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陇南市处于陕甘川毗邻区的重要地理位置,文旅资源极其丰厚。近年来,文旅产业有了较快发展,软硬件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在十四五新起点,陇南市面临的问题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以及乡村振兴战略任务的推进。大力发展文旅产业将成为陇南市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不二选择。深度推进文旅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全域旅游须有明晰的策略应对:统筹市级旅游空间布局,划分旅游产业发展的次级区域;落实科学规划;综合研究全市文旅资源,凝练整体特征,打造陇南文旅基本形象名片;抓住机遇,铸造陇南市红色文化旅游产业第三极和特色文旅桥头堡。此三者协同并进,必将迎来陇南文旅产业发展新局面,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强有力支持。  相似文献   

2.
民族特色村寨发挥其文化、生态等优势,发展文旅融合项目,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以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地苏镇兴利村为例,从村寨基础、需求、契机、协同行动等四个方面分析文旅融合项目落地兴利村的条件和原因;探讨民族特色村寨文旅融合助推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在相关政策的指导和市场需求的推动下,文旅融合项目持续推动村寨产业振兴与文化振兴,并使村寨的治理能力、村民的自治能力都得到显著提升,从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相似文献   

3.
发展文旅产业是实施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皖北地区文化资源深厚,是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基础.立足皖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和文化资源特色,深入分析文旅产业要素发展现状,指出皖北地区文旅产业发展的现状特征和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仍然采用资源依托型发展模式、文旅产品体系以传统游览观光型为主、文旅产业发展活力不足等方面.在此基础上,以文旅市场需求为导向,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创新文旅产业发展模式、优化文旅产业发展投资环境、重视文化创意和旅游科技赋能、升级各类乡村旅游供给要素配置等促进文旅产业发展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民族节庆是各民族在长期生产和劳动生活中产生的主要文化活动,同时也是人们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实践产物,是一种发展速度最快、辐射带动性最强、收益面积最广的民俗事象。乡村经济蓬勃发展,民族节庆活动成为驱动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方式和途径,探索民族节庆文化助推文旅融合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要解决民族节庆助推文旅融合发展等一系列问题,就需要在文旅融合发展主体维度上合理调动内生产力和外激活力,培养乡村文化振兴人才,提升民族节庆文化含量;助推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文化振兴,积极消解民族文化活动与人们文化生活需求的矛盾冲突,赋能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战略,并加大对各民族地区乡村文化振兴战略的支持力度。  相似文献   

5.
在城乡发展不平衡、乡村发展不充分的今天,乡村振兴战略不仅是新时代解决主要矛盾转变的迫切要求,更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文旅融合作为近年来兴起的主要发展模式,必将为乡村振兴的发展注入新动力。本文基于对成都乡村振兴的现状和发展困境进行分析,探究通过发展文旅融合的方式振兴乡村的有效路径,从而助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我国已经进行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时期,当前党的工作重心已经向农村推进。从党的十九大报告所提倡的乡村振兴战略来看,现今党已经把乡村振兴战略上升到国家战略,农村没有实现现代化整个中国的发展就没有实现现代化,由此可见,党对农村振兴工作的重视力度之深,关于乡村振兴的发展方向渠道是多种多样的,在乡村振兴的发展中将文化和旅游这两个部分相结合,给乡村振兴发展带来许多新机遇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新挑战。乡村振兴中的文化和旅游相结合的发展道路,能够有效打造特色文化乡镇,从而实现乡村振兴的总目标,本文主要针对我国现今乡村振兴背景下美丽乡村文旅融合发展途径的对策做出研究和分析。  相似文献   

7.
基于文旅融合的背景,以地处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泰宁大金湖核心区的池潭村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查的方式,对池潭村的历史文化、建筑资源、民俗特点、生态环境、农产品资源等进行梳理分析,多元化角度挖掘乡村特色,针对现有资源进行旅游开发设计,以助力池潭村乡村振兴,为相关乡村文旅融合开发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红河州要建设文旅融合强州,应引入文旅文创融合发展战略,可极大加速红河州文旅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文章基于产业融合理论,首先阐释红河州文旅文创产业融合的内涵与意义;其次分析红河州文旅文创融合发展现状与问题;最后提出加强红河州文旅文创融合发展的路径。以期为实现红河州全域文旅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9.
非物质文化遗产英山缠花产业和英山以花为主题的旅游业深度融合,可为英山实现乡村振兴奠定物质基础,积累精神财富和提供智力支撑。通过深入调研,采取挖掘缠花文化内涵,打造旅游文化场馆;创作本土文化演艺项目,推进文旅融合;运用先进科学技术,丰富文旅业态等途径。配合实施培育桑蚕种养基地,夯实产业基础;扶持蚕丝生产企业,扩大产业规模;创建“英山缠花”品牌,提升文化价值;打造缠花产业链,深化文旅融合等措施。实现英山缠花文旅创新融合,达到活态传承缠花文化,高质量发展旅游业,彼此促进,实现共赢。  相似文献   

10.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解决中国广大乡村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根本之策,而乡村文化旅游服务的高质量发展可作为乡村振兴的突破口和切入点.与此同时,515方略下的中国文化旅游业深度融合、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和深化改革发展,也须先从乡村文旅服务创新与提升做起,从最容易被“选择性忽视”的细节小处做起.而旅游厕所的建设管理和服务正是文旅公共服务中的一个细节小处,旅游厕所虽小却是文明旅游的窗口,是国民文明素养的体现.然而现实中我国旅游厕所的评价却屡遭诟病,令人尴尬.有鉴于此,推行文明旅游,提升国民素养,首先就需要从每位游客都离不开的如厕环节抓起,推进“厕所革命”,通过问题导向,由浅入深,抓点带面,助推旅游公共服务提档升级,提升国民素养,坚定文化自信,彰显国家软实力,为乡村振兴发展助力添彩.  相似文献   

