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教师本该是最爱学习的群体。然而,教师的“职业倦怠症”、应试模式下形成的“教师是教教材者”的观念以及管理上的“唯分数论”、“唯升学论”均阻碍了教师学习和发展。教师自己如何转变学习观念和方式,不再将学习仅仅看成是达到目的的手段,而更注重追求学习的内在价值,使之成为自身创新和发展的不竭源泉,扩展创造未来的能量;学校如何建立有效的学习机制,激励教师不断创造和超越,实现生命价值与职业价值的内在统一,从而活出生命的意义,是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发展的题中之义。  相似文献   

2.
教师本该是最爱学习的群体。然而,教师的“职业倦怠症”、应试模式下形成的“教师是教教材者”的观念以及管理上的“唯分数论”、“唯升学论”均阻碍了教师学习和发展。教师自己如何转变学习观念和方式,不再将学习仅仅看成是达到目的的手段,而更注重追求学习的内在价值,使之成为自身创新和发展的不竭源泉,扩展创造未来的能量;学校如何建立有效的学习机制,激励教师不断创造和超越,实现生命价值与职业价值的内在统一,从而活出生命的意义,是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发展的题中之义。  相似文献   

3.
教师本该是最爱学习的群体。然而,教师的“职业倦怠症”、应试模式下形成的“教师是教教材者”的观念以及管理上的“唯分数论”、“唯升学论”均阻碍了教师学习和发展。教师自己如何转变学习观念和方式,不再将学习仅仅看成是达到目的的手段,而更注重追求学习的内在价值,使之成为自身创新和发展的不竭源泉,扩展创造未来的能量;学校如何建立有效的学习机制,激励教师不断创造和超越,实现生命价值与职业价值的内在统一,从而活出生命的意义,是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发展的题中之义。  相似文献   

4.
教师本该是最爱学习的群体。然而,教师的“职业倦怠症”、应试模式下形成的“教师是教教材者”的观念以及管理上的“唯分数论”、“唯升学论”均阻碍了教师学习和发展。教师自己如何转变学习观念和方式,不再将学习仅仅看成是达到目的的手段,而更注重追求学习的内在价值,使之成为自身创新和发展的不竭源泉,扩展创造未来的能量;学校如何建立有效的学习机制,激励教师不断创造和超越,实现生命价值与职业价值的内在统一,从而活出生命的意义,是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发展的题中之义。  相似文献   

5.
从"素质关怀"到"生命关怀"——教师教育的伦理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是关乎人的生命的活动.教师教育是关乎教师生命并致力于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师教育应内在地关注置身其中的教师之作为"人"的生命属性与价值追求.实现教师人生意义与生命价值的提升,是教师教育的终极价值与根本旨归.从伦理学的视角审视教师教育的伦理精神和伦理特质,探明教师教育的生命向度,寻回教师教育的生命意义,实现教师教育从"素质关怀"到"生命关怀"的超越,使教师教育成为富于人文关怀并有益于教师幸福人生的伦理实践,是教师教育走向纵深发展之必然.  相似文献   

6.
本文是教师专业发展理念下“校本培训”转型研究的系列文章之一。进入学习化社会,从“校本培训”转为“校本学习”,是校本教师教育顺应时代变革所做出的积极回应。在新形势下如何定位“校本学习”的内涵发展,是值得关注的问题。本文尝试从文化学角度切入,探讨“校本学习”的价值取向和文化使命,为“校本学习”在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校文化建设中发挥其新的作用提供理性思考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7.
一 教育的问题,根本上来说,是人的德性解放、人生幸福的达成问题,关注学生德性生命的自主发展及人生幸福是创造教育观念和创造教育活动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因此,教师超越“知识本位”的创造教育观,就是要关注学生德性生命的发展与提升,重视学生德性生命的自主成长,也即教师的创造教育观念必须回到“德性本位”的方向上来。  相似文献   

8.
教师“蝶化”发展是一个外在环境塑造和内在观念孵化相互作用、彼此成全、一致性变化的过程。学校文化是提升师生生命质量的内在基质,是促进教师蝶化发展的强大磁场。本文基于文化的视角,以山东省东营市胜利六中教师队伍建设为例.阐述了六中践行“用文化造就有文化的教师”管理理念,以文化化育的方式促进教师蝶化发展的思考与实践:用教师文化构建教师蝶化发展的生命气场、用学习文化激发教师蝶化发展的内在动力、用研究文化提升教师蝶化发展的实践智慧。  相似文献   

9.
在“共在存在”论看来,交互行动所创造的“共在关系”是人得以存在的前提。据此存在论,教师发展在本质上属于关系实践,而理智、情感与生命价值提升有机统一的行动则是其基本方式。其中,教师能以明智的“做事”来选择“共在关系”是其得以发展的内在依据,其间的行动具有慎思的“智性”特性;能在与他者的“共事”中充实自我存在之价值和意义是其发展的现实依据,由此出现的偏好选择、理解接纳和意义拒斥赋予其行动以“情感”色彩;而能在丰富“共在关系”中实现自身发展之“成己成人”的价值统一,凸显了其行动的生命意蕴。构建行动的教师发展理论,在认识论上,要以“共在关系”为逻辑起点,基于普遍同意原则来建构他者立场的教师发展理论;在方法论上,要以深切关怀教师之“心事”的“心的哲学”思维来矫正过于强调智性行为的“思的哲学”倾向,归还其发展权;在本体论上,要以关系为本质,将行动作为教师发展的教育尺度,在“成事”中彰显教师发展的生命本真。  相似文献   

