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2 毫秒
1.
运用文献资料、实证分析、逻辑分析和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分析辽宁竞技体育优势项目、潜优势项目的现状,探究影响和制约其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针对辽宁竞技体育优势项目、潜优势项目可持续发展的态势,提出创新高水平运动员的激励机制,完善高水平后备人才的培养模式,构建辽宁竞技体育优势项目、潜优势项目的科技支撑体系等促进辽宁竞技体育优势项目、潜优势项目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采用文献资料、专家咨询等研究方法,以新疆竞技体育潜优势项目发展为研究对象,分析发展现状、竞争格局等,提出发展对策:(1)推进训练模式由粗放式向集约式转变;(2)发挥地缘优势促进人才培养;(3)加大竞技体育潜优势项目体育产业开发补给项目发展需求;(4)关注后备人才培养促项目可持续发展;(5)进一步完善现行竞技体育运行体制和机制服务于全民健身.旨在通过本研究厘清新疆竞技体育潜优势项目发展脉络,助推新疆竞技体育发展,为"十三五"期间新疆竞技体育事业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3.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体育强国的战略出发,根据第二十三届到第三十届夏季奥运会我国体育代表队所取得的成绩,对优势项目、潜优势项目以及其它项目做出了整理与分析,旨在为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主要结论:优化竞技体育项目格局,实现均衡发展;完善与创新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协调发展;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竞技体育"走出去、引进来"战略;鼓励科技创新,促进竞技体育科学化发展;创建"三多"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效仿国外足球的"拉玛西亚青训营"的运作模式;稳步推进竞技体育职业化、市场化、产业化等。  相似文献   

4.
采用问卷调查、数理统计、专家访谈和文献资料法,以河南省竞技体育潜优势项目为研究对象.运用因子分析结合权重的方法,探讨影响潜优势项目发展的主要因素,以期为我国竞技体育潜优势项目的发展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影响河南省竞技体育潜优势项目发展的因子有人力资源因子、经济科研因子和管理制度因子.其中教练员素质和能力、后备人才数量质量、教练员运动员事业心、经费投入、科研支持、奖励机制和项目布局为主要影响因素.通过对各主要影响因素的具体分析,提出促进河南省竞技体育潜优势项目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5.
近三十年我国运动员获得世界冠军情况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数理统计等方法,对1975~2004年间我国运动员所获世界冠军的基本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过去的30年里,我国竞技体育发展呈现出一种锯齿形上升态势;近10年是我国竞技体育迅速发展阶段;女子运动员是我国竞技体育获取冠军的主力军;技能、技巧类项目是我国的优势项目。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我国竞技体育的举国体制,在保持我国优势项目群的同时,大力发展潜优势项目及金牌数多的项目群是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山东省竞技体育人力资源现状与开发对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统计法,从"国内体育竞技能力"、"洲际体育竞技能力"、"国际体育竞技能力"三个层面,分析山东省竞技体育的实力现状;从数量和质量两个维度探讨山东竞技体育人力资源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开发竞技体育人力资源的策略。  相似文献   

