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闻一多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爱国诗人。《静夜》是他的优秀的咏怀之作,收在诗集《死水》中。诗人在诗中郑重地宣布:“静夜!我不能,不能受你的贿赂”,“我的世界还有更辽阔的边境。”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对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怀。《静夜》写于离美回国后不久。那时诗人闻一多正值青春焕发,  相似文献   

2.
《静夜》选自闻一多的诗集《死水》作者写这首诗的时候风华正茂,已是蜚声文坛的知名人士,过着闲适的教授生活。但是从《静夜》中可以看出,诗人“不安于优厚平静的个人幸福生活,想到的是贫苦人民——冲破小我。”他的目光开始投向血的现实,对各种惨剧的制造者表示了强烈的愤  相似文献   

3.
写诗要有激情,但这激情不应是个人感情狂涛的挥洒,而应反映出时代的心声。我们读了闻一多的《静夜》,就会得到这样的启示。在他那个时代,多少才华横溢的诗人,特别是包括闻一多在内的那个新月诗派,他们有的把自己关在脱离现实的艺术之宫,低声咏叹个人虚无漂渺的理想不得实现的哀怨;有的沉醉在个人主义的小天地里,反复吟唱缠绵悱恻的恋情;有的甚至迷失了方向,发出一些与时代的节拍极不相称的悲鸣,以致诗情和才华也随之枯竭。这当中唯有闻一多既受那一派诗风的影响,而又能卓然独立,写出一些富有战斗激情的篇章,《静夜》就是其中的一首(见于闻一多诗集《死水》)。  相似文献   

4.
《静夜》选自闻一多先生的诗集《死水》,原题《心跳》,后改为《静夜》。这是一首直抒胸臆的抒情诗。 个人天地的安宁和社会的剧烈动荡,是《静夜》描述的两极。“灯光漂白了的四壁”之内贤良的桌椅、贞女般洁白的茶杯·古书的清香、母亲怀中接呷的小儿和熟睡的大儿,在钟摆摇来的一片闲适里,合成了一个充满着“浑圆的和平”的静谧世界。  相似文献   

5.
闻一多先生是爱国诗人,是学识渊博、见解独到的学者教授,是把生命献给争取民主事业的英勇战士。他所取得的成就是多方面的。尤其是后期,他对祖国的贡献是值得称颂的。他的诗歌创作主要集中于早期,即二十世纪的二十年代里。一九二三年九月,他出版了第一部诗集《红烛》。一九二八年,他的第二部诗集《死水》问世。两部诗集的出版相隔四年多的时间。与《红烛》相比,《死水》在原来的基础上,它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技巧又迈进了一大步。因此,《死水》可称为闻一多诗歌的代表作。对于《死水》的思想感情和内容倾向,闻一多的一些朋友和学生,在当时对诗  相似文献   

6.
闻一多在二十年代写了许多充满爱国情愫的诗篇,如《太阳吟》、《洗衣歌》、《忆菊》、《死水》、《发现》等,文学史家将这些诗统称为闻一多的爱国诗。其中,《死水》意象奇警,《发现》驰魂褫魄。而后者的风格,与作者本人的风格更加相似。 我国古代文论说:“文如其人。”西方文论也说:“风格即人”。朱自清称闻一多是“一团火”。我们可以说,《发现》的字里行间充溢着火一般的激情,它是一团瑰奇多姿的火。  相似文献   

7.
赵燕翼同志没见过闻一多先生,但读过他的诗集《红烛》、《死水》,珍藏了闻一多先生的木刻头像。他受闻一多先生影响拿起刀笔走上文艺和革命的道路。他一直把闻一多尊为“心中的老师”,写了一篇文章登在《群言》上。我也从未见过茅盾先生,但我有《茅盾文集》乃至《全集》,其中的很多作品我曾反复研读过。更为难得的是,在我还是学生时,以及后来当了教师,茅公曾数次复函赐教,并为我荐发作品,直到他逝世前几年还帮我审定  相似文献   

8.
王海艳 《现代语文》2006,(3):120-120
《一个观念》见于闻一多的诗集《死水》,它最初发表于1927年6月23日上海《时事新报·学灯》。一直以来这首诗都被看作是闻一多爱国诗篇的代表作,这样解释未尝不可。但我个人认为这首诗写的是诗人闻一多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讴歌及立志于坚守、拥抱这种东方文化的决心,并且从中折射出了诗人的性格哲学。闻一多曾在《〈女神〉之地方色彩》一文中将自己的爱国之情与郭沫若的相比较,他说道:“《女神》之作者爱中国,只因他是他的祖国,”而“我爱中国固因他是我的祖国,而尤因他是有他那种可敬爱的文化的国家。”这种“可敬爱的文化”在《一个观念》这…  相似文献   

9.
闻一多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诗人。他的诗,特别是《死水》,所反映出来的在艺术上不懈的追求,给人以有益的启示。本文试就闻一多诗中的炼字问题谈点粗浅的看法。闻一多是倡导新诗格律的先驱。他要求新诗具有“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其中,无疑包括了字的锤炼。《死水》是他诗歌理论的实践,因此,在《死水》中炼字的特色电反映得极突出,阅读时,我们常常为诗中一个精当的字眼而暗暗叫绝,也常为诗中一个意外的词儿深深叹服。这些字、词,或象翠绿中的娇红,使诗句为之生采;或如香茗中的珍品,使诗句韵味无穷;或若军乐里的大号,使诗句愈益铿锵。它们大大增强了诗意、诗味和表现力。  相似文献   