10.
自主,是生命意识觉醒的渴望,是生命意义提升的动源。作为有着积极自我生命成长意识的社会性群体,成人的自主学习彰显着深厚的生命意蕴。智能技术作为学习增能之“器”,在驱动成人自主学习革新之时,也因学习观念之技术本位、学习空间之虚拟现实、学习内容之信息滥觞,存在成人生命失落的异化风险。因此,为实现成人自主学习笃向生命之道的时代转向,需要在生命哲学的观照下,以价值理性尊重和保全自然生命、以人文理性丰富和发展社会生命、以智慧理性滋养和厚植精神生命。  相似文献   

11.
“学习型班级”是由教师和具有年龄同质性的学生组成,班级的生成到解体具有显著的时限性,表现出一定的组织特征。在教师的引导下,具有明确一致的个人和集体愿景,师生之间真诚合作,创造出优良的学习环境和文化氛围,形成自觉纪律,激发个人和团体持续不断的学习,不断超越自我、修正自身行为,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学习群体。学习型班级要“让所有的孩子都能学习”并“活出生命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类”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重要观念,它是在批判资本主义异化劳动和指导无产阶级进行社会革命和建设的历史使命中提出的,其中心思想是关注人的有意识的生命活动,通过发展生产,使自然不断人化,实现人对动物“种”的超越;通过变革社会,克服资产阶级的狭隘本性,实现全社会对人类明成果的共同占有,在此基础上创造和实现具有更高的生命价值和实践意义的生活世界,在当代经济、政治、化日趋全球化的背景下讨论这个问题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3.
教师专业化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开展“校本学习”既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转变教师观念、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需要.“校本学习”所表现出来的主动性、持续性等价值取向,能够有效地弥补“校本培训”的缺失,促使高校教师实现其专业成长的宏愿.  相似文献   

14.
城乡教师均衡发展的关键,在于“厚”乡村教师之“生”。其基本内涵与策略是:让乡村教师如其所是,成就其生命之美;予乡村教师物质倾斜,成就其生活之富;容乡村教师之异质,成就其创造之乐;申乡村教师知识分子之地位,成就其价值之重。  相似文献   

15.
思想品德课开展学科核心素养教学可谓“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教学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绽放生命之花”一课,如何让生命意识薄弱的初中生敬畏、珍爱生命,创造、拓展、延伸生命价值,需要教师不断探索有效教学手段,优化教学过程。嘉兴一中实验学校姜夏艳老师执教“感受生命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吴安春 《教育史研究》2006,(2):89-93,98
本文求本溯源,从西方“德性论”哲学史的角度来重新审视和理解“创造观”,认为创造是指生命内在的自我实现的创造潜力,是人的完整生命的自主创生过程,人的完整生命的自主创生过程与德性成长是同一的,重视人在自我发展上自立、自主、自成的内在超越精神。这对于重新审视和合理地理解创造的本质内涵,以推进创造教育的健康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7.
伴随繁杂、辛苦的工作内容和需要不断学习提高带来的职业压力以及职业"崇高度"的下降,教师普遍产生了职业倦怠;农村义务教育"新机制"下工资发放制度在客观上导致激励作用丧失,许多教师缺乏职业发展的自我设计和预期,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机械运动中工作激情日渐消损,动力在消减,前行变迟缓。缺失了对工作的激情和自我发展的需求,教师成长就缺失了内在的动力,生命将会黯然失色。可以说,教师"动力再生"既是教师自身不得不面对的严峻问题,也是摆在广大教育管理者面前的一个现实课题。基于教师动力消减之现实背景,本期策划重在探讨学校--这个教师管理的基层组织如何通过氛围营造、平台搭建、柔性管理来找准教师的动力源,唤醒教师心灵、点燃教师激情、点亮教师人生。但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起作用,尤其是在个体力量无法改变外部环境时,教师与其意志消沉还不如奋起一搏,与其抱怨生活还不如知足乐教,扬起理想的风帆,在不平衡中寻找平衡,在忙碌中体验快乐,把对职业生命质量的关注、对创造的追求视为"教师职业内在尊严与欢乐的源泉",进而催生出永往直前的动力,成就自己幸福的职业人生。  相似文献   

18.
基于生命本质的立场,重新思考深度教学之“深度”。教师深度教学是指向学生生命本质的教学,它强调回归生命本真、激发生命活力和关切生命价值,其目的是引导学生在深度教学的过程中获得生命的创造性生成。亨利·柏格森作为生命哲学的集大成者,其所构建的生命哲学理论体系,一方面为我们重新审视深度教学所具有的生命价值提供了新的探察视角,另一方面也为教师在课程教学实践当中践行基于生命本源的深度教学提供了理论支撑。生命的发展是一种持续向上的冲动,生命哲学视域下教师的深度教学应当遵循生命发展的偶然性、体验性和运动性等特征,去实施深度教学、激发学生天性、展现学生生命自我和创造学生生命价值。  相似文献   

19.
教育部将“研究性学习”列入高中课程计划,旨在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旨在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具有主动发展和终身学习能力、创造能力,适应未来时代要求的新人。  相似文献   

20.
新一轮课程改革告诉我们:教师要以学生为本,把学生置于一个有尊严、有个性、有巨大发展潜力的位置,全面关注学生的发展需求,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不断提高学生的生命价值。教师不仅要更新教育观念,还要探求适合学生发展的学习方式。基于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开展活动”是转变学习方式的重要途径,它能有效落实以人为本的教学,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