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文章以文化人类学“生活理性”的观点为基础,分析中国武术服饰文化发展的内在原因———文化主体“人”对服饰的持续性需求,并通过这一原因阐释武术服饰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特征,即:服饰文化对身体技术的适应性特征、为身体文化服务的实用工具性特征和阐述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性特征。基于文化发展的视角,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推理法,以“生活理性”的观点对武术服饰文化的发展过程进行研究,研究发现:适应理性下的武术服饰文化发展与创新必须建立在对技术的尊重基础上;功效理性使武术服饰文化与其他文化产生了互动与互为作用;价值理性能帮助武术服饰文化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实现对异文化的接纳与创新。  相似文献   

2.
武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通过武术文化学习、体悟过程及武术思想对当代大学生进行全面的教育,对大学生身体心理的全面发展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武术文化的内涵,侠义精神、特点对大学生的性格、美德、审美情趣、身体素质、弘扬传统文化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武术运动国际传播发展理念--身体文化的互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武术运动是一种隐含传统文化的身体文化形式,武术运动的国际化发展实质是不同身体文化的互动;运用“临界正态分布方法”对武术运动发展理论假设的探讨,为审视武术运动的国际化发展提供了新视角;提出武术运动国际发展新理念,即互动和谐区(非偏离)的稳定和偏离区的协调.  相似文献   

4.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调研和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从美学的角度对武术文化的和谐思想进行了探讨,并为武术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性的建议。研究表明:新时期武术和谐观蕴含了四个方面,武术的和谐之美是"和谐真"、"和谐善""、和谐美"的统一体,这种美是在人的体悟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  相似文献   

5.
武术这一文化载体集中体现中华文化的所有文化因子,折射出中华文化的特征和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表征和认同的重要符号.通过阐述武术的哲学理念,论证哲学视角下武术传统传承重视其内涵和价值观的内在教化,崇尚“内外兼修,重在内”的人格内化,而武术现代传承受西方体育的影响,注重健身理念,相对弱化武术的内在教化功能.武术传统传承的本质就是通过身体动作的反复体悟,达到人格的修炼和文化精神的弘扬.作为一种文化资源,面对全球化、现代化提出的挑战,是坚守传统还是摈弃传统,使得武术传承处于难以割舍和选择的尴尬境遇.本文坚持,发展既要坚守传统,又要顺应时代而创新,坚持两条腿走路.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探讨社会行为为文献原点,运用逻辑分析法、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方法,对身体行为衍化为身体文化的过程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武术的身体文化进行微观解读。研究认为:从身体意念、符号元素等两个维度,阐释武术身体行为到身体文化的过程,进而通过文化传播、文化的规范性等特点促进武术文化的发展,为武术的宣传构建重要的文化体系,演绎武术独有的自身价值魅力。  相似文献   

7.
直观悟性是一种认识主体对认识对象的内向默会和整全把握,这种思维方式也渗入到武术的修为过程中,使中华武术表现出鲜明的重悟特征。而武术的重悟特征是和中华民族的内向性心理特点分不开的。文章在论述了民族内向性心理的体现和三个特点后,分析了民族心理的内向性特点与武术的重悟特征之间的关系。指出中华民族重视我而非物、重视心而非身、重视道而非技的内向性心理特点,是武术重视内向体悟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传统文化之体悟——武术教学方法的另一种解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文献资料法,从分析武术教学中隐含的文化的冲击、思维的盲从、传播的障碍,以“武术之美”、“武术之礼”、“武术之精神”三个维度,探索并发掘武术中具有时代意义的文化内容,提出体悟传统文化的武术教学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求解“何为武术,武术何为”的元问题,需在文化自觉语境中,由中国文化轴心时代的文武分途而教出发,发现当代武术发展的历史根源以及武术人“锻炼行道,练以成人”的文化实践。研究认为,武术人将动作作为求道对象,不仅将拳区分为4种类型,并探索“改变常人拳,三节四梢微观化透视,时空之练”的求道路径,而且在改造身体时变化了气质,终以“武德和功夫”作为“练以成人”的体现。武术人的“锻炼行道,练以成人”不仅完成其“由社会人而武术人”的成人,而且还以其区别于常人、军人、文人的动作方式,作为文化标识之所在、文化认同之基础。  相似文献   