7.
采用文献分析、数理统计、专家访谈等方法,对近三届残奥会奖牌分布情况进行分析梳理。结果表明:我国残疾人竞技体育男女比例趋于"阴阳平衡",部分优势项目继续保持领先地位,潜优势项目有较大进步,集体项目仍是"短板",残疾人竞技体育地区发展不平衡。针对存在问题,提出我国残疾人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应优化和完善举国体制、建立科学合理的训练体制、发达地区尝试部分残奥项目职业化、倡导竞技体育初步实现"残健融合"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问卷调查法对天津市竞技体育优势及潜优势运动项目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实证研究,据此提出了保持和提升其项目群竞赛成绩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对策.主要观点是:第一,天津市目前潜优势项目与优势项目之间整体实力相差较大,同场对抗性项目竞争实力有待加强;第二.后备人才储备不足.优势与潜优势项目有效衔接是当前困扰天津市竞技体育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瓶颈;第三,加大人才引进力度,适度调整优势及潜优势运动项目的结构布局,加快推行"科训医一体化"模式的步伐,确保天津市"金牌战略"预期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9.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数理统计等方法,对辽宁省代表队在近八届全运会上的整体表现,着重从金牌数、奖牌数、名次、优势项目、潜优势项目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辽宁省竞技体育实力曾经数次进入前三,但在最近两届全运会上辽宁省竞技体育实力有所起伏,甚至排在第三集团中下水平;今后要力争重新进入第一集团并稳守前三;建议应以优势项目为领头羊,以潜优势项目为突破点,全面拓展竞技体育项目,积极探寻全运会金牌新的增长点,确保辽宁省第13届全运会竞赛目标的实现及竞技体育整体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0.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与统计学分析法,深入分析了山东省竞技体育发展现状、发展优势及其面临挑战的基础上,提出了在新时期促进山东省竞技体育全面发展采取的主要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11.
山东省优势竞技项目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查阅山东省运动员近几届全运会、奥运会等高水平比赛成绩资料和相关文献,运用帕雷托截集法确定山东省优势项目,并分别从整体项目和个别小项的角度对其现状进行逻辑分析,比较山东省全运优势项目和奥运优势项目,以期为实现山东省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第十一届全运会各省市田径综合实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运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比较分析法和逻辑归纳法,对第11届全运会奖牌和积分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从整体上来说,奖牌分布相对分散,各省市综合实力重新洗牌;速度项群中鲁、苏、粤、沪、川实力显著,耐力性项群中鲁、苏、黑优势明显,快速力量项群中翼、鲁前列,综合项目中辽独领风骚;我国田径总体水平不高,但男子110m栏、20km竞走、女子马拉松、铅球、铁饼、链球、20km竞走达到世界水平,有冲击伦敦奥运会奖牌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采用文献资料调研、问卷调查、访问调查及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山东省12所普通高校的研究生体育课程的选课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在了解高校教师课程资源、研究生选择的体育项目、有待开设的新课程和体育课选课形式的基础上,指出山东省高校的研究生选课面临场地设施方面不好协调,研究生不了解授课内容,盲目选课以及教师竞争压力太大等实际困难,并有针对性的提出可行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4.
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比法等方法,试述体育赛事对山东体育旅游与政治的良性互动。认为大型体育赛事的成功举办能够在促进山东城市环境建设、提供各方面专业人才施展才华的机会、提升山东半岛城市政治形象和提供政治展现的平台四方面极大提高山东政治知名度和促进山东旅游文化的交流。  相似文献   

15.
六省(市)竞技体育重点项目后备人才发展现状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查阅文献资料,通过数理统计与逻辑分析认为,六省(市)竞技体育重点项目人才培养各有特色:广东人才总数量较多;一类重点项目中,山东有6个项目人数最多;三大球中,足球广东省人数较多,篮球辽宁省人数较多,排球山东省人数较多。第5届城运会与第9届全运会奖牌数相比江苏增长最快。  相似文献   

16.
陕西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现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近年来陕西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投入、规模、运动项目与“体教结合”等方面的发展变化,研究认为,陕西省后备人才培养投入维持在较低水平,业余训练资源严重匮乏,投入渠道单一;三线队伍规模略呈下滑之势,“金字塔”人才流动结构失衡,选材面日趋狭窄;优势与新兴项罔的训练规模有所扩大;“体教结合”工作政策引导力度不够,政策驱动力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17.
运用访谈法及数理统计法,对2000-2002年度报考山东省体育学校3671名考生的相关信息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考生来源分布不均;各专项考生报考人数逐年变化;考生体育测试成绩未呈正态分布。并对今后招生考试工作应遵循的规律和需注意的问题,提出了改进的意见。  相似文献   

18.
山东省城镇老年人体育消费现状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运用问卷调查、文献资料、专家调查及数理统计等方法对山东省城镇老年人体育消费的态度、动机、消费行为及影响因素等状况进行调查研究,探讨山东省城镇老年人口体育消费的发展趋势,为政府部门合理地引导与培养山东省城镇居民中老年人形成积极健康的体育消费模式提供参考,为体育产业的经营者提供有关经济信息.  相似文献   

19.
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数理统计法等,针对河南省代表队在第七至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上的表现,从金牌数、奖牌数、总分排名,优势项目,竞技体育发展模式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显示:河南省竞技体育实力曾经数次位于全国先进行列,但目前实力在第二集团居中靠后位置;今后要力争重新进入第一集团并稳守前十二名;建议改变"依靠优势项目取得成绩的模式",积极探索"全面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20.
运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对湖南省近年来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投入、规模、项目布局及“体教结合”的动态变化进行探讨,旨在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为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结论:1)湖南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总体投入呈缓慢上升的周期性变化态势,业余训练资源短缺,投入渠道单一,政府负担日趋加重;2)在线规模的反向变动导致“金字塔”人才流动体系结构失衡,运动员与教练员的比例关系欠合理;3)重点项目在训规模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扩张,但优势项目规模增长过缓,奥运会非优势项目与非奥运项目在训规模萎缩;4)“体教结合”工作对运动员文化教育起到了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