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注重每桨划船效果"训练思想科学内涵探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张琴 《湖北体育科技》2006,25(3):308-309
介绍了"注重每桨划船效果"训练思想在我国的发展,探讨了这一训练思想所涉及的各种因素及内涵,对水下拉桨速度、桨叶入水深度、拉桨幅度、保护动力、节奏、技术动作等因素进行了分析,指出该思想在划船训练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划桨频率控制器在划船运动训练中的应用,对运动员的使用情况进行了研究。并对运动员用桨频引导器进行训练的前后结果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得出用桨频引导器在划船训练中为优越性、实用性等结论。  相似文献   

3.
赛艇运动技术的力学原理及测试分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从流体力学原理出发来研究如何使桨叶发挥出最大效率,讨论了桨频和拉桨幅度与推力之间的关系,进而给出了合理的运动技术形式的力学原则。研制了赛艇实船技术测试系统。利用该系统能够实时采集划船时的力量、角度、速度、加速度等,便于划船运动技术的诊断、分析赛艇运动员的专项力量特点,为运动训练的量化及科学化提供了基础。通过测试改进了运动员的技术动作,使得运动技术更加合理。  相似文献   

4.
划船运动力量素质训练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现代划船运动中力量素质决定着比赛成绩,因此力量训练是划船运动中的主要因素。对力量训练的生理学特征、训练原则、项目特点、训练方法以及训练恢复做了粗略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通过自主研发在桨栓与脚蹬板两个重要支点处的力学信息获取装置,研究了桨栓力、脚蹬力的发力特征,基于桨力、脚蹬力的传感信息与实船同步评价系统,对国家队优秀桨手的实测数据进行深入分析,揭示了赛艇运动的本质在于"手—躯干—腿"三者的协调用力。好的划船技术一定是基于腿部做功的,并且能够通过躯干的传递作用将腿部的力量传送至手上。  相似文献   

6.
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桨频、每共划距与划船成绩进行了关联分析,结果发现每桨划距与成绩的关联度比桨频与成绩的关联度大很多。影响划船成绩的主要因素是每桨划距。  相似文献   

7.
论划船训练中的技术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述划船训练中技术诊断的目的、内容、方法与手段,并以建立的划船运动的3个运动学方程和2个动力学方程为基础,建立划桨技术诊断模型,结合SF-2船速桨频测量仪的应用,列举出2个成功的技术诊断实例。  相似文献   

8.
一个优秀的皮划艇运动员,除了划船时的技术动作合理外,还应具有一定的桨频。如何快速判断运动员在训练时的桨频,这就需要教练员手中有一块频率表。当前,只有国外有赛艇频率表。由于赛艇与皮划艇在桨频上存在一定差距,故不能通用。至此,皮划艇教练员在训练时仍用心  相似文献   

9.
1、荡桨池训练和测功仪训练 荡桨池训练不仅是初学者教学的重要手段,而且对优秀队员在常年训练中也是必不可少的,它经常被用来改进技术,发展力量和调节由于天气等原因的训 练。经过研究,人们发现在荡桨池进行力量训练其效果优于艇上。  相似文献   

10.
采用赛艇实船运动生物力学测试与分析系统,选取2000m训练桨频最后500m全力段,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其差异性.研究表明:运动员各自左右手技术差异性显著,右手优于左手(P<0.01);最大力量、拉桨力量、一桨平均力量之间具有高度相关性(r>0.85,P<0.01),最大力量王××大于张××(P<0.05),一桨平均力量张××大于王××(P<0.05);2者前后损均值具有显著性差异,后损远大于前损(P<0.01),张××后损小于王××(P<0.05);有效拉桨角度2者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最大反向加速2者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划船效果因子张××优于王××(P<0.05).  相似文献   

11.
划船     
G861.4,G804.21 9402200关于划船选手的潜力交动的有气性与无气性力量的研究=选手漕力变动关与有气的无气的[刊,日]/冈本进,宫本孝//体力科学.—1992,41(6).—777(BWF)划船//力量//有氧能力//无氧能力//爆发力  相似文献   

12.
木文论述了划船运动一桨中多点速度、功率的测量原理和方法.用SF一2船速桨频测量仪给予实验验证.对皮、划、赛艇运动员进行实时监测和技术诊断,为桨手在水上实施定成、定(变)频、定(变)速训练、控制有氧无氧能力训练、技战术分析及改进效果的验证等,提供数字化、智能化的服务。  相似文献   

