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能力空间与技术跨越能力的积累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姚志坚 《科学学研究》2003,21(3):263-267
提出了技术跨越的技术能力开放体系 ,指出技术能力的培育和积累应该考虑技术能力空间 ,即在成本约束下可以有效地组织和调用的内外部能力要素的集合。其次研究了技术跨越的技术能力积累模式 ,即 :引进型、内部R&D型和合作型技术能力积累。最后 ,提出技术跨越的技术能力积累关键在于培育核心能力 ,但同时需要注意核心能力刚性和动态核心能力  相似文献   

2.
企业技术跨越过程的系统整体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技术跨越过程的研究是技术跨越研究的核心内容。技术跨越是一个系统的过程,首先利用复杂系统理论方法分析了技术跨越过程及其系统特征,即非线性、突变性和振荡性。并在建立企业技术跨越过程整体观模型基础上,用具体实例对技术扫描、技术跨越的突破点选择、技术创新和积累后的临界点突破等企业技术跨越过程的核心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技术跨越能力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姚志坚 《科研管理》2003,24(6):125-131
本文首先总结了技术跨越的技术能力体系,之后,对技术跨越能力体系进行了实证研究,重点研究了现阶段我国技术创新和技术跨越中技术能力的不同特征,技术跨越中各技术能力成分的协调性问题,以及技术跨越过程中技术能力积累模式的现状和今后需要加强的方面。  相似文献   

4.
将技术跨越理论与对高科技产业特征的分析相结合,提出了技术跨越战略的定义和中国高科技企业技术跨越战略实施过程框架,为中国部分已经具备一定资源和能力积累的高科技企业成功实施技术跨越提供具有现实意义的理论指导.在此基础上结合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有限公司在数字监控技术领域跨越式发展的案例,对以上理论框架进行分析和解释.  相似文献   

5.
主要从技术跨越的涵义界定和可能性分析、进入时机、遵循路径和战略选择方面进行了综述,主要结论是:一切可以缩小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差距,提高发展中国家综合实力的追赶方式都应该纳入技术跨越的研究范畴以内;技术导入期或重大技术创新的出现期和成熟期是实现技术跨越的最佳时机,但是究竟选择哪一个,受到技术发展特性、资源禀赋和风险承受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应根据初始条件的不同选择技术跨越的路径,当落后者在跨越初始时有足够的资源能力达到目标,则可采取直接路径进行跨越,若初始时条件不够充足,则可以采取各种策略组合的旋进路径进行跨越;政府在技术跨越的初始期要通过研究院所和企业的合作来培养和积累人才,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但是当企业具备一定的自主创新能力后就应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跨越战略中的主体作用;而企业在短期内可以选择"市场换技术"战略,但是从长远来看,必须走自主创新的模式,以免陷入"追赶又落后"的陷阱。  相似文献   

6.
基于技术跨越理论探讨我国数字视频产业的发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温珂  林则夫 《科学学研究》2004,22(4):382-387
对发展中国家来说,能够实现跨越式发展是政府最为关注的。本文认为技术跨越的落脚点应该放在产业的层次。总结国外已成功的产业技术跨越案例,我们构建了产业技术跨越发展的"菱形理论",并用这一分析框架分析了我国数字视频产业面临的跨越式发展的机会,以及政府如何在其中起到核心推动和资源整合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后发优势、技术跨越与赶超、国际贸易技术差距、创新国际化等有关理论综述,提出了发展中国家企业通过不同形式的创新国际化获取先进技术、实现技术跨越、赢得后发优势的新模式,这种模式与传统的通过技术引进或模仿实现技术赶超的不同。最后通过对海尔集团的案例研究,证实了理论假设,揭示出创新国际化对消除滞后效应、实现技术跨越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后发优势、技术跨越与赶超、国际贸易技术差距、创新国际化等有关理论综述,提出了发展中国家企业通过不同形式的创新国际化获取先进技术、实现技术跨越、赢得后发优势的新模式,这种模式与传统的通过技术引进或模仿实现技术赶超的不同.最后通过对海尔集团的案例研究,证实了理论假设,揭示出创新国际化对消除滞后效应、实现技术跨越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9.
技术跨越概念与标志界定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德智 《科学学研究》2006,24(3):364-367
本文在总结分析前人对技术跨越概念研究基础上,运用科学研究中的种差界定方法,对技术跨越进行了严格的概念界定,给出了包含技术跨越主体、目标、行为特征、结果标志的技术跨越定义。并以自主技术创新能力为关键指标,建立了可以量化判定的技术跨越标志的指标体系。本文研究结果对技术跨越理论研究及标准判定、技术跨越战略制定与实施操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韩国半导体产业的技术跨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半导体产业是信息产业生态链中关联度最大的产业,是投入大、利润高的产业,也是战略性和市场性同时兼备的产业。而对于后进国家来说,半导体产业的技术跨越路径的选择至关重要。韩国半导体产业正是经历一个从以企业为主的技术引进开发,到政府主导的DRM核心基础技术的合作开发与后续技术的企业自主开发,再到以企业为主的自主开发的过程而成功实现技术跨越的。本文对上述过程予以分析,并指出其对我国半导体产业发展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论技术跨越的组织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姚志坚  姚婕 《科学学研究》2004,22(2):144-149
首先研究了技术跨越组织模式的机理,基于资源观理论,技术跨越组织需要解决资源的五大效应问题。进一步地,按照资源-目标维度,提出了集中收敛型、集中发散型、分散收敛型和分散发散型等四种基本模式,研究了不同技术跨越类型与组织模式的匹配问题,提出了三大应防范的陷阱,即组织陷阱一:中大单元技术跨越采用了分散发散型组织模式;组织陷阱二:越轨型技术跨越采取了集中收敛型或分散收敛型组织模式;组织陷阱三:认为小企业没有能力进行技术跨越。  相似文献   

