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面对新时代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机遇和挑战,高校应积极深化协同创新战略,促进产教深度融合,探索研究生协同培养机制改革,破解协同培养体系不全、协作平台不高、协同机制松散等难题,推动高校组织模式和人才培养路径变革,是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和改革的重要方向。常州大学通过“政产学研用”体系化设计,深化产教融合,集聚多方资源,构建“五位一体、四链融通、三重保障”研究生协同培养长效机制,在完善协同培养体系,打造实体平台,推动协同育人,促进联合创新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浙江省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探索出的“新昌实践模式”。新昌实践模式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前置到企业与基层,根据企业提出的技术课题需求清单,以高校教授导师为课题责任人、企业导师配合指导、研究生团队为实施主体、政府支持企业投入并提供运行保障,形成了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与良性互动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机制,产生了多方共赢的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3.
校企联合培养基地的建设对于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为实现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及“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本研究以“宁波大学—天台县”实践模式为例,通过企业搭建培养基地,高校提供创新人才与技术,政府提供政策支持,探索“校—县—企合作”模式下研究生培养机制。最终,该模式初步实现了高校、县域政府、企业与研究生培养的多赢目标,为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与就业能力提升以及联合培养基地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4.
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有相适应的专业人才为基础,"政产学研用"培养模式可以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弥补传统培养模式的不足。本文分析了"政产学研用"背景下资产评估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现状,厘清了各主体在协同培养中的角色定位,并从目标协同、资源协同、管理协同三方面构建了资产评估专业学位研究生"政产学研用"协同培养机制。协同机制的建立,有利于在培养过程中发挥各主体的资源优势,强化资产评估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实践导向功能,突出培养特色。  相似文献   

5.
针对高校实践教学面临的实践教学设备不足,实训环境落后,培养的学生实践能力与行业企业需求脱节的问题,以德州学院为例,探讨了电子商务物流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问题,探索了政产学研用协同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教学模式,提出了多层次递进式的系列特色实践项目,并依托实践创新平台实施实践项目.  相似文献   

6.
从培养目标、培养过程、考核评价、管理体制等方面介绍了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的研究生合作教育模式,认为这种“政产学研用一体化”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体现出政府、学校、用人单位、学生等多主体参与,以及主体间协同合作和交互影响等特点,分析了该模式对我国研究生培养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由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的重要时期,新工科建设吹响了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号角,政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正是解决人才培养实践欠缺等问题的有效途径。南华大学是一所省部共建的综合性地方高校,主动响应和参与国家新工科建设,在校地企“大对接”,强化人才培养目标;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大改革”,优化协同育人体系;校地合作办学模式“大总结”,完善校地企多方共赢机制;政产学研用“大协同”,拓展协同育人路径等方面开展了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8.
结合地学类专业的特点及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以郑州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为依托,提出基于一个中心、两个平台的政产学研用合作育人模式。从组织协调、院-企、院-研、院-政等不同方面系统论述了政产学研用合作育人模式在地学类专业的应用及实践成效,为我国地学类人才的培养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9.
政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是提升研究生创新水平和实践能力,提升高层次人才综合素质和培育质量的重要途径。根据权变理论,我们针对我国政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现状,对联合培养研究生的5种模式进行了比较研究,指出了影响政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权变因素,建立了权变模型,分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优化思路。政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模式的探索和实践对推动政产学研合作在研究生教育层面上向纵深发展,更好地发挥研究生教育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作用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协同创新作为一种新型的非零和合作博弈,倡导的是“2+2〉5”的整体状态,是一种追求资源匹配、互补共享和功能耦合的谐调文化。研究生“政产学研用”合作教育的本质是政府、产业(企业)部门与高校、科研机构结合目标用户的需求,利用各自的比较优势协同创新,实现教育、科技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在创新型国家与人力资源强国建设的历史背景下,充分考量研究生教育的现实特征,从“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协同创新的角度,进一步深化对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全新理念研究,着力构思需求导向、全面开放、深度融合、创新引领的制度安排,以期为我国新时期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为了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充分发挥区域与学科优势,将研究生培养与科学研究、产业实际、实践运用有机地结合起来,以福建农林大学为例,探索适宜的研究生产学研用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新时期人才培养要求,为研究生人才培养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华北电力大学探索校企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长效机制的实践措施。华北电力大学依托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行“1+1.5”培养模式,充分发挥企业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以科研项目为载体进行联合培养,构建了校企之间正式与非正式两个交流平台,加强了对研究生专业实践的管理与考核,逐步建立起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3.
研究生协同创新培养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统筹协调并且整合利用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用人单位等各类机构的资源,对研究生进行实践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民族院校的研究生教育在人才培养和民族地区发展等方面肩负着重任,构建和应用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对"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的新体系以及当前国内各民族院校研究生协同创新培养模式的主要困难与问题的归纳和阐述,具体分析中南民族大学生物学硕士研究生的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实践,提炼和总结行之有效的改革举措。  相似文献   

