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灌输式教学及其批判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灌输式教学重视客观、普遍的知识的传授,教师在灌输式教学中处于中心地位,学生被看作"知识容器";灌输式教学过程强调教师对学生的控制,强调知识对学生的控制,其过程呈现封闭的特点,其教学远离生活世界,其基本方法是机械性灌输。在交往理论看来,知识与人的关系是一种对话关系,教学应引导学生在与知识对话中寻求人生的意义,师生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相互认同和相互尊重的主体间关系,教学过程是一个解放的过程,其间充满了复杂性。教学应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教学方法应该贯彻对话精神。  相似文献   

2.
一、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教师在观念上实施三个转变:(1)变知识的单纯传授为知情并重;(2)变灌输式教学为师生互动和启发协商式教学;(3)变单一的应试教育的评价为重视学生知识与情感和谐发展的全面评价。在教师角色上,也应做到以下三个转变:(1)变传统课堂教学中的"知识传授者"为"帮  相似文献   

3.
正在教学过程中,单纯传授知识是不可取的;一味侧重能力发展,也是较为片面的。最有效的做法,就是兼顾知识与能力,在知识教学中关注过程,渗透方法,培养学生能力。而要实现上述目标,教师需要从灌输式教育中解脱出来,运用现代化教学方法,如启发式教学法、合作式教学法、问题式教学法等,提升高中生语文知识习取能力。一、启发式教学,激活学生思维,自我发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打破灌输式教育,优选方法,尽可能地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发现。其中,启发  相似文献   

4.
交往教学论将教学过程视为全体学生和教师平等、合作地交往的过程,强调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个性.学校体育改革强调学生要作为体育教学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得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在体育教学中应用交往教学论可从社会性的发展、自主性的培养、主动性的培养以及创造性的发展等方面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赵文平 《今日教育》2007,(2S):19-20
对话教学是一种民主平等、交往互动、合作沟通、创造生成、以人为本的教学形态。对话教学的提出和实施有利于改变过去独自式、灌输式教学的局面。但是.对话教学实施以来面临诸多困境.直接制约了对话教学的效果.因此有必要明确分析困境.并进一步提出实施建议。  相似文献   

6.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未来的课堂上,知识将由三方面组成: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提供的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和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新课程将改变教科书一统课堂的局面,教师不再只是传授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也将被激活,师生互动产生新知识的比重将大大增加。  相似文献   

7.
移情在高校教学中的运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陈 《江苏高教》2004,(5):72-74
教育教学中的移情是指教师设身处地从学生的角度,用学生的眼光分析教学、审视教学;在与学生的交往中,体会他们的所思所行,体察他们的各种需求和情感;根据教学的目标和要求,及时妥善地调整改进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索的内在动力,从而提高教与学的效果。移情对解决高校教学中存在的教育交往的缺失,师生情感投入的缺失和学生知识获得过程中知识人文意义的缺失等弊端具有积极意义。移情在高校教学中的具体运用表现在教师的知识传授过程中、课堂组织方式的运用中和师生的课堂交往中。  相似文献   

8.
教学交往是在教学过程中,以具有一定意义的语言为中介的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活动。在教学交往过程中应以促进学生知识的社会建构循环、学生社会性的形成和人格的完善以及提升学生的文化视野为其发展效应,并通过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建构能力、注重教学交往中的对话与合作和创建合作型课堂气氛作为其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9.
将马克思的交往理论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践中,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从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内涵入手,以促进人的生存发展为目标,以形成主体间关系为核心,以立足现实生活为交往过程,进而解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的交往方式缺乏互动沟通、交往关系单向被动及交往过程脱离现实生活等问题。高校应通过从灌输式教学走向交往式教学,选择反映现实生活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营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交往环境等方式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0.
传统灌输式学习和交往学习有着不同的理论根源与特征。以认识论为理论基础的传统灌输式学习范式在当代强调人的完整性的教育领域中已是弊端累累,交往学习作为一种以人为本的新型的互动性学习方式必将取代灌输式学习方式。  相似文献   

