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黄至筠是个园的主人。关于他的姓名、字号、生平、籍贯,历来众说纷纭。例如,关于他的姓名,《扬州市志·个园》说是"两淮盐业总商黄至筠",《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词典·个园》说是"两淮商总黄应泰",各种文献中又时常出现诸如黄潆泰、黄瀛泰、黄银泰、黄永泰、黄均太等相似的名字。关于他的籍贯,《梵天庐丛录》说是"武林黄氏",《两淮盐商轶闻录》说是"晋人也",《黄个园家传》说是"甘泉县人",《扬州画苑录》则说是"本浙人,后移入甘泉籍",还有人说他是山西人、安徽人等。最奇怪的是《盐商与扬州》一书第二  相似文献   

2.
正被称为晚清一代名臣的曾国藩,担任两江总督期间,对两淮盐务进行了整顿。在淮北,他停止饷盐,裁减厘卡,大力推行票盐制,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效果。对淮南盐务的整顿,则体现了其"寓纲法于票盐"的思想,希冀规复淮南引地,从而增加盐税收入。曾国藩晚年曾数次来扬州。据《清宫扬州御档》相关记载和分析推断,位于今康山街20号的曾公祠,就是当年两淮盐商集资建造——为了祭祀曾国藩,由刚建好一年的盐宗庙改建而成的。曾国藩,字伯函,号涤生。1811年出生于湖南省双峰县地主  相似文献   

3.
<正>一、安尚义父子及其社会关系安尚义或称安尚仁、安三,字易之,正黄旗包衣人,是康熙朝时期权臣明珠的家臣。关于安尚义的身份,《校礼堂文集》有详细记载":康熙丙寅,查初白在京师,馆于明相国珠之自怡园,揆恺功总宪兄弟皆从之读书。时安麓村岐在馆中执洒扫之役。后十年丁亥,圣祖南巡阅河,初白方以编修请假在籍,偕其弟查浦侍讲恭迎銮辂。后同舟返浙,道经扬州,而安岐已为相国鬻盐于两淮,势甚  相似文献   

4.
据朱绣梓《西和县志》记载,“按汉初已设盐官,盐井之发现想在周秦时代”。郧道元《水经注》中说:“古地理志云,西县有盐官是也。”《陈济集览》记载,陇西郡设西县,有盐官。这些记载说明古代西县所辖地有盐官《现礼县盐官镇》。据正史记述,案五陇西郡,而西县之名先于陇西郡。周秦的西夫丘、西垂、秦初的西峙均在西县此地。至今,盐官还有一些盐井发祥于周秦的传说,相传股高为周秦时的第一任盐官,认为盐井是胶高发现的,民间占卜中的卜辞还有胶南贩盐之说。奉先祖伯益的后裔中满一支在西戎保西垂时,就有开发盐井的能力。据樊志民(…  相似文献   

5.
正《清宫扬州御档》中有两份档案涉及扬州末任知府嵩峋。一份是光绪三十三年三月十七日的上谕,任命安徽宁国府知府嵩峋(镶红旗人、举人出身)调扬州府任知府。另一份是宣统二年正月十一日《晓谕扬州嵩峋等有关人员事》,这是一份奖惩通报。奖励嵩峋,说他"政绩均著,传旨嘉奖。"惩处三人,他们是:江苏候补道桂运熙,狎妓聚赌,举止轻佻;候补巡检徐辅臣,性嗜樗蒲,罔知检束;候补巡检孟平前带巡防队冶游赌博,纪律不严。今天,大多数人接受《官场现形  相似文献   

6.
乾隆五十一年骆愉因呈《盐法策》获罪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乾隆五十一年九月,寓居扬州的滁州文人骆愉呈递《盐法策》,历陈盐政之弊、官员纳贿种种,为当地地方官拿获,继而送京审讯,照大逆罪处斩。这起发生在乾隆晚年的因用文字揭发盐官、盐商而获死罪的案子,对研究这一时期的历史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此组史料系从馆藏军机处上谕档、军机处录副奏折中辑选。  相似文献   

7.
一、作者余庆远,字璟度,湖北安陆人。贡生。生卒年月无考。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其兄余庆长任云南维西厅通判,庆远随兄至维西官廨。按:余庆长,字息园,举人。道光《云南通志·官制题名》载,余庆长于乾隆二十年任通海县令,撰有《金厂行记》。其后又任太和县令;乾隆二十八年署他郎厅通判。乾隆三十四至三十九年在维西任通判凡五年。据《滇系·杂载》"滇中掌故"条,著录余庆长还撰有《铜政考》八十卷。余庆远随其兄在维西"居有时,知土官之老者能识往事,谙华语,进而访之,颇得其详",  相似文献   

8.
正笔者在研读《清宫扬州御档》中有关清代扬州的死刑判决及执行情况时,发现一条"绞监候"案例。此案从案发到审结,时间跨雍正、乾隆两朝,堪称雍正朝扬州地区的最后一宗命案。案犯所犯罪行貌似轻罪却获重判,被判极刑却巧逢大赦捡回一条性命;苦主忿激自尽而获乾隆旌表。凡此案审判、执行之细节,涉猎多种清代法  相似文献   

9.
书院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教育组织,它起源于唐而形成于宋,对中国古代的教育、文化和学术的发展,曾起过重要的作用。扬州书院创建较早,自宋代开始,历代均有兴废,而以清代书院最具规模。柳诒征《江苏书院志初稿》称:“江宁布政使所属各府之文化,以扬州称首”,“扬州之书院,与江宁省会相颉颃”,“其著者,有安定、梅花、广陵三书院。”这三所书院所以能闻名遐迩,主要得益于“两淮鹾利甲天下”。清代扬州为两淮盐运中心所在,书院划归盐务,“谕商捐修,并定每年经费,更新其制”。所以扬州书院的“廪之给,视他郡为优”。名师硕儒纷纷…  相似文献   