10.
习武之要莫过于修心炼志。心者,灵性;志者,毅力。非慧难以有悟,非恒无以成学。武术习至一定程度,仅靠苦练是远远不够的,流汗的同时,须辅之以用心,那就是——体悟。 所谓体悟,即指习练者对某一拳种功理、功法、要领精微之处的理解和揣摩,亦即对其精髓或曰真谛鞭辟入里的研究和把握。武学之道,越是深层次的东西,越是只可意会,难以言传,很大程度上说要靠个人去体  相似文献   

11.
在比赛和训练中,“时机”与“时机感”问题,始终成为教练员、运动员非常关注和急需解决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提出看法。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分析了足球人文环境的内涵与结构,根据“人文环境理论”提出了优化人文环境是“校园足球”和谐发展的根本。通过总结当前足球人文环境发展的掣肘因素,提出机制创新策略。  相似文献   

13.
孔子在文学上有不少独到的认识,形成了他颇具个性的文艺思想,成为我国古代文论的发端.文章着重探讨了其"文质观",在阐释其内涵的基础上,试图结合孔子的经历思想进行分析,力图打破就"论"而论,零碎散乱的思维模式,从而全面、准确地认识、评价孔子的"文质观".  相似文献   

14.
太极拳是我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其吸收和发展了我国古代哲学、医学、养生和气功等文化精华,形成了一整套锻炼方法,具有保健、养生、增强体质和开发潜能的效果,深受广大群众喜爱。但初学者对太极拳的“用意不用力”很难理解,文章针对这一问题从太极拳中的“力”与“劲”的关系、力学简析和强身作用几个方面谈了一些自己的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15.
陈彩燕 《体育学刊》2007,14(7):10-14
通过对美国体育思想发展的回顾,分析美国当代学者对体育的认识,进而辨析“通过身体的教育”和“针对身体的教育”两种观点的异同,得出以下结论,即“通过身体的教育”和“针对身体的教育”两种体育观的主要分歧不在体育手段上,而是在体育目的上。“通过身体的教育”目的众多,与目的的唯一性不符,在实践中表现为教授运动技术,目的是否得以实现无从知晓;“针对身体的教育”目的明确,就是完善人的身体,、在实践中表现为健身知识技能的传授。  相似文献   

16.
"虚"与"实"是辩证法中相互对立相互统一的一对矛盾,虚与实作为矛盾的双方,贯穿于武术运动的各个环节,虚可变实,实可变虚,虚实相生。文章从虚与实的释义、虚实的文化、技术层来详尽阐释其在武术中的作用。武术正是有了虚实,才使这种"战斗语言"更神秘,"虚""实"让武术进入了一种变幻莫测的境界。  相似文献   

17.
该文主要让人们了解太极拳是武术的一个重要拳种 ,是以技击为主要内容 ,以套路、推手也即搏击为其运动形式。论述了在习练太极拳时首先要了解它的内在联系和运动规律 ,并要熟知 :“武”是太极拳的内涵、“舞”是太极拳的表现形式、没有技击含义的“舞”不是“武”、“武”和“舞”是互为基础 ,相互促进的统一整体等。正确认识太极拳中的“武”与“舞” ,尤其是“舞”在太极拳运动中所起的作用和意义。从而 ,因“舞”而健身和有“武”而防身的双重价值得以实现 ,使太极拳运动得以继承和弘扬。  相似文献   

18.
目前关于太极拳的研究大多围绕教学展开,缺乏在社会背景下对于太极拳传承的专门研究。笔者以文献研究法、走访调查法、逻辑分析法对城镇化建设中太极拳的传承进行研究,针对太极拳传承中出现的危机,提出对策:通过新媒体传播太极拳;政府鼓励企业定期举办太极拳赛事活动;加强城市宣传力度,推广太极拳;增加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就业岗位,正确传授太极拳拳理及技法;正确引导人们的健康价值观。  相似文献   

19.
研究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从理论基础、训练周期观、早期专项化训练观、"元因素"主导地位观对"一元论"训练理论与"二元论"训练理论进行了辩证分析。结果表明:(1)两者注重的训练内容不相同;(2)"一元论"训练理论是对"二元论"训练理论的延续和补充;(3)两者研究早期专项化训练的视角不相同;(4)两者"元因素"主导地位的共同点是运动成绩。通过对两种训练理论内核的辩证分析,导出"一元论"训练理论与"二元论"训练理论是协同发展的。  相似文献   

20.
论整体设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整体设置"是人体在"复杂调控网络"统率下的一项本质功能。它自动地贯串于运动训练的全过程。正确地研究认识之,会大有裨益;无视其存在和作用,会对训练工作招致重大失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