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课前引导学生有目的的收集资料,并把收集到的信息在课上汇报交流)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进一步查找了有关鲁迅的资料.关于鲁迅,你们还知道哪些?生:鲁迅是一位作家.生:鲁迅是一位伟大的作家,他一生写了很多书.生:鲁迅青年时到日本学过医.他很尊重他的老师.  相似文献   

2.
(课前引导学生有目的的收集资料,并把收集到的信息在课上汇报交流)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进一步查找了有关鲁迅的资料。关于鲁迅,你们还知道哪些?生:鲁迅是一位作家。生:鲁迅是一位伟大的作家,他一生写了很多书。生:鲁迅青年时到日本学过医。也很尊重他的老师。……  相似文献   

3.
这是一节生动活泼的写作指导课,教学生怎样观察、怎样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描绘。教师运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例子,将这节课的内容成功地教给了学生,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教学片段教师在创设了一个轻松的谈话交流氛围后,引入了下面的故事。师:同学们都知道莫泊桑吗?(教师笑问,举手的同学很多。)生:他是法国作家。生:他是《羊脂球》的作者,还写过《项链》。师:看来同学们的阅读面非常广,都读过这些书吗?(很多同学点头)文章写得好不好?(教师惊喜地问)生:写得很感人、很好……(学生齐说)师:那么,同学们知道这么一位伟大的作家是怎…  相似文献   

4.
一 品读肖像描写,看闰土 师:有这样一个人。他时常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短短的头发刷子似的直竖着。浓密的胡须成一个隶书的“一”字……知道他是谁吗?生:鲁迅。师:(出示鲁迅照片)看来,单元导读中这一段描述牢牢地抓住了鲁迅的肖像特点。鲁迅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非常重要的作家。今天这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近鲁迅先生笔下的“少年闰土”。  相似文献   

5.
张强  宋道晔 《山东教育》2012,(Z4):49-51
一、检查预习(一)解读课题,初识鲁迅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第18课,请看课题(师板书课题)。师:从课题中你看出作者和鲁迅是什么关系吗?生:作者是鲁迅的侄女。师:对!作者是鲁迅的弟弟周建人的女儿,叫周晔。既然是伯侄关系,那课题直接写"我的伯父鲁迅"就行了,为什么还要加"先生"呢?生:这是对他的尊敬。师:对!"先生"是对有学问、有道德的人的一种尊称。本组四篇课文都是与鲁迅有关的文章。昨天我们一起阅读了单元导读和课后资料袋。通过初步学习,我们知道鲁迅的确是一位值得尊敬的人。不但他的侄女称他先生,所有尊敬他的人都称他为先生。师:让我们带着尊敬之情齐读一下课题。师  相似文献   

6.
中国现代作家笔名多若繁星,丰富多采,起名方式,不拘一格,妙趣横生。作家的笔名,反映了作家的思想、志向、学识和情趣。综观中国现代作家使用笔名的缘由,大体可概括为三个方面: 其一,有所寄寓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字豫才,后改名树人,主要笔名鲁迅。他是中国现代作家使用笔名最多的一位。据统计,他曾使用了140多个笔名,可列为“笔名之最”。鲁迅在《辱骂和恐吓决不是战斗》一文中说:“一个作家自取的别名,自然可以窥见他的思想”。鲁迅前期使用的笔名,如“戛剑生”、“索士”、“迅行”等。大都寄寓有自励,奋发、探索前进的意思。后期使用的笔名,“敬一尊”、“桃  相似文献   

7.
[作文范围] 修改作文。 [作文提示] 鲁迅说:“文章得失不由天。”这是他从自己创作实践的甘苦中概括出的一句名言。“不由天”,强调主要靠作者的努力。鲁迅是一位伟大的作家,他对自己的文章,非常重视修改,总是不断推敲,反复修改,精益求精。我们初学写文章的就更要重视修改了。俗话说:“玉越琢越美,文越改越精。”好文章是不厌修改的。  相似文献   

8.
回顾现代中国文学的不同创作路线,没有任何一位作家能像鲁迅那样,仍在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当代文坛,甚至“先锋派“们.在中国历史上,有哪一位作家像鲁迅那样无情地鞭笞了自己民族的弱点?又有哪一位作家像他那样向着自我的心灵提出挑战?鲁迅这种无情地解剖别人与解剖自己的精神,对于一向自满自足的民族来说,是何等的震撼!鲁迅一直被推崇为现代中国文学的开山祖师.尽管人们曾一再地试图超越他,但历史仍把作家们抛在鲁迅既有的精神轨道上.……  相似文献   

9.
《高中生》2011,(19):22-23
钱理群先生是北大教授、博士生导师,他曾到北京的一些中学教"鲁迅作品选读"课。他曾对诸位中学生朋友说:"请暂时走出高考的阴影,到这里来,在鲁迅的书里,一位伟大的思想者的精神创造里,作一次书海漫游、一次精神散步。"我的任务是担任导游,引导大家去探索这个名叫鲁迅的人——他的思想、他的文学和他的心理  相似文献   

10.
<正>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作家,世界公认的中国新文学最杰出的代表。作为一位作家,他那被郭沫若同志誉为“现代文化上的金字塔”似的作品,值得后人研究和探寻的东西很多。这里仅就鲁迅作品中的“看客”形象谈谈它的典型意义及鲁迅“改造国民性”的文艺观。  相似文献   

