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被人誉为“孤篇盖全唐”之作,闻一多称其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在中国古代灿若群星的诗篇中,这首诗发出自己最明亮最独特的光芒。如果说从齐梁以来浮艳奢靡的文风至初唐的一些宫廷诗人还在自觉或不自觉地沿袭的话,那么张若虚以其非凡的艺术才情所创作的这首诗,不仅彻底地洗尽了此前诗歌在形式上的铅华,而且极大地开拓了诗歌的题材内容,  相似文献   

2.
唐诗《春江花月夜》流传千年至今,仍是那样着地脍炙人口,令读者激赏。著名诗人、学者闻一多先生轻易不褒奖他人文学作品,但是对于《春江花月夜》却由衷赞叹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肯定有其原因。这个原因,闻一多先生未加具体解释,后人也罕有相应的评析。笔者认为,所谓“诗中的诗”,主要是就其由内容和艺术打造而成的独到韵致而说的;  相似文献   

3.
周长春 《阅读与鉴赏》2006,(11):42-44,46
现代诗人闻一多曾写过一篇《宫体诗的自赎》,其中在谈到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时说:“在这种诗面前,一切的赞叹是饶舌,几乎是渎亵。”“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从这边回头一望,连刘希夷都是过程了,不用说卢照邻和他的配角骆宾王,更是过程的过程。至于那一百年间梁陈隋唐四代宫廷所遗下的那份最黑暗的罪孽。有了《春江花月夜》这样一首宫体诗,不也就洗净了吗?向前替宫体诗赎清了百年的罪,向后和另一个顶峰陈子昂分工合作,清除了盛唐的路——张若虚的功绩是无可估计的。”诗人评诗,心心相印。虽有溢美之嫌。然足见后代诗人对此诗拍案激赏之神情。  相似文献   

4.
张若虚是初唐诗人,在《全唐诗》里,只留下了两首诗。《春江花月夜》便是其中的一首。闻一多对这首诗给以极高的评价。他说:“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这话有些夸张,但至少可以看出,这位现代大诗人对它是何等推崇!  相似文献   

5.
唐代一生只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就是因为《春江花月夜》而“孤篇横绝,竟为大家”,该诗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中的顶峰”。上海大同乐会的柳尧章,也就是因为《春江花月夜》这一曲现代民族管弦乐交响化的开山之作,造就了他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在现代民族音乐发展史上不可动摇的地位。人们常把二者相提并论,甚至有人以诗句填人曲谱歌唱,认为它们同声同气、异曲同工。其实由于创作时代背景、作者境界的差异,若能仔细体会,它们之间还是有很大的不同的。  相似文献   

6.
唐代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不愧为千古名篇。有人认为,此诗的“得名”,“不是因其内容的社会意义强烈,而是因为独特地刻划了某种形象,描绘了某种意境,抒发了某种感情。……这首诗今天提供给我们以借鉴作用的不是内容,而是纯熟的艺术技巧和独特的艺术成就。”①“着力于意境,情景的深切而完整的刻划,是它得以成功和传世的根本原因。”②把这首诗的魅力完全归结于艺术形式方面,我认为是片面的。诚然,形象的优美、词采的清丽、技巧的高超、声韵的和谐,这些都是这首诗至今令人喜爱的原因。但是,这篇作品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它的艺术形式方面,也在于它的思想内容方面。 古今中外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其意蕴都是十分丰富和深邃的,都是多方面和多层次的。因此,应该把一篇作品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的意蕴都充分挖掘出来。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深入地理解作品,公正的评价作品。特别是那些能够引起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阶级的读者产生共鸣的作品。其意蕴尤其丰富和深邃。在特定时代、特定民族、特定阶级的内容深处。一定隐藏着整个人类的某种共同东西,这是作品最深意蕴、最高典型性之所在,一定要挖掘出来。  相似文献   

7.
《春江花月夜》是一首千载传诵的写离愁别绪的抒情诗。这首诗描写了春天江边月夜下的美景,抒发了思妇和游子的相思之情,生发了对人生哲理的思索。闻一多评价此诗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被誉为“孤篇横绝全唐”。这首诗主要写唐人的胸襟与宇宙意识,充满哲理。下面对程丽华、张正平两位老师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周正湘 《教师》2011,(17):114-114
初唐诗人张若虚写下的《春江花月夜》历来脍炙人口:清末王闿运誉之为"孤篇横绝",世有"孤篇盖全唐"一说;学者闻一多更说它是诗中之诗,艺术中之艺术,是诗歌创作的顶峰;在当代,此诗已被选入大学中专文学欣赏或语文学习的教材。这首诗的神奇魅力吸引着古今不少人去探索,对其的欣赏已成为无  相似文献   

9.
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令无数读者为之倾倒。然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而"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相似文献   

10.
《沁园春 雪》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都是用笔神奇的佳作 ,它们借外来之景抒内在之情 ,可谓字字珠玑。两首诗词有许多相似点 ,但其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又各有千秋。有比较才会有鉴别。在这里 ,我们将两首诗词对比一下 ,找出两者之间的异和同 ,以达到更好地把握其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之目的。一、相同点两首诗词都是描写壮丽雪景的 ,但它们绝非一般的咏雪之作 ,两位作者在诗作中表现出的是大手笔的风范。说到两首诗词的相同之处 ,笔者认为要落在一个“奇”字上。一奇 :冷暖反差奇两首诗词都极力渲染了北国隆冬的奇寒 :“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相似文献   

