习变为大众教育,习武的个人行为演变为民族大义.  相似文献   

4.
刍议中华武术对世界的馈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武术以其独特的价值功能和浓厚的民族文化特色深受世界人民的喜爱,从体育社会学和体育人类学的角度,对中华武术对世界体育所作的贡献进行了粗略的论述,并对武术如何更好地推向世界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5.
运用观察法和文献资料法,解读了电影对于中华武术生存的意义:寄存传统武技、展现文化魅力、强化武道精神、提升武术美感。随后以电影为对象分析了中华武术的现实处境,认为中华武术的现代化决不能以放弃传统为代价,中华武术的国际化应在立足本土的前提下去逐步实现。明确了电影不是也不能成为中华武术的传承载体,中华武术生存的具体策略是努力实现大众化、产业化和职业化,其中,大众化应从传统文化教育开始,产业化应抓住文化要素,职业化则是前进方向。  相似文献   

6.
普通高校武术选项课内容改革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华武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无比宏伟瑰丽的华夏文化系列中的一个分支。但如今学校尤其是高校武术的发展由于受到了一系列因素的影响,至今发展仍然缓慢,相对武术整体的功能与作用以及社会基本需求来说,仍旧远远落后。因此在进行现状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发现其中的规律,对改革内容进行新的构建,以期在普通高校的武术教学中推广。为武术在普通高校中的发展尽一个武术教育工作者的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7.
武术教育同中华武术的存在与发展息息相关,只有优秀的武术教育才可能促进中华武术的蓬勃发展。通过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专家访谈法和逻辑分析法对武术教育同中华武术存在与发展的关系,以及建国以来我国武术教育的发展历程,武术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未来武术发展的趋势做了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中国武术与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模式的联系进行了概述,并重点从儒家、道家、佛教三个方面,解读了中华武术文化现象。旨在完善中华武术的体悟思维观,发扬中华武术体悟的文化特质,更好地诠释中华武术的体悟过程。  相似文献   

9.
论中华武术国际化的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文化一体化的趋势,是世界文化多样化的统一,是各种文化的相互认同、相互并存、相互借鉴和利用。中华武术国际化是世界文化多元一体化的需要。中华武术国际化是对中国民族文化特色的弘扬;竞技武术全球化是实现中国武术国际化的一种手段;要维系传统武术文化内核,又要超越传统武术文化;使传统武术和竞技武术更适合中华武术国际化传播。  相似文献   

10.
中华武术在当代面临着社会转型,经历从传统到现代、从单一到多元、从封闭到开放的整体转变过程。中华武术应汲取自身的精华,借鉴现代体育的优秀成果,走自己的路,将以多形态生存延续,并发挥各自特定的功能,呈现出多态并存的独特社会现象。  相似文献   

11.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形象作为国家形象建设重要范畴的现实意义日渐凸现出来。努力塑造本国的传统文化形象,成为世界各国增强本国文化软实力的普遍选择。运用形象学、社会学、文化学等相关理论,对当代中国武术文化形象的时代特征进行研究,提出重构中国武术文化形象的理论命题。认为:“形象”问题是制约武术国内外发展的重要阻碍之一,其价值特性的弱化、教育意义的泛化、群体认知的固化以及社会功能的虚化使武术文化形象的当代重构具有时代必要性。要破解这一形象难题,其根本路径在于当代中国武术的发展能否重新拾回武术文化传承中弥散的“根脉情节”,能否重新强化武术文化传播中的“整体观念”,能否在社会武术文化认同中凸显出自身的“功能特性”,能否在未来的发展中规划出契合自身实际的“道路指向”。据此,提出重构当代中国武术文化形象的可行方法:将中国传统武术置于优先发展的位置;沿着地域武术框架大力拯救村落武术;注重武术文化整体输出化解分化弊端;引入多学科理论增强武术的整体内涵;深刻诠释武术的文化与健康两大功能;努力构建学校武术教育技道共进渠道;实现以他为主向以我为主的道路转变;将本土振兴提上武术发展的重要议程。  相似文献   

12.
摘要:以模因论和文化结构层次理论为依据,以中国传统武术中的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少林拳四大拳种的典型技术动作为主线,以少林、武当、峨眉三大武术流派的功法、套路、格斗形式为载体,以与武术“技术”特征和“攻防”特色相关联的文化因子为研究对象,采用文化组学量化与逻辑思辨相结合,田野调查与结构式访谈相结合,专家甄别与问卷调查相结合,探索性因子分析与验证性因子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挖掘、提取、筛选、凝炼对中国传统武术理论体系形成、发展、演变以及不同拳种拳理、拳法、拳路、拳势(式)等形成起统摄作用的文化基因,建构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基因谱系理论模型。结果显示: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基因谱系结构模型由“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拳理基础”“技击思想”“德行思想”“审美情趣”六个维度所涉及的24个文化基因组成。六维度结构模型既能鲜明的体现出中国武术的文化特性,也可为解释中国武术的文化特色提供较为满意的答案。对认识武术文化基因,彰显武术文化特色,守护武术文化家园有重要借鉴意义。文章还对中国传统武术的共同文化基因和特色文化基因、武术文化基因的作用等问题进行了阐释。  相似文献   