14.
当前,随着“产学研”三位一体合作模式逐渐转向“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协同创新发展模式,不同领域对其研究也越来越频繁和深入。文章以阐释“政产学研用”多元协同的创业课程建设为逻辑进路,厘清了“政产学研用”多元协同的内在逻辑及其与创业课程的内在联系,分析了基于“政产学研用”多元协同的创业课程建设现状,并在此基础上,以“四进入”“四对接”“四导向”三个层面为着力点,对基于“政产学研用”多元协同的创业课程质量提升路径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5.
基于当前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探析产教融合协同培养人才的真实内涵,以“扬子江菁英计划”为例,研究其通过跨越边界创新产教融合协同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模式。新模式以“宽基础、重交叉、强应用、拓格局”四位一体为人才培养理念,以培养卓越工程师与创新型企业家为目标,以“三高”“三有”“三在”为人才培养原则,以跨越组织边界促进“政产学研用”相互渗透和深度互动为主线,以提升研究生的工程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抓手,构建了“双选择、双导师、双课程、双身份、双考核、双资助”的“六双”协同培养模式,为培养应用型、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提供了案例和经验。  相似文献   

16.
机械工程专业人才多样化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创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国家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江苏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及江苏省特色专业建设工作、工科应用型高级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工作,面向培养高素质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目标定位,针对机械工程专业人才多样化培养,论述“政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合作新机制,探讨建立应用型本科的全方位、多维度、差别化的实践教学新体系,创立机械工程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多样化培养的实践教学新模式,构建循序渐进、分层递进的立体化校内实践教学新平台,汇聚泛区域优质教学资源,建立多样化人才培养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问题.  相似文献   

17.
针对现阶段我国研究生教育培养中存在培养模式单一、研究生创新意识不强、教师队伍结构单一、高校与企业合作不足等问题,基于"政产学研用"的创新合作模式,借鉴美国研究生协同培养的经验,结合我国研究生培养实际,提出了以高校为主导的研究生培养基地模式,分析了在这一培养模式下的培养目标、申请程序、培养年限与学期安排、课程设计以及考核评价。  相似文献   

18.
随着社会对安全工程专业领域人才需求的逐渐增加,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对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导师队伍和校企合作机制三方面分析了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现状,提出从课程建设、导师团队、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评价考核机制、产学研用一体化等六个方面对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方案进行优化,以期为安全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提升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东华大学提出的"122"研究生培养模式,通过探索"产学研用"人才培养新模式,形成与国外联合培养单位的深层次合作与交流机制,促成青年教师赴企业挂职工作和海外交换等来保证"122"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推行,同时指出了,实践过程中存在的观念转变的困境和执行不力等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改进策略.  相似文献   

20.
以华南农业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生物质光固化材料课题组为例,介绍了化学材料类专业工科研究生联合培养体系的构建和实践。首先对大湾区研究生联合培养中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研究生三方对联合培养的需求以及多元化研究生联合培养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然后介绍了全方位多元化的大湾区研究生联合培养模式,主要包括研究生培养基地模式、佛山基地研究生联合培养模式、东莞中心研究生联合培养模式、粤港澳大湾区研究生联合培养模式4种。最后介绍了多元化的大湾区研究生联合培养保障措施以及生物质光固化材料课题组联合培养研究生实践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