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运用文献资料与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以我国近现代体操不同时期组织管理形态与治理状况为研究对象,发现我国近现代体操经历"皇权统治治理模式—资产阶级教育治理模式—计划经济集权治理模式—转轨时期中心治理模式",其中,治理主体经历了"封建统治者—政府机构—项目中心"的演变;治理结构经历了"断裂的垂直统治—准现代意义的科层管理—高度集权的竖直管控—政协同构的中心管理"演变历程;治理方式经历了"等级统治—科层管制—行政管控—政协同治"的历程;治理效果经历"强大军队—教化新人—奥运争光"的历程。根据演变趋势,认为我国体操治理主体将从单一政府向多元主体发展,治理结构将从上下垂直向扁平网路发展,治理方式将从行政管理向协会自治发展,治理效果将从奥运战略向整体效益发展。  相似文献   

2.
治理机制是推动非奥运项目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基础,尽管我国非奥运项目治理整体进展缓慢,但其中仍有一些优势项目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身较为出色的治理机制。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案例分析法构建适合我国非奥运项目发展的治理机制,依据项目治理机制的完善程度、多主体参与治理的实践程度,结合项目本身的社会影响力、认知度以及产业发展和受众人数等方面的综合考量,对我国发展较好且具有典型性的武术、台球、电子竞技项目的治理机制进行剖析,以期为我国非奥运项目治理机制的整体性建立提供经验和启示。  相似文献   

3.
我国非奥运项目发展现状与对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非奥运项目具有重要的存在价值、社会吸引力和市场潜力。但这些项目在基础建设、队伍建设等方面经费短缺;非奥运项目脱离全运会后,各省市纷纷取消了非奥运项目专业队,使队伍发展陷入困境;对非奥运项目体制改革重视程度不够,宣传力度不够。我国非奥运项目要进一步发展,应加大体制改革力度,努力推进协会实体化和职业化,以重点布局促进队伍稳定,并积极促进武术等传统民族项目向世界水平发展。  相似文献   

4.
可持续发展是目前我国体育领域所追求的一种高度理想化的发展模式,其首要任务便是要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以指导未来发展和评估。依据科学的指标选取原则,采用文献资料法、德尔菲法,以非奥运项目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为研究对象,从体育经济支持子系统、体育管理支持子系统、体育环境支持子系统和体育人口支持子系统4个方面构建其评价指标体系,并应用层次分析法给出各个指标权重及综合评判系数。研究结果表明:4个一级指标中体育经济支持子系统的权重最大;二级指标中权重较高的依次是国家经济投入指标、社会组织管理指标、市场经济投入指标、体育科技管理指标、政策环境指标等;三级指标中的非奥运项目经济投入总额、体育事业活动经费投入总额、非奥运项目管理体制完善度、非奥运项目社会赞助总额、非奥运项目政策制定数量等指标的权重位于前列。据此有针对性地对我国非奥运项目的发展情况进行客观评价,并加以改革,以期为实现我国非奥运项目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5.
"健康中国""体育强国"等建设战略的提出,促进了我国大众体育的发展。城市社区作为我国服务居民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其在促进大众体育发展、提升民众身心健康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基于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结合"三社联动"对我国城市社区体育治理进行了分析,认为我国城市社区体育治理目前面临的困境主要表现为:治理主体的"责大权小"矛盾叠加体育认知观念偏差制约了城市社区体育的发展,城市社区体育供需失衡及由供需失衡导致的失范现象增加了治理难度,城市社区专业体育人才的缺位降低了治理效能;"三社联动"作为我国社区治理的本土创新,其与城市社区体育治理的结合促进了社区体育治理主体的理念、逻辑、机制的互联,同时也增进了城市社区体育治理资源、信息、人才的互动。城市社区体育在由传统向现代的嬗变中,探索网络化治理嵌入下智慧城市社区体育治理水平的提升、情感治理融入下城市社区体育治理多元主体功能耦合,对克服现存困境、实现城市社区体育治理超越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6.
传承与发展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对"美丽中国"建设意义重大。目前民众参与意识不强、基层管理与项目发展规划滞后、保障制度不完善等影响着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与发展。如何促进民族传统体育现代传承与发展,需要在民众主体认识和传播能力建设、管理与规划建设及制度保障建设等方面引起重视,并采取一些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7.
徐发扬 《体育科技》2013,(5):35-36,44
非奥运项目展现体育文化的独特风采,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项目在世界上也有很高水平,但依然没有改变它们在中国体育中的边缘地位.深入分析我国非奥运项目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对相关项目设置,部门职责以及运行情况进行了分析与研究,提出了促进非奥运项目发展的改革策略.  相似文献   

8.
体育健康教育在转变青少年体育健康观念、培养体育健康技能、提升体育健康能力、促进身心健康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是新发展阶段助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本文基于协同治理理论,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从青少年体育健康教育协同治理主体及其行为识别、供需主体共同价值构建、供需主体治理模式选择3个方面,构建新发展阶段青少年体育健康教育协同治理理论。研究发现,我国青少年体育健康教育协同治理存在共同价值认同亟须合理形塑、多元治理模式缺乏有效融合、主体互动行为有待全面凝聚的问题。最后,提出新发展阶段我国青少年体育健康教育协同治理实践策略:1)坚持青少年体育健康教育“健康第一”理念,以制度导向约束共同价值认同方向;2)搭建青少年体育健康教育协同治理多元平台,促进治理主体行为有机融合;3)规范青少年体育健康教育协同治理主体行为方式,形成系统化的互动合力。  相似文献   

9.
何丽红  刘连发 《体育与科学》2011,32(1):98-101,107
中国式摔跤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与体现,然而随着"奥运争光计划"的实施,中国式摔跤开始退出全运会赛场,近年来的发展似乎到了"穷途末路"的困境。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对于这一现象的成因进行研究。研究表明:中国式摔跤"摔向低谷"的症结所在是:1)非奥运项目与奥运争光战略的确立给中国式摔跤带来了"灭顶之灾";2)学校体育教育中传统文化因素的缺失致使传统项目后继无人;3)同类项目的挤压使中国式摔跤在主流市场的发展空间缩小。认为振兴中国式摔跤的策略在于:1)推动中国式摔跤走进校园使其成为学校体育中的重要内容;2)主管部门要加强政策引导、提高宣传力度和经费投入,探索举国体制与市场相结合的发展之路;3)学习邻国经验使中国式摔跤成为传承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载体。  相似文献   

10.
我国非奥运项目的文化特征及其价值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愈发凸显。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人们在参与非奥运项目的同时,往往忽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没有深层次的去了解它,更缺乏对其价值的研究。然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颁布与实施,推动了我国非奥运项目的普及与发展。应以此为契机,解析非奥运项目的文化及价值,走特色发展之路,理清其文化发展脉络,推动我国非奥运项目从文化自觉走向文化自信,以此实现我国非奥运项目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