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师:古人说“诗中有画”,一首凝练的诗,其实就是一幅精致的画。现在,老师特别想读一读这首诗,读的时候,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一边听一边想画面上有什么。  相似文献   

2.
师:古人说“诗中有画”,一首凝练的诗。其实就是一幅精致的画。现在,老师特别想读一读这首诗,读的时候,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一边听一边想画面上有什么。  相似文献   

3.
课题:《天上的街市》教学时数:1课时操作过程一、感受语言.触发语感1.我们今天来学习郭沫若的一首诗:《天上的街市》。(板书:天上的街市郭沫若)注意这个“沫”字.右边是个“末”字,上面一横长,底下一横短,不要写成未来的“未”字。请大家听我把这首诗朗读一遍。一边听,一边还  相似文献   

4.
夕阳把草原燃成通红了。刈草的孩子无声地刈草,低着头,弯曲着身子,忙乱着手,从这一边慢慢地移到那一边……草已遮没他小小的身子了——在草丛里我们只看见:一只盛草的竹篓,几堆草,和在夕阳里闪着金光的镰刀……这是艾青1940年写的一首诗,诗题为《刈草的孩子》。  相似文献   

5.
曹操的《短歌行》共两首,高三语文教材选其一。这首诗千百年来广为传诵,但今天真正能够完全读懂的人并不多。诗中有些词句看似简单,但稍不留意就会“注”成大错,因此值得一辨。①对酒当歌教材注:“一边喝着酒,一边唱着歌,当,也是对着的意思。”乍一看似乎很有道理,细琢磨才知道似是而非。“对酒当歌”的字面意思是:“面对着  相似文献   

6.
[执教者]江西吉安县值夏小学曾一之。 [内容]五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第十一课《鹿柴》。师:《鹿柴》这首诗作者是唐朝的王维。他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诗人,晚年过着悠闲的生活。这首诗是他游览鹿柴这个地方后写的。“鹿柴”是地名,“柴”读zhài,是特殊读音。诗中的“景”读yǐng。学古诗要注重朗读才能体会诗的情景。现在请大家一边看书一边听录音。(放录音) [评]导语简洁。短短几句话交代了学习任务,简介了作者和诗的写作背景,提出两个字的特殊读音之后,强调了学习古诗要注重朗读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登庐山     
苍松翠柏,层层叠叠,从山麓向上猛奔,气势磅礴,压山欲倒,整个宇宙仿佛沉浸在一片浓绿之中。原来这就是庐山啊! 汽车沿着盘山公路,在万绿丛中盘旋而上。我一边仿佛为这神奇的绿色所制服,一边嘴里哼着苏东坡那一首脍炙人口的诗:  相似文献   

8.
今天中午,邻居携小儿来向我求教.这位母亲一边把一张作业纸递给我,一边絮絮地说开来:"老早叫他背,他偏不肯,磨蹭到现在才会背四首,而且还背了这首忘那首.让我给他解释诗的意思,我解释不来,只好上您这儿求教来了……"  相似文献   

9.
李本哲 《中国教师》2011,(12):36-37
<正>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有一首著名的哲理诗《未选之路》这样开篇:"黄色丛林延伸着两条路,只可惜不能同时涉足,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诗中的"我"面对一边遍布  相似文献   

10.
《新作文》2006,(Z2)
“放胆”排行榜:二等奖选材新颖指数:爱心表达指数:童趣盎然指数:获奖"解密卡"今天,我和妈妈背古诗。我们背的第一首诗是张志和的《渔歌子》。为了让我记得又快又好,妈妈想出了一个主意:一边画一边背。妈妈几笔就画出了山、鸟、桃花、水、鱼、雨……很快,我就记住了这首古诗:“  相似文献   