10.
清代四朝帝君与扬州高旻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位于扬州市邗江区的高旻寺是全国重点寺庙,其道风高峻精严,在中国佛教史特别是禅宗史上享有极高的地位。《清宫扬州御档选编》(以下简称《选编》)中涉及高旻寺的折件有11件之多,其中康熙朝2件、雍正朝1件、乾隆朝7件、嘉庆朝1件。笔者试通过这些珍贵的史料,展现高旻寺与清代四朝帝君的传奇历史。康熙帝赐名"高旻寺"相传高旻寺始建于隋。据现  相似文献   

11.
《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在清初诗坛是一位颇具影响的诗人。他在"束发"时"即以诗词经义惊动长者","弱冠"时,其诗"清深老成"。后充任侍卫、迁任内务府郎中、继任织造、巡视两淮盐务,公余皆有诗作,诗由风华而峭茜,由峭茜而精深,晚年则归于  相似文献   

12.
淮南书局始建于同治八年,是晚清较有影响的官书局之一,由两淮盐运使署管理,地位特殊。刻书60余种,以经部、史部为主,以扬州地方文献、扬州学者著述等为特色。曾国藩、方濬颐、洪汝奎、何绍基、莫友芝、莫绳孙等人对书局的建立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淮南书局可称清代扬州雕版刻书的最后辉煌,所刻书质量在晚清各局中应属上乘。本文首次全面探讨淮南书局创设的时代背景及其刻书活动与成就。  相似文献   

13.
郭超 《兰台世界》2016,(7):75-77
清初文坛上,王士禛与陈维崧二人,可谓是"同心"之交。二人交游,集中于王士禛任扬州推官期间,此期的最重大文人活动便是以扬州红桥为中心的文人集会唱和,由此牵发的陈王两人之间的诗词创作往来,既有应景之作,更多的是在相聚离别的文字里抒写的真情实意,而此期有关扬州人、事等内容的作品本身也构成了陈维崧整个诗词创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4.
近来笔者闲暇之余,研读了《百年来引岸制度束缚自贡盐业的史实纪略》、《自贡市盐业志》、《四川盐政史》、《两淮盐法志》、《民国时期自贡报业的盐文化特色》、《“嘉惠士林”的清代扬州盐商》等档案史志,对历史上的扬州盐商与自贡盐商的政策运作初步进行了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5.
正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发生了一起震惊全国的特大贪污案件。两淮盐政官员与盐商相互勾结,鲸吞预提纲引余息银两,数额高达1000多万两。由于这一案件涉及钱数之多、时间之长、涉案人员之多,故两淮盐引案被称为"乾隆朝三大贪污案"之一。该案发生在"康乾盛世"的乾隆朝中期,正是清代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乾隆帝对此案极其重视,从案情的发生、审理到定案,连下多道谕旨,亲自参与和直接掌控。笔者借助《清宫扬州御档》(以下简称  相似文献   

16.
正自元代始,扬州就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丰厚的渔盐之利,跻身于江淮地区的行政中心,两淮盐场即在其管辖之下。扬州地近两淮,又处于大运河与长江的交汇处,使其成为两淮盐业的转运中心。清朝为了方便食盐的营运与销售管理,总部设在扬州的两淮盐区,包含长江与大运河之间的地区,这样在贩售数量及利润方面,很轻易地就超过其它地区,两淮盐  相似文献   

17.
清末著名藏书家丁日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日昌,字持静.号雨生,广东丰顺县人。生于清道光三年(1823年),卒于清光绪八年(1882年),享年六十。为廪贡生。咸丰六年官琼州府学训导,咸丰九年升任知县,历任万安、庐陵等县知县。同治三年授苏松太道,不久又调任两淮盐运使。1868年任江苏巡抚,1875年任福建巡抚。丁日昌深通洋务,并因此知名于时,他在江苏、福建任上,曾经广招翻译人员,翻译出版了大量外文书籍。叶昌炽在《藏书纪事诗》里称颁丁日昌在江苏做官时,“精明慈惠”,“爱民如子”,能为吴地百姓办事,关心人民。丁日昌酷好藏书,有嗜书之癖,他为…  相似文献   

18.
近来看报,常见表扬官的报道。比如《三任“七品官”同唱一台戏……》《一个“人品官”的奉献》《为官忧民多办实事》《馆陶一老农给县官颁奖旗》,等等.当然,这些报道的立意都是好的。新闻是好新闻,官也是好官、清官,值得褒扬的官。  相似文献   

19.
1757年,清代乾隆帝第二次南巡,两淮盐政高恒为了让这位钟情于山水的皇帝感受到扬州的新变化,一边忙着开挖整治瘦西湖,一边修建了一座风格独特的石桥——五亭桥.后因两淮盐引弊案告发,高恒获罪被诛.查阅《清宫扬州御档》的多份奏折及相关清代史料,可知高恒所在家族可谓名门望族,其上辈、同辈以及晚辈中,不乏朝廷达官贵人.了解他们不同的官宦之路和人生轨迹,抑或可以引发人们对这段清史的更多了解和更深思考.  相似文献   

20.
正《清宫扬州御档》收录了一份由南洋大臣、两江总督张人俊上呈的《奏为两淮中学堂学生毕业,照章请奖》奏折,主要内容为:两淮中学堂原系怡董学堂,于光绪二十九年正月开学,至三十三年二月间改定今名。当将旧班学生中严加考验,内有二十二名已合中学四年程度者,另立特班,于是年十二月已满五学年,照章举行毕业。当经署江宁提学使陈伯陶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