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李渔是我国十七世纪著名的戏剧活动家,无论是在戏剧创作,还是在戏剧理论、舞台导演等方面,都做出了卓绝的贡献。在他生前,就曾有人将他比作戏剧大家汤显祖;国外,日本有的学者将他喻为“诗中之杜甫”,西方学者又有人把他和莫里哀相比。在长期的戏剧实践中,李渔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年将六十”之时(约1670年),李渔将自己的经验进行了理论的概括和总结,撰写出了我国戏剧批评史上卓然可观的集大成著作《闲情偶寄》,为我国戏剧理论的宝库增添了一颗璀璨的明珠。李渔是一位具有强烈理论探讨意识的戏剧理论家,在他的戏剧创作和演出的生涯中,在他对戏剧的历史和现状的观察与思考中,深切认识到“天地之间,有一种文字,即有一种文字之法脉准绳”,认识到理论的总结对戏剧创作的巨大指导意义。“近日雅幕此道,刻欲追踪元人,配飨若士者尽多,而究竟作者寥寥,未闻绝唱。其故维何?止因词曲一道,但有前书堪读,并无成法可  相似文献   

2.
李渔在总结前人戏剧经验的基础上创造性地阐述了自己的戏剧理论主张,拓荒性地提出“结构第一”的戏剧创作原则,“一人一事”成为“立主脑”之核心。他的戏剧结构论透视出重戏剧结构、戏剧叙事性和有机整体观的审美趋向。戏剧结构论成为李渔戏剧理论中的一个以叙事性为中心,以有机整体性为灵魂,且二者高度融合的美学范畴。  相似文献   

3.
该文以李渔的《闲情偶寄》与西方的戏剧理论进行比较 :1 李渔的结构论不同于阿里斯多德的新思维、新方法。尤其是“一事”论与西方的不同 ,澄清国内沿袭了十几年的误比。 2 李渔的“科诨”论是西方戏剧理论弱点的一面镜子。西方戏剧理论不重视研究科诨艺术 ,李渔的科诨理论可以补西方戏剧理论之不足。 3 李渔的“体验”论先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2 5 0年 ,而且自成体系。 4 指出布瓦洛《诗的艺术》 (16 74)与李渔的《闲情偶寄》 (16 71)都是 17世纪东西方戏剧理论名著 ,二人都是“歌功颂德”派 ,都顺应了历史进步潮流 ,但国内有人对李渔贬之甚低 (包括鲁迅先生 ) ,这是不对的  相似文献   

4.
李渔的服饰美学观主要集中在《闲情偶寄》的《声容部》中。他在服饰上提出的问题,丰富和深化了古典服饰美学。李渔的服饰美学观主要体现在修容、首饰和服装三个方面。从总体上说。李渔服饰美学的原则是:适度、自然、合谐。  相似文献   

5.
明末清初李渔所撰写的《闲情偶寄》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写给市民大众的生活美学著作。作为中国经典文学作品,《闲情偶寄》涵盖大量文化负载词。本文以深度翻译理论为指导,探讨了该著作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以期帮助目标语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6.
在推出了《小说美学》、《中国文学美学》、《六朝美学史》等厚重著作之后 ,吴功正又推出了 70万字的煌煌大著———《唐代美学史》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 999年 7月版 ) ,这意味着他在美学和美学史的研究上站在“第一排”的理想又一次实现。吴功正先生十分重视美学史著作体例的独创性 ,他曾在《六朝美学史》后记里说 :“体例就是思想。”因此 ,他的著作一部一个模样 ,不重复别人也不重复自己 ,充分显示出作者求新求变的“进击状态”和“弹跳状态”以及游刃于重大题材的实力和艺术。以笔者之愚见 ,文学、美学史类的书最让作者棘手的还不在…  相似文献   

7.
本文作者是清代著名戏曲作家李渔(1611一约1680),号笠翁。他的创作深受明公安派“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创作主张的影响。他在《闲情偶寄》等文章中提出了“立主脑”、“减头绪”、“密针线”、“脱窠臼,,、“贵自然”等等剧本创作理论。李渔的一些随笔,杂感作品就是他创作主张的实践。 《芙蕖》节选自《李笠翁一家言》中的《种植部》。古往今来,以荷花为题的作品不可胜数,李渔抓住了芙蕖与人的关系这个主脑自为一家,别开生面,写出了前人未写之情。  相似文献   

8.
李渔的《闲情偶寄》是我国古代的一部"奇书"。《闲情偶寄》一书带有李渔对艺术实践的总结。李渔将毕生的戏曲实践经验与理论思考结果集中在《闲情偶寄》一书"曲话"这一章节之中。在《闲情偶寄》中,李渔充分表达了他对戏曲的写剧和编剧、演剧理论的见解。在当下的戏剧环境中,最具有现实意义的是剧本。  相似文献   