11.
正孩子们创作的第三首诗,主题是"童年",这首诗意义重大,它是一个新的起点,开创了我们班级儿童诗创作的一个崭新时代。或许是这首诗的主题更加贴近孩子们自己的生活吧,每一首诗都极具个性化,所以几乎每一首诗都是我眼中的精品。信手采撷几句——  相似文献   

12.
袁月  徐敏 《小学生》2008,(5):29-29
《游子吟》这首诗很多人都知道,也是我最喜欢的一首诗,因为这首诗的一字一词都蕴藏着母亲对远方孩子的爱,这首诗把母亲为即将要出门的儿子密缝衣服的神情表现出来了,写出了儿行千里母担忧的一幅画面。  相似文献   

13.
杨林燕 《海外英语》2014,(15):190-192,209
《乌鸦》是埃德加·艾伦·坡的著名诗篇,爱伦坡以他独特的视角创作了这一首诗。这首诗通过"美女之死"表现了美的极致,体现了作者与众不同的审美。哥特式是这首诗的另一主题,主要表现在诗歌的背景和形象中。《乌鸦》的魅力还体现在朗朗上口的诗句上,诗人运用多种修辞方法使这首诗歌简单易读。埃德加·艾伦·坡的种种努力促成了这首诗的成功。  相似文献   

14.
古诗中的牧童实际上已经成了诗人理想的化身。 清代诗人袁枚写过一首牧童捕蝉的诗《所见》:"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诗歌写一个牧童一边悠闲地骑牛漫步,一边唱着嘹亮的山歌,歌  相似文献   

15.
第一板块(激情导入,指导学法)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上这首诗——《明信片儿师生情》,猜猜是谁的大作?生:(从老师的神态上,学生猜出是王老师,异口同声地)王老师——师:对,这是我于2000年1月10日发表在《运城日报》上的一首诗作。同学们读一读,谁能说说这首诗的背景以及表达了一种什么情感?(学生情绪高涨。)生1:老师写这首诗肯定是元旦来临之际,收到学生的贺年卡有感而发。生2:从诗的最后一节能看出,这首诗表达了浓厚的师生情。师:很好,下面请同学们结合刚才对老师这首诗的认识和以前学习诗歌的经验,讨论如何理解一首诗歌。生1:朗读是理解诗歌…  相似文献   

16.
<正>"诗眼",指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词或句子;也指一首诗的眼目,即全诗主旨所在。"诗眼"大致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指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或词,这是局部的诗眼,称为句中眼;另一种是指一首诗的眼目,表现为一首诗思想的凝聚点,揭示全诗主旨,有统摄全篇的作用,这是全诗的诗眼,称为诗中眼。一、句中眼语文教育家陆精康先生认为,"诗眼"  相似文献   

17.
《王风·采葛》究竟是一首什么诗,它所表现的主题是什么?自古以来众说纷纭。有的认为这是一首揭露朝庭“政事不明”的政治讽刺诗;有的则认为这是一首爱情诗,甚至认为是一首“淫奔之诗”;还有的认为这是一首“怀友之诗”,是一首歌颂友谊的比喻诗,等等。归纳众说,主要观点大致有三人类:  相似文献   

18.
三点导读     
《人与时》是鲁讯的一首诫勉类的哲理小诗。初读这首诗,觉得语言简易,内容浅显。其实这首诗言简易,内容浅显。其实这首诗言简意赅,寓意深远,诗歌精短而警策。  相似文献   

19.
黄洁 《考试》2010,(Z2)
有关诗歌形象方面的试题表述有:1.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进行简要分析。2.这首诗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3.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4.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20.
对鲁迅的《自嘲》一诗,研究者是有不同解释的.我认为,要确切地解释这首诗,就必须弄清《自嘲》这首诗的本事,这是确切地解释这首诗的一把钥匙.我认为这首名作所描写的,是鲁迅的一次避难生活,它是一首写实的诗.据许广平回忆,鲁迅寓沪期间,有过三次避难.第一次是1930年3月,鲁迅因参加自由大同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