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邹群  田铁杰 《教育科学》2012,28(1):71-74
目的本研究试图了解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倦怠的现状,探索改善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倦怠与减轻职业压力的有效途径和措施。方法采用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程度调查问卷对80名辅导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约有50%的辅导员有着不同程度的倦怠表现,已婚辅导员比未婚辅导员更容易产生职业倦怠(χ2(1,80)=10.208,p<0.001),随着工作时间的增加,职业倦怠的人数比例有上升趋势(χ2(1,80)=3.810,p>0.05),不同学历的辅导员,其职业倦怠情况没有显著差异。结论: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倦怠情况不容忽视,必须通过一系列措施改善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现状。  相似文献   

2.
利用职业倦怠量表(MBI-GS)本土化中文版修订量表对全国391名高校辅导员进行调查,以高校辅导员角色压力源、职业倦怠及其关系为切入点分析得出:辅导员角色压力源一、三维度呈现中等偏下水平,但在性别、学历以及职称等方面并未出现显著差异;辅导员职业倦怠状况总体呈现中等偏上水平;辅导员角色压力源与其职业倦怠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因此高校应进一步减轻辅导员负担,辅导员个人应做好角色转换,社会应加大支持力度。  相似文献   

3.
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倦怠存在性别差异,同时工作年限、职称、学历和辅导员的人格特征均对其职业倦怠有一定影响.根据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特点,辅导员队伍建设应从着重关心特殊群体、提高职称待遇和维护心理健康等几个方面采取措施,加强干预.  相似文献   

4.
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成因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蓉 《怀化学院学报》2008,27(5):125-126
目前,社会对职业倦怠这一心理现象的关注程度越来越多。而在高校辅导员这一群体中也开始逐渐出现这个现象并呈现蔓延的趋势。从职业倦怠的涵义、表现及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出发,深入探讨了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出现的原因,以便进一步提出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山西省6所高校的308名辅导员为研究对象,利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统计法、分析法等,将性别、学校、学历、教龄、月收入等变量作为影响辅导员职业倦怠的主要因素,从而对导致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包括完善和加强组织支持体系、体现关怀精神与改变认知态度、积极提高自己以应对职业倦怠在内的干预措施,以期能对高校辅导员消除职业倦怠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高职院校486名辅导员为被试,采用职业倦怠量表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其进行测查,结果发现:辅导员职业倦怠整体程度不是太严重,但是职业倦怠情况已经普遍存在;其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国内正常成人常模,大多处于心理健康的边缘;辅导员职业倦怠与SCL-90各因子间有显著的相关性,辅导员职业倦怠感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其心理健康状况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7.
采用问卷法对大连地区高校187名辅导员进行调查研究,探讨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总体情况及特点。结果发现:(1)大连地区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倦怠水平整体程度不高,处于中等略偏轻水平;(2)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性别差异显著;(3)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工龄差异显著,职业倦怠在工龄上的发展状况呈U型分布;(4)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婚姻状况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高校基层行政人员职业倦怠状况、成因及应对策略。方法:采用改进版Maslach职业倦怠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参试人员总体情绪衰竭现象较严重,去个性化、低成就感情况较好;②男性组情绪衰竭现象较女性组严重;③研究生学历组情绪衰竭现象较严重,与大专学历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助理研究员职称组情绪衰竭现象较严重,与副研究员职称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职业倦怠主要出现在学历较高或职称较低的高校基层行政人员中;②管理层重视、必要的激励措施、加强个体心理疏导是应对职业倦怠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9.
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现状调查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高校辅导员是当前高校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与学生的关系最为密切。辅导员的工作热情、工作情况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本文采用Maslach的职业倦怠问卷(MBI)对88名福建省高校的辅导员进行了调查研究。研究表明,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倦怠情况并不严重,去个性化水平较低,但个人成就感偏低。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要求,辅导员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骨干,为了解浙江省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倦怠情况及影响因素,对浙江部分高校的辅导员进行了问卷调查,并用AHP法分析了部分浙江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倦怠情况,对比了不同地区、不同高校的辅导员倦怠程度,为辅导员职业倦怠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倦怠情况,对浙江省不同地区高校的辅导员进行了问卷调查,并用SPSS软件分析了调查数据,从性别、地区、职称等9个方面对比了浙江省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倦怠程度,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预防和减少浙江省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职业倦怠作为一种心理现象,已经受到广泛关注。目前,职业倦怠的现象已经在高校辅导员中出现并有蔓延的趋势。从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概念、表现、危害、成因进行了探讨,并就防止辅导员职业倦怠心理的产生和消除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3.
采用教师职业倦怠问卷量表对10所高职高专院校的78名辅导员进行调查,以揭示该类院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现状。调查结果显示:被测辅导员在情绪衰竭、去人格化、低成就感三个维度上的职业倦怠检出率分别为16.67%、6.41%、47.44%。三个维度在婚姻和学历方面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女性在低成就感上的均值显著高于男性(P0.05),而在情绪衰竭、去人格化维度上男、女无显著性差异。不同转岗态度与职业倦怠程度呈正相关。文章还探讨了职业倦怠的致因,提出了针对性的干预对策。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发现辅导员职业倦怠整体程度不是太严重,但是职业倦怠情况已经普遍存在,有58.4%的辅导员存在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本文从社会、学校和个人三方面着手,提出缓解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倦怠,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高校辅导员作为教师中一支特殊的队伍,因其特殊的职业要求、巨大的社会责任以及较高的公众期盼,辅导员队伍职业倦怠的现象凸显,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发展。从辅导员工作特性出发,初步分析了辅导员职业工作特性导致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成因,并对如何干预、缓解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对策进行了讨论和思考。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江西省某所高职院校辅导员的问卷和访谈调查,发现高职院校辅导员存在一定的角色身份模糊和职业倦怠的情况。高校应建立以胜任力模型为基础的辅导员管理机制,优化辅导员队伍,关注辅导员心理健康,在制度设计上保证辅导员的发展机会和培训机会。  相似文献   

17.
以高职院校486名辅导员为被试,采用高校教师职业倦怠量表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其进行测查,结果发现:辅导员职业倦怠整体程度不是太严重,但是职业倦怠情况已经普遍存在;其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国内正常成人常模,大多处于心理健康的边缘;辅导员职业倦怠与SCL-90各因子间有显著的相关性,职业倦怠对心理健康具有正向预测。  相似文献   

18.
目的:高校辅导员工作满意度情况直接影响其工作的投入和高校学生工作情况。方法:采用MSQ对广东省内五所高校的辅导员共500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广东高校辅导员工作满意度总分为70.13。(2)外源性工作满意度得分较内源性工作满意度高。(3)性别、学历因素和内源性、外源性工作满意度均存在显著性相关。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以广西50所普通本科高校和高职高专院校的辅导员为调查对象,通过采取问卷调查、座谈访谈等方式,结合高校辅导员的工作特点,分析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现状、成因,并进一步探讨缓解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于立东 《教师》2014,(20):105-107
高校辅导员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职业倦怠会影响辅导员的身心健康、工作态度和工作绩效,影响辅导员的家庭生活和人际关系。外部情境因素和辅导员的归因特性是职业倦怠形成的重要原因。职业倦怠与归因互为因果,职业倦怠源于归因,归因能够影响和改变职业倦怠的程度。基于归因理论的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治理倡导宽松、包容、和谐的社会心理环境;主张高校应营造科学、务实、民主、温暖的学校育人环境;辅导员应改变、改造、提升个体特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