12.
从技术跨越资源组织主体维度,综合考虑了技术单元、外部性、转换成本以及共生经济的影响,重点研究了技术跨越组织主体选择的机理,提出了技术跨越组织主体的选择模型。  相似文献   

13.
技术学习的模式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3  
赵晓庆 《科研管理》2003,24(3):39-44
本文以发展中国家的企业技术能力演化为基本框架,将西方学者有关知识管理与学习的理论与我国企业技术进步的实践结合起来,提出我国企业技术能力积累的基本学习模式。  相似文献   

14.
朱方伟  于淼 《科研管理》2015,36(1):63-71
基于企业技术知识系统升级的理论框架,运用案例研究方法,对华录·松下电子有限公司的纵向技术能力演化过程进行了深入分析,构建了系统升级下后发国家企业技术能力演化的理论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技术知识系统演化模型揭示了后发国家企业技术能力提升的本质规律,内在体现为企业技术知识系统能力与技术能力演化战略和策略的匹配,外在表现为由制造技术知识子系统向核心元件、产品架构乃至基础技术知识子系统升级的演化路径。  相似文献   

15.
基于模糊积分的西部科技园技术创新能力测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常玉  董秋玲 《科学学研究》2005,23(Z1):292-298
科技园区技术创新能力是区域经济增长和竞争的决定性因素,其强弱是衡量一个区域技术创新实力的重要尺度。针对此问题,本文在已建立的科技园区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的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结合改进模糊积分评价方法提出了基于模糊积分的科技园区技术创新能力测度与评价的综合评价方法。通过对西部5个地区的科技园区技术创新状况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结论,进而为西部各地区政府构建区域创新系统、制定区域发展政策以及有效提高科技园区技术创新能力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根据技术差距和制度差异可界定出模仿、移植、跟随、竞赛四种技术赶超模式,并识别出六种典型赶超路径.沿着不同路径,赶超模式和制度变革要进行动态调整.赶超路径选择是个情境化问题,且路径演化会相互影响,赶超国家要根据国内条件和国际环境选择适合的技术赶超路径.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建设世界技术领先中心是中国技术赶超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吴伟伟  邓强  于渤 《科学学研究》2010,28(3):429-435
新产品开发作为企业经营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源泉。从理论上分析了技术能力对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影响,以及技术管理的对技术能力与新产品开发绩效关系的调节作用。利用对151家企业调查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发现,技术能力各要素均对新产品开发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其中人员能力影响最大,其次是组织能力,再次是信息能力,设备能力影响较小。研究结果同时发现技术管理对人员能力、设备能力、信息能力、组织能力与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关系均具有正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8.
曾德明  王媛  徐露允 《科研管理》2019,40(9):181-189
本文通过我国汽车产业200家企业1996~2010年专利、标准与企业性质的面板数据,采用负二项随机效应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相关和非相关技术多元化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并检验了技术标准化能力对二者间关系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相关技术多元化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呈正相关,技术标准化能力显著负向调节二者之间的关系;非相关技术多元化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呈倒U型关系,技术标准化能力显著正向调节非相关技术多元化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之间的正向关系。研究结论丰富了技术多元化与创新绩效关系的研究,为我国企业构建合理的技术多元化战略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