9.
清初李渔是我国戏剧史上第一个专门从事喜剧创作的剧作家,他在戏剧理论上的贡献比其戏剧创作更为显著。他系统地总结了明代以来戏曲理论研究的主要成就,提出了很多独到的见解。尤其是他在《闲情偶寄》中提出的“立主脑”一款,言前人所未言,发前人所未见,中戏剧文学之要害,确为独到之言。  相似文献   

10.
李渔,字笠翁、谪凡,号笠翁,是一位伴随着明季黯然的余辉走上戏剧舞台、在清初论坛上颇具建树的戏剧理论家。他在周旋梨园之暇,清谈词曲演习之际,曾也说及器玩居家等实用美术领域,成为中国历史上鲜为人知的工艺美学思想家。本文拟就李渔  相似文献   

11.
明代英雄戚继光的治军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两部著作之中。在全部封建制武学著作中,这两部著作有着最精彩的内容。一、注意实用,不摆“花架子”戚继光认九战争食杀人的勾当,岂是聪的。今之间者,春武艺,但要周旋左右,满片花草;看营阵(即战术队形),但要周旋华彩,视为戏剧套数”。他指出,如此练兵毫无用处,如果“平日所习所学的号令营艺,都是照临阵的一般,熟至临时,就以平时所习者用之,则于操一日必有一日之效,一件及便得一件之利。”(《纪效新书》)据此,他废除了过去那一套不适应当时作战需要的…  相似文献   

12.
伊曼努尔·康德:人为自然立法。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Kant,1 72 4—1 80 4年)是德国启蒙思想家的最后一个代表、德国古典哲学的开山鼻祖。在康德的全部著作中,最重要的三部是《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纯粹理性批判》阐述的是康德的认识论思想,《实践理性批判》是一部伦理学著作,《判断力批判》是美学著作。康德通过这三部大作建立了他的“批判哲学”体系,他自称是完成了一次“哥白尼式革命”。如果要用一个命题来表述这场哲学革命的主要内容的话,似乎可以首选“人为自然立法”这一命题。康德在《纯粹理性…  相似文献   

13.
拜读了大师李渔的《闲情偶寄》,感受颇深,特别是重点研读了《居室部》和《器玩部》,深深体会、理解了李渔先生关于室内设计的美学思想。我认为李渔先生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就是和谐,环境空间、装饰陈设、人,和谐共存。  相似文献   

14.
从《风筝误》看李渔的戏剧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渔是清朝初年著名的戏曲活动家,理论家。他的《闲情偶记》是当时关于戏曲最完整的论著,他的戏曲代作《风筝误》则集中体现了他“无奇不传”和强调喜剧性的戏剧观,这种戏剧观对清初的戏曲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5.
文章针对李渔提出的关于传奇应该怎样结尾的观点——“团圆之趣”,认为该观点是总结了中国古典戏剧的特点而提出的戏曲美学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李渔和狄德罗分别是中西戏剧美学理论的主要代表。由于中西文化、社会、政治等因素,二者在戏剧美学理论体系上的建构各树一帜。李渔与狄德罗在戏剧美学思想上有诸多相通之处,如真实观、戏剧结构以及戏剧表演要求等。二者的美学思想在相通之外亦同中有异。探寻二者在戏剧美学上的异同,对于当今的戏剧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接受美学或接受理论是一种将文学研究的视角放在读者一极的文学理论。李渔的戏剧理论作品《闲情偶寄》表现出明显的“观众本位”思想,对戏剧创作者提出了以观众的需要为创作前提、以观众的喜好为审美标准的全新要求,因为他明确认识到观众早已以主动接受的姿态为作家、作品建立了创作标准,作家、作品应当服从于这个标准才能够最大程度地得到观众的认可。同时作家也要积极引导观众的审美水平不断提高,这样便能够在作者与观众间建立起良性循环。李渔所追求的“观众本位”或“观听成宜”,就是通过将接受理论与创作理论相结合的做法得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8.
王楠楠 《现代语文》2009,(12):19-21
李渔作为明末清初著名的戏剧家,对戏剧艺术有着独到的见解。在创作实践中,他往往会有意无意地在小说中体现他的戏剧思想,使得他的小说具有不同于同时代其他小说的一些特点。本文尝试分析李渔的两本拟话本小说《连城璧》和《十二楼》在他的戏剧思想影响下所形成的一些独具风格的语言特点。  相似文献   

19.
李渔是明清之际著名的戏曲家、小说家,他的小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市民的生活和愿望,《十二楼》是李渔较具代表性的小说作品,被誉为“清代白话短篇小说中的上乘之作”。《十二楼》的写作理想是“以风情之口述道德之意”,风情与道德的统一是李渔的追求。本文将对《十二楼》的风情现象和作者李渔的道学追求分别进行论述,试从这两方面对《十二楼》进行平面剖析,探讨如何从作品本身得出李渔用风情性的描述来表现他的道学思想的艺术特点,从而对《十二楼》的研究做出一些有益的帮助。  相似文献   

20.
李渔的《闲情偶寄》一书多处论及他的工艺美学思想和具体的工艺创作理论、方法,其中以居室、器玩两部所论居多。分析李渔的工艺观念,对于当下工艺创作仍有益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