13.
以中国皮划艇激流回旋队9名国际健将级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对其最大摄氧量、心率、乳酸、卧推与卧拉的最大力量(1RM)及力量耐力(40% 1RM,120 s)、静水300 m直线速度、静水8 km长划等指标进行测试,采用SPSS25.0对测试结果进行描述统计,并与世界优秀选手相关体能指标进行比较,诊断我国优秀激流回旋运动员体能问题,并提出相应训练对策。结果表明,我国优秀激流回旋运动员有氧能力、专项力量、基础速度与专项速度不同程度落后于国际优秀选手。为提升我国优秀激流回旋运动员体能水平,建议采用水上与陆上相结合的有氧训练方法发展运动员有氧能力,提高全年有氧训练比例,科学安排有氧训练的负荷量与强度;采用陆上基础力量训练发展运动员上肢爆发力、力量耐力与躯干稳定性力量,采用水上专项力量训练发展运动员划桨的峰值桨力与功率;既要重视运动员静水划船的基础速度,也要强化其高强度、高速度的激流专项竞速能力。  相似文献   

14.
对双人双桨项目桨手上、下肢划桨力量—时间曲线进行分析,总结归纳队员划桨过程中力量不均衡、发力不协调、水下支撑长度不一致、拉桨动作欠流畅等技术问题,以期为训练效果的评估及针对性训练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一体感”是运动员长期训练与比赛形成的专项心理能力,是保障运动员发挥最佳竞技状态的基础。赛艇运动要求运动员在划行过程中对 人、艇、桨、水具有良好的协调和控制能力。在赛艇日常训练和比赛中,运动员多使用“人艇合一”的感觉来描述对自身状态、动作技术和艇、桨的良 好控制与清晰的认知,并对其自身竞技水平的发挥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探讨赛艇运动员“人—艇—桨一体感”的结构特点,运用扎根理论,对 来自湖北和广东省赛艇运动队的24名赛艇运动员与6名教练员进行半结构式访谈,通过对访谈结果进行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和选择性编码,得出 赛艇运动员“人—艇—桨一体感”的结构包括:感知控制艇身能力(艇速感、艇平衡感、艇噪音感、艇滑座感、艇吃水感)、感知控制桨能力(桨出入水 感、桨力感、桨频节奏感、桨叶位置感)、感知掌控对手能力(对手位置感、对手体力感、对手节奏感、对手战术感)和感知掌控队友能力(队友节奏感、 队友协同感、队友战术感、队友体力感)4个大范畴和17个小范畴,并且它们之间相互协调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反映赛艇运动员对自身技术动作控制 状态的感知能力,为赛艇运动员竞技能力发挥提供核心动力。  相似文献   

16.
我们利用全国1991年赛艇锦标赛机会对参加比赛的部分省市运动员在赛艇测功仪做了测试,把运动员测试结果与优秀运动员标准技术指标做了对照比较,并进行了初步分析研究。1 赛艇测功仪在赛艇测功仪上,可以对运动员进行定时测验,并通过计算机采集显示打印划船过程中运动参数,如:功率(w),桨入水角(θ_(?)),桨出水角(θ_g),桨频(S_f)和桨柄速度等。由此诊断赛艇运动员的技术,给教练员指导训练、改进运动员的技术动作提供了可靠的科学  相似文献   

17.
在划船运动中,呼吸与动作的高度协调性是反映运动员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划船运动员的技术动作与相应的呼吸动作的相互协调,有助于提高和保持训练全过程的较高工作能力,还能为运动员表现出最大力量创造条件。本文目的旨在探索皮划艇与赛艇运动员提高呼吸与动作协调性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从运动特征、竞赛特征和训练特征3个角度对皮划艇激流回旋项目的竞技特征进行分析认为,皮划艇激流回旋项目的运动特征在于其首先是划船运动,其次是划船竞速运动,本质上是在激流中进行的划船竞速运动;竞赛特征是,比赛成绩的好坏取决于激流中划船的快慢和划船的路线准确性,竞赛是典型的竞争优晋类多轮次竞赛;训练特征是围绕激流划船竞速需要组织训练,专项训练难以连续多次重复,运动员技术选择和运用正确性和准确性是提高皮划艇激流回旋竞技水平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9.
赛艇运动中拉桨阶段的桨力曲线反映了运动员的发力特征,是专项竞技能力诊断的重要途径。根据国家队的测试实例,对不同艇种、不同桨位的桨力曲线特征进行归纳分析总结,对赛艇项目进行系列测试(桨频:35桨/min),结合专项认为专项技术较好的多人艇运动员大多采用A型;双人单桨项目中.领桨手倾向于采用A型桨力-时间曲线,一号位桨手倾向于采用B型桨力-时间曲线。不同桨频下的桨力-时间曲线特征可作为训练效果的评估依据,低桨频训练必须保持合理的拉桨速度和拉桨力量。  相似文献   

20.
力量训练与骨骼肌的生理性适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骨骼肌质量在维持人类的健康、体力活动和竞技运动成绩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力量训练显著性生理性适应之一是肌肉肥大。力量训练是提高骨骼肌质量的最有效方法。在分子水平,泛素连接酶MAFbx/atrogin-1和MuRF1可能在力量训练诱导骨骼肌重构机制起着重要的作用。充分认识力量训练诱导骨骼肌实时变化过程,有利于制定力量训练计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