11.
《断章》是一首精简的短诗名作,由于这首诗的精炼和含蓄,半个多世纪以来对这首诗的释义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人认为这首诗的意义着重表现在后两行诗中的“装饰”词上,认为诗中表现了一种人生的悲哀[1]。也有人认为这首诗“是对《旧元夜遐思》一诗情境(A爱B,B爱A)的拓展,甚至是反拔,B爱C,而A爱B;B想念C,而A想念B。诗人也许想说:诚然我很爱她,可是,如果她爱的是别人呢?这就把诗人在爱情上持‘矜持‘态度的原因,无意识地透露出来了。[2]还有人认为“表达形而上层面上的‘相对’的哲学观念,是这首《断章》的弦外之音。[…  相似文献   

12.
初唐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是一首很有影响的乐府诗。有人说它“孤篇盖全唐”、“盛唐第一诗”、“春风第一花”、“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相似文献   

13.
<正>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在学界有极高的评价,"孤篇压全唐""盛唐第一诗""春风第一花"。闻一多先生更是赞美其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其作者张若虚连字号都不为人详,却仅凭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为大家"。一、月照全篇诗题就令人心驰神往。题目之中的"春""江""花""月""夜"五个意象构成了一个美丽的画面,形成了奇妙的艺术境界。五个意象又可以互相搭配,写的是春  相似文献   

14.
本篇在《文选·古诗十九首》中列第八。对于这首诗的内容,历来有两种不同的认识和理解:一种理解,认为这是“怨迟婚之作”;另一种理解,认为这是一首写一个女子新婚后即与丈夫久别而生怨情的诗。反复研读后我认为后一种理解是符合这首诗的实际内容的。可以这样说,它是在多如繁星的我国古代写相思离别的作品中第一首以新婚别为题材的古诗,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名篇《新婚别》,显然就是  相似文献   

15.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作地素无考究者。其实,从此诗中“江”、“海”交汇之情状、张若虚出访友人之可能性、镇江北固山尤其是焦山有关登览诗所涉“江”、“海”对举之描写、“海门”之词屡屡出现之特殊现象,以及有关焦山登览诗审美意境与《春江花月夜》颇为相似等诸种因素,进行一番切情切景的逻辑推理分析,倒亦大致可明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作于镇江北固山或焦山,而焦山的可能性则更大。  相似文献   

16.
马磊 《语文知识》2003,(9):45-46
诗歌的最高美学层次是它的境界。所谓境界,即古典诗歌中的意境,它是意与境的统一,是情与景的和谐。王国维说:“诗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可以说,意境是诗歌的艺术精灵,评赏一首诗的艺术效力和审美价值,最基本的审美准则就是看其有无独特的意境创造。唐代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正是以其清幽的意境,使作品富有独特的魅力,被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项峰”。在诗歌中,诗人将主观感情与客观外物结合起来,细致地描绘了春江之夜从月升到月落的迷人景致,字字句句交织着青春的美好和人生离别的  相似文献   

17.
《春江花月夜》是唐朝诗人张若虚的作品,后人给予这首诗极高的评价:“孤篇压全唐”、“盛唐第一诗”、“春风第一花”,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一千多年来此诗令无数读者为之倾倒。该诗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艺术上都有很高的价值,其中值得品味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我在教学该诗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能流畅地诵读诗歌。2.分析诗歌中抒写的景、情、理及其完美融合,感悟诗歌。3.分析古典诗歌中的特定意象,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教学实践中扣住“品读、感悟、创造”这条主线,指导学生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以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以及良好的人文素养。  相似文献   

18.
浅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意境与形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可谓千古绝唱。现从张若虚此诗中揭示的宇宙人生哲理这一层面,分别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来作具体分析,力图展示它的独特魅力,以便更深入地了解《春江花月夜》“孤篇盖全唐”的内涵及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9.
关于《醉翁亭记》的主题思想,向来就有争论。有人认为这是一篇游戏之作,主要表现作者以游山玩水的闲逸生活为乐,内容不足取,不过在艺术方面仍有成就,“然条达迅快,如肺腑中流出,自是好文章。”有人则认为“也有《题醉翁亭》诗中所描写的玩赏山水之  相似文献   

20.
一、入境与有感“文以载道”这一原则应在文言文教学中充分体现出来。如果脱离文章的思想内容而单纯强调字、词、句,则文章之精采,文辞之光华也难以闪现,学生也不能深刻地理解文义,也不能说真正地掌握了知识。如教《伐檀》,我们告诉学生说,这首诗描写的是古代伐木者的生活,他们在愤怒地控诉统治阶级不劳而获,当然是必要的;但我们如果再能引导学生对文中的几个词语,“涟”、“直”、“沦”进行探索,让学生展开想象,身入其境,就会对本诗加深理解。可以想见,一群伐木的奴隶,把一棵棵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