11.
著名作家余华在演讲时表示,鲁迅曾是他最讨厌的作家,自己直到36岁才真正读懂鲁迅,佩服鲁迅。余华在“文革”中长大,因为从小上学时只能看鲁迅的小说,一直对其“非常讨厌”。1996年前他家没有一本鲁迅的书,但后来当他以一个小说家的眼光看待鲁迅小说的时候,他觉得鲁迅真是一位锋利的作家。  相似文献   

12.
正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他深邃的思想、高尚的人格、绝妙的华章,影响了整整几代人。茅盾文学奖的获得者刘斯奋曾在一次会议上动情地说:"我们这一代人是吮吸着鲁迅的乳汁长大的。"在中学语文课本(含初中、高中)中,他是古今中外入选作品最多的一位作家。据不完全统计,有如下篇目:《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风筝》《社戏》《故乡》《阿长与山海  相似文献   

13.
刘发建君是一位鲁迅研究专家,多年来他醉心于在小学阶段推广鲁迅作品;不仅如此,他还热衷于汉字文化的传播。以我对他的了解,这大约是因为他是一位非常传统的先生,可是,这位传统先生却给小学生上了一堂“和孩子们玩汉字”的课,不仅如此,他还写作了不少文字为他的汉字课自圆其说。他的这一做法,是他多年来对小学汉字教学的忧患所致,也是他多年来对于汉字的深入研究所致。  相似文献   

14.
鲁迅是第一位受外国人关注并有可能获得诺贝尔获提名的中国作家。早在1927年,来自诺贝尔故乡的探测学家斯文海定到我国考察时,在上海了解了鲁迅的文学成就以及他在中国文学上的巨大影响。这位爱好文学的瑞典人,与刘半农商量,准备推荐鲁迅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刘半农托鲁迅的好友台静农去信征询鲁迅的意见,鲁迅婉言谢绝了。这年9月25日,鲁迅便郑重地给台静农回了一封信。他回信说:静农兄弟:九月十七日来信收到了,请你转告半农先生,我感谢他的好意,为我,为中国。但我很抱歉,我不愿意如此。诺贝尔赏金,梁启超自然不配,我也不配,要拿这钱,还欠…  相似文献   

15.
那天,我们的写作老师苏老师给我们推荐一篇他的一位作家朋友——当前正积极活跃在国内文坛上并享有盛誉的的一位女作家迟子建女士的一篇文章《野炊图》,让我们下去读一读,读完后写写感想,再利用上课时间每人来一个三到五分钟的发言交流。接到任务后,我们都表现得很积极,一来是因为苏老师向我们介绍他的这一位作家朋友时赞美之情溢于言表,二来是因为我们大家都很喜欢晓苏老师的课。苏老师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在国内享有很高知名度的作家,他的课上得文情并茂,给我们启发很深;尤其是他的“油菜花系列小说”我们都非常喜欢。  相似文献   

16.
关于黎烈文的生平和他同鲁迅、巴金的关系以及他赴台后的文学活动,笔者已在《一位有骨气的文化人——现代作家黎烈文》一文中分别作了扼要的评述。至于黎烈文的家世及其去台的原因,笔者认为仍有介绍的必要。鲁迅先生说过“要论作家的作品,必须兼想到周围的情形。”这也就是鲁迅一向强调的“知人论世”的方法。因此,探讨这一问题,仍有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有助于澄清一些见之于报刊的误记或曲解;其二,有助于较全面地了解这一位现代作家的全貌。  相似文献   

17.
谭文峰是山西作家中受鲁迅影响较大的一位,从他塑造的农民形象可以看到他对鲁迅有意的继承,又在新的历史和地域的背景之下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他塑造的农民形象可以分为五个类型:第一类是愚昧,保守的代表;第二类是觉醒者;第三类是讽刺的对象;第四类是悲剧性人物;第五类是女性形象的刻画.由此可以看到中国乡土文学发展的流脉.  相似文献   

18.
一位资深的老校长在考察日本时曾看到过这样一节令他唏嘘不已的课。在日本,一位教师是这样给二年级的学生上一节题为《天气》的语文课的。师:当你们看到这个题目你们想到了什么?想说什么?生1:我一看到“天气”这个题目,我就想到我们家的那一群鸡,一到大热天,它们就打蔫,全部都聚集到一个角落里去了。小狗的舌头又软又长。生2:我的爷爷一遇到不好的天气,就爱发脾气。他说他的心脏很难受。生3:一到春天,我们家院子里那棵已经死了的果树就到处长满芽孢。生4:天气的变化,我妈妈说主要是因为季节的变化。一节有关天气的课就这样在学生的娓娓诉说…  相似文献   

19.
自称为鲁迅的私淑弟子的许钦文,是在鲁迅的直接扶植精心培养下成长起来的乡土作家,他以平易质朴的写实笔调描写绍兴乡村的人生故事,他以冷静诙谐的讽刺笔法描绘青年男女的爱情心理,他以简洁深刻的笔触揭露动荡社会的黑暗现实,他成为中国新文学史上蜚声文坛风格独具的乡土作家。在许钦文的文学道路上,灌注过鲁迅先生诸多的心血,鲁迅常常为许钦文“看稿,改稿,介绍稿子,校对稿子,样样都有”。直到垂暮之年,许钦文忆及其六十年的创作生涯时,还深情地说:“生我者父母,教我者鲁迅先生也”,“鲁迅先生给我的恩情永远说不尽”。  相似文献   

20.
一位美国人是女作家艾格妮丝·史沫特莱。她30年代初在上海经过宋庆龄介绍而与鲁迅相识,从此时有交往,直到鲁迅逝世前夕她还带着一位德国医生去为鲁迅诊断。史沫特莱在回忆文章中说: “鲁迅是一把宝剑。“他有罕见的深入中国社会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