10.
闻一多的诗集《死水》是新格律诗在艺术上的典范之作,他以自己的创作实践了自己的文学主张——诗歌创作的“三美”原则:建筑美、绘画美以及音乐美。《死水》作为这本诗集的代表作,不仅体现了诗歌三美的创作原则,同时也是中西艺术合璧的结晶。这正好印证了闻一多在对郭沫若的《女神》的批判中所说的话:“中国新诗……不要做纯  相似文献   

11.
闻一多的《静夜》,在诗集《死水》中是颇能代表作者当时思想艺术成就的篇章。作品艺术地概括了当时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黑暗现实,真诚地倾诉了诗人对国家命运、人民痛苦的关注和忧愤,燃烧着诅咒黑暗、追求正义的烈火,洋溢着心忧天下、同情人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诗人采用反衬对比、情景交织的艺术构思,调动呼告、迭唱,比  相似文献   

12.
《死水》是闻一多最具代表性的诗篇。诗人把1928年出版的诗集定名为《死水》,便是诗人对此诗特别看重的证明。然而,对《死水》的评价,历来众说纷纭,褒贬不一。我以为,对该诗的理解,要想与诗人原意不悖,须细细体味原诗。  相似文献   

13.
我心头有一幅旌,没有风时自然摇摆;我这幅抖颤的心旌,上面有五样的色彩。这心腹里海棠的叶形,是中华版图的缩本;谁能偷去伊的版图?谁能偷去我的心?闻一多,原名闻家骅,又名亦多。民国时期著名教授,社会活动家,是我国现代最有影响的诗人之一。主要诗作有《红烛》、《死水》、《闻一多诗文选集》等。1946年7月15日在昆明一个爱国集会上演讲后被特务暗杀。  相似文献   

14.
闻一多的名字是和学者、诗人联系在一起的,他的《红烛》和《死水》曾蜚声文坛,拨动一代人的心弦。而把闻一多的名字和“手工业者”联系在一起,其中的奥秘恐怕就鲜为人知了.闻一多出身于湖北浠水的“世家望族,书香门第”,自幼即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后来还对篆刻艺术发生了兴趣.1927年初,他在上海赋  相似文献   

15.
《死水》《再别康桥》是新月诗派主要代表诗人闻一多和徐志摩的经典名作。仔细赏读这两首诗,我们能够咀嚼出新月诗派绘画美的丰富意蕴。“死水”激起人们的总是肮脏、腥臭、死气沉沉的联想。闻一多题名“死水”作诗,大约也是基于这种普遍的大众的文化心理。不管其诗的真正主旨是什么,“死水”的罪恶、绝望、沉寂、腐朽等象征义不会改变,也就是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可是闻一多在诗中却极力地渲染“死水”“华丽”的外表和“活泼”的特性:  相似文献   

16.
闻一多自编的诗集《红烛》、《死水》并未将他的诗作搜集完全。仅据闻一多全集年谱记载,就有好几首已发表的诗作没有选入。年谱记载之外的也还有一些。这里介绍这类佚诗六首。这几首诗对于研究闻一多早期爱国主义思想具有重要意义。闻一多一九二二年赴美留学,一九二五年五月回国。一踏上祖国的土地,正遇上轰轰烈烈的“五卅”反帝爱国运动。这使闻一多大受鼓舞,遂于同年六月二十七日——七月二十五日,在《现代评论》发表了一组爱国主题的诗篇,以示声援。这一组诗是:《醒呀》,《七子之歌》,《洗衣歌》,《爱国的心》,《我是中国人》。在六月二十七日发表的《酲呀》的篇末,附有作者短注:  相似文献   

17.
闻一多:投射在一潭死水里的激石你从异国他乡回归,带着火一样的热情,诚如你许多的同辈。可是,你看到了什么?是一潭“死水”。你撕心裂肺地大喊:“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当现实冷却了爱和期待,那该是怎样的一  相似文献   

18.
闻一多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爱国诗人。他曾一度信仰过国家主义的那段时间,舆论界评说不一,讳言者有之,婉惜者有之。危言耸听者也不是没有,一些文章及著作认为,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和“国家主义”的立场,是闻一多思想的两大局限,特别是他的“国家主义”,不仅使闻一多在这段时间里绝望、空虚,而且导致了他在一九二八年以后,埋首书斋,不问政治。刘缓松先生就说过:“读着《死水》集中这一部分具有丰富和深沉的  相似文献   

19.
教材中关于闻一多的诗作《死水》有如下注释:“闻一多是著名的爱国诗人,于1922年赴美国留学,深切感受到种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激发起强烈的爱国热情。1925年回国,他看到的却是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政治腐败、  相似文献   

20.
吴星 《现代语文》2006,(1):52-53
《死水》是闻一多诗歌的重要代表作品之一,但是,对这首诗的理解历来众说纷纭,尤其是对“死水”的象征意义的解释,更是尖锐对立,不可调和:有人认为,“死水”是美国社会的象征,也有人认为“死水”是当时中国社会的象征,还有人认为“死水”是北洋政府的象征,等等。笔认为,这些解释,都有其合理的因素,但都不够全面。如果我们能够结合闻一多先生的生平和思想的发展历程,综观《死水》创作、发表到结集出版的各个不同阶段,便不难发现,“死水”至少应该有三重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