11.
乡村文化是乡村旅游的根与魂,缺少乡村文化内涵作为精神内核,乡村旅游业将失去生命力。乡村文化作为一村一地发展历程的有效见证,如若不挖掘不利用不传承,极有可能销声匿迹。因此,乡村文化与乡村旅游业的有效融合,不论是对乡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还是对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乡村振兴的实现均是一件利事。辽宁省具有丰富的乡村文化,为其深度发展乡村旅游业提供了优越条件。本文在分析目前辽宁省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了辽宁省乡村旅游文化的构成,如遗址文化、民居与村落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等,并针对乡村文化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提出几点可行性的建议与对策,以期促进乡村文化和乡村旅游业的双赢发展。  相似文献   

12.
农耕文化是农民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造就的实用型文化。当下,深刻挖掘农耕文化的内涵和风姿,使其精髓由里而外地释放,转换为农耕智慧,实现创新性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思想文化之源。根据农耕文化转换的基础,提出了保护与传承农耕文化、开展农耕文化旅游、农耕文化与现代农业结合、将优秀农耕文化融入乡村治理等有效措施来推动农耕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创造性转换。  相似文献   

13.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城乡文化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乡村文化正面临着现代性危机,如文化价值危机及传承危机等。重塑乡村文化生态,弘扬传统优秀文化,是新时代乡村振兴的重要任务之一。乡村教师作为乡村社会主要的知识群体,应自觉肩负起乡村文化秩序重建的历史使命,即“尽心”传承乡土文化,“尽职”守护乡村课堂,“尽力”传播文明乡风。在乡村文化秩序重建中,乡村教师要敢于作为,积极参与乡村社会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4.
发展乡村旅游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的有效途径。我国乡村旅游虽然在产业规模和经济效益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然而从业者职业能力不高、高端专业人才缺乏、精准职业教育缺失的现实问题对产业升级的不利影响不容忽视。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从职业教育的角度提升乡村旅游从业者的职业能力,推动乡村旅游产业优化升级,对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实现乡村儿童教学公平,对于实现城乡教育公平、缓解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矛盾和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均具有重要的价值意蕴。通过对浙江省Y县城乡三类学校教学起点差异性的调查与分析,发现当下我国乡村儿童在教学起点上存在事实上的不公平问题:乡村学校教学基础设施落后是乡村儿童教学起点不公平的外显问题,乡村学校教师能力素养偏低是乡村儿童教学起点不公平的内核问题,乡村家庭文化资本贫乏是乡村儿童教学起点不公平的文化问题。在乡村振兴背景下,要积极改善乡村学校的教学条件,为乡村儿童打造公平的教学;全面提升乡村教师能力素养,为乡村儿童打造有质量的教学;联动增加乡村家庭文化资本,为乡村儿童打造和谐的教学。  相似文献   

16.
当前一些省份开启了新一轮的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不少学者对此持批评态度。那么乡村振兴背景下,能否进行乡村学校撤并?对此,有必要从理论上厘清乡村振兴与乡村学校撤并的关系,为教育实践解脱思想束缚。文章回顾了二十年来乡村学校撤并的历程和学术界的态度,从而提出,乡村振兴不是一刀切,乡村振兴与乡村学校撤并并不矛盾,必要的乡村学校撤并正是乡村振兴的题中应有之义;应客观认识乡村教育与乡村振兴的关系,既不能夸大乡村教育对乡村振兴的作用,也不能夸大乡村教育对乡村文化传承的作用;推动部分乡村学校撤并是顺应城镇化发展的正当之举,应树立城乡融合的理念,摆脱狭隘的乡村教育观,推进县域教育生态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7.
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是践行新发展理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乡村振兴、加快城镇化进程、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城乡文化交流与融合、构建和谐社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必然要求。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经济的市场化改革为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文化条件,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农民工在城乡之间的流动为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创造了社会条件,党和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文化政策为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我们应当从提高思想认识、完善制度、加大供给等方面采取切实措施加快推进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18.
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及其结合、融合是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和追求目标。农村城镇化引起的乡村小规模学校数量增减和质量变化成为乡村教育振兴及其结合、融合的农村教育现代化的“晴雨表”。办好乡村学校应以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决策和举措为遵循,全面深入认识不同时段的具体目标、客观事实、方式手段之间的因果关系、发展趋势和规律,有效解决办好乡村学校发展的矛盾与困难,努力补齐乡村学校发展短板,促进乡村学校浴火重生、乡村教育振兴和现代化。  相似文献   

19.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灵魂,推动特色文化品牌培育和发展则是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有力举措。文章立足乡村振兴战略背景,分析四川乡村特色文化品牌培育和发展取得的重要进展和存在的现实短板,并提出对策建议。文章认为,四川乡村特色文化品牌培育和发展要重点加强乡村文脉梳理和保护、推动文化品牌培育主体协同、实施文化品牌培育分类策略、完善文化品牌培育生态体系、促进文化品牌培育跨界融合。  相似文献   

20.
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的精神源泉和根本命脉。然而,乡村文化在当代转型中面临着物质文化美学凋敝、组织制度文化公性衰落以及精神文化内涵贫瘠的问题,给乡村振兴带来文化能量受限与精神支撑不足的障碍。作为重塑乡村文化的重要场域,乡村教育对乡村文化当代转型负有不可推卸的文化责任。因此,通过审美教育提升乡村文化的文化品质、公德教育重塑乡村文化的文化秩序以及精神教育丰富乡村文化的文化内涵,成为新时代乡村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教育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