13.
武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在健身防身、修身养性、娱乐观赏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为了弘扬国粹,武术教学在大学已得到一定程度的普及,但就目前武术教学的现状来看,存在课时安排不当、教学方法欠佳、教学形式单一等问题,对教学质量有一定影响。文章就大学武术教学的特点及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探讨,从而提出某些相应的对策,以供教学参考。  相似文献   

14.
摘要:社会的价值需求是文化存在的依据、发展的动力,当前“中国梦”对各种文化发展提出要求的同时也提供了发展的动力。传统武术作为中国文化一个重要分支,理应承担起一份责任,以自身价值功能助推“中国梦”,当然它也为处于茫然期的传统武术发展提供了机会和动力。运用口述史方法和文献资料法对传统武术社会价值与“中国梦”的价值需求主要契合点、“中国梦”视域下传统武术社会价值实施路径进行研究。研究认为:回归的传统武术是保护自身文化安全的基石,符合“中国梦”文化安全的要求;繁荣的传统武术是中国文化复兴的动力,符合“中国梦”文化复兴的要求;传统武术的多元价值功能能够满足人的全面发展需要,符合“中国梦”之“人民梦”的要求。要实现助推“中国梦”,首先,传统武术需要文化自醒,确立主流文化地位;其次,从传统武术发展与社会发展关系出发,做好传统武术发展的顶层设计;再次,从技术和理论两个层面入手,规范拳种及其内容体系;最后,彰显传统武术的文化、教育价值和健身功能,采用社会普及与精英传承、传播并行的模式。研究结论对传统武术助推“中国梦”及其自身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中国武术目前在世界各种格斗风格艺术中的影响与地位的调研、统计分析,提出了在武术推向世界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武术在国际上已有的良好信誉和扎实的群众基础;继续发挥电影、电视媒体对武术的宣传作用;要重视武术技术的实用性、格斗性和文化内涵等方面的交流与研究;在推行武术运动模式和开展武术竞赛活动时,要尽量保留并突出武术技术演练中的实用性和格斗性的特点;要与海外各种武术组织、团体、学校加强联系,把武术渗透到海外大学的课程设置中,从而提高练武团体的整体素质,真正使武术成为世界体坛中具有重要影响的体育运动项目之一.  相似文献   

16.
文章分析了1991-2015年间中国的武术文化研究学术论文,提出了武术文化研究的8个主要方面,包括:武术文化研究的新视野、新方法、新背景,中国传统历史与武术文化研究,武术文化的地域、区域研究,武术传播研究,武术文化本体研究,武术教育研究,中外武术文化比较研究,武术发展研究等. 本研究旨在总结中国武术文化研究的方向,以建立中国武术学术共同体和形成中国特色的学术范式.  相似文献   

17.
当代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关系之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现代性视角解析当代传统武术和竞技武术之间关系。认为,中国武术、传统武术和现代竞技武术之间关系是"一体两面";传统武术和竞技武术在物器技术层、制度习俗层和心理价值层上均存在一定程度的分离。这种分离的主要原因是:在中国武术现代转型过程中,竞技武术的思维和运作模式逐渐被纳入西方体育模式,使其与传统武术沿着不同的发展理路,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文化体系,产生了不同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8.
摘要:伴随着中华文化伟大复兴时代的有序开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迅速步入创新性发展新阶段。基于此时代背景,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运用文化学、历史学等理论知识,对国家意志、社会需求和文化发展国家战略诉求下的中国武术的文化使命和责任担当理论命题进行了学理上阐释。研究认为:现阶段中国武术研究理应从“文化自信”的立场出发,强化中国武术是一种文明的新理念;从“文武兼修”的价值出发,重拾中国武术“武以化人”的教育意义;从“健康中国”的实际出发,找回中国武术健康促进的主体功能。而重新认识和发现中国武术的本真价值,实现真正意义上中国武术的文化使命拓展和社会责任担当,务必从“文化自信”的立场出发,重新认知“博大精深”的中国武术;从“提振精神”的意义出发,重新采撷中国武术“武以化人”的意义和价值;从“文化惠民”的价值出发,重新找回中国武术“健康促进”的功能和价值。  相似文献   

19.
武术是一种文化形态,是一种中华文化的外在表现。武术的发展演变是以中华文化的进步与发展为依托,逐渐走向成熟与辉煌的。不同的地域塑造了不同的武术风格和流派,这与不同地域的社会发展及文化发展息息相关,密不可分。把地域武术与文化研究的观点运用于当今中华武术的研究将提供一种新的视角、方法和途径,从而为深化武术文化的研究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