11.
启发式教学在教学目标上强调推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将教学活动的重点放在组织与指导学生的独立思考上。文章着重探讨了启发式教学在妇产科教学中的应用在于围绕中心问题抓住关键点进行"推陈出新"式启发和以"点"带"面"的类推式启发。应用启发式教学对教师的要求在于充分熟悉教学内容和学生,教学语言准确、导向性强,知识面要广、知识内涵要丰富,从而明确地启发学生的思维,达成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2.
现代教育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教育。如何在哲学理论课教学中促进创新思维的养成,这是教学改革的时代性课题。交往教学作为一种教学主体多极性的建构性教学模式,能够从根本上摆脱传统理论课教学的灌输式模式,推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思维创新,体现现代教育“以人为本”的创新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13.
在教学中.交往是一个有目的的活动过程,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为了某一共同目的而进行的沟通、对话、理解等活动。教学的交往是以教材为“话题”的师生相互作用,高效教学婚本质是师生交往的互动,建立交往互动的师生关系的首要意义就在于开发学生的心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我们的政治教学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灌输式的、  相似文献   

14.
对话与交往对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的作用是有限的,对话与交往不是实现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唯一因素,对话与交往在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中的作用是片面的。厘清对话与交往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并对现有对话与交往在教育教学中的定位进行反思,批判性地发展其理念,将有助于人们更加科学地定位对话与交往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魏彦平  魏艳丽 《考试周刊》2013,(25):162-163
文章提出教学交往的实现途径:从交往主体上,构建有效和谐的师生交往、生生交往实现教学的优化;交往内容上,打破生活世界和教材文本的阻隔,关注师生现时生活和未来生活;交往方式上,在教学交往的对话过程中,一方面,是教学主体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直接言语对话,另一方面,是师生与文本(教学内容、教材)之间的间接对话;实现创造、超越寻求并实现教学的共生性成长的交往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6.
交往教学论(Kommunikative Didaktik)产生于上世纪70年代的德国。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德国的K.沙勒和K.H.舍费尔提出了侧重研究师生间交往的教学论思想,并与其他一些教学论专家一起把这种思想系统化为交往教学论。该理论以“教学过程是一种交往过程”这一观点为基础,着眼于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交往关系,十分强调教学的教育性,把“解放”作为学生的最高目标,要求学校尽可能发展学生的个性,强调学生个性的“自我实现”。交往教学模式是针对传统教学模式中交往缺失与阻隔、学生非主体等状况提出来的,对传统教学模  相似文献   

17.
交往教学论(Kommunikative Didaktik)是20世纪70年代联邦德国的K.沙勒与K.H.舍费尔首先提出的侧重探讨师生关系的教学论思想。该理论以“教学过程是一种交往过程”这一观点为基础。着眼于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交往关系,十分强调教学的教育性,把“解放”作为学生学习的最高目标,要求学校尽可能发展学生的个性,强调学生个  相似文献   

18.
交往教学理论传入我国学术界以来,人们往往过多地注重交往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强调师生之间的绝对平等,却忽视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特殊地位。然而,如果缺少了教师的引领与导向,教学将失去其本来的意义。因此,当前提出教师在交往教学中的首席地位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9.
教学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活动,其本质就是人与人的交往。教育起源于人类的交往活动,而交往也蕴涵了教育构成的基本要素。教育交往理论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为实现教学目标和任务,围绕教学内容而共同参与的对话、沟通、合作并产生交互影响的过程。作为教学交往的主要形式,师生交往不仅是语言的对话和肢体的互动,而且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灵魂和思想的交流,在师生交往与交流的过程中,知识得以传递,生命的内涵得以领悟,人文精神得以继承和发展,文化得以解读和不断生成。  相似文献   

20.
主体性教学是指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前提,以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为条件,以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为手段,以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为目的的一种新型的教学观。①它既强调教师作为主体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又强调学生主体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发展,因而是一种"双主契合"的教学;它既强调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相互适应,又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往,因而是一种"多向互动"的教学;它既强调学生对知识的建构和掌握,又强调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因而是一种"学创结合"的教学。 一、双主契合,以学为本 教学是师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