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冬文 《精武》2005,(8):16-16
三体式是形意拳之根本,形意拳的练和用基本上都是采用三体式的腿劲和步型,故练形意拳的人都以三体式桩功为主要桩功,尚派形意拳亦不例外。三体式是形意拳之母式,而鹰捉则被称为形意拳的母拳。练形意拳的人都非常重视这两项功夫的训练。李文彬先生在其著作《尚式形意拳械抉微》中曾将三体式桩功和鹰捉合称为尚派形意拳的筑基功夫。  相似文献   

2.
王志强 《武当》2005,(9):23-23
凡喜好形意拳的武术界同好们都知道,形意拳的功夫分为三步:即“刚(明)”“柔(暗)”和“化”劲。那么,这三步功夫又是如何划分的呢?既然形意拳是拳,当然就要在实战技法上去寻根问源,通过演练使其得以充分体现,形意拳大师李文彬先生很早就明确指出,形意拳在运用中,疾用骤发则为刚(明)劲,也是我们所说的第一步功夫;缓动遂发的为柔(暗)劲,这是第二步功夫;不意而发的为化劲, 是形意拳第三步功夫,也是形意拳的高境界。  相似文献   

3.
凌召 《武当》2009,(5):25-26
《神运经》是山西宋氏形意拳宗师宋世荣所传《内功四经》中的一篇武学典经。此乃承接《内功经》、《纳卦经》之后,对形意拳之理论要诀做出进一步阐述的经文,其义深邃,内涵丰富。  相似文献   

4.
郭树璞  董克敏  郭云鹏 《武当》2009,(12):21-22
形意五行拳绝学是形意拳大师郭云深家族内部代代相传的手抄本,是形意的精髓,武学绝技。我辈借武当武学振兴之机,将此手抄秘法原文献于武林同仁研学。  相似文献   

5.
李瑞林 《精武》2006,(7):53-53
下面是形意拳第三代传人申万林于光绪二十二年抄录乾隆年间形意拳谱的部分内容: 《意拳谱历之概序》自姬公际可老先生在终南山得艺传给曹继武至戴龙邦先生留的意拳谱书上至姬公得艺约计90上下年的概括拳史此拳是由明末清初之梗概间重新又创立此拳立名为意拳现时使称为形意拳(注:此《意拳谱历之概序》由郭  相似文献   

6.
杨光 《中华武术》2007,(7):45-46
"打人不知",是形意拳先贤们用来形容形意拳技击实效的一句谚语。自己在近十年的探索习练中对此谚语稍有领会,在此谈出自己的心得体会,如有偏差或异误还请前辈们多多指教。"打人不知"这句话的意思是武术前辈或真正掌握形意拳技艺并有实战经验的人,在实战时所能  相似文献   

7.
基于社会的持续发展和进步,当下的形意拳传承正由“自发性”向“自觉性”转变。研究从文化遗产理论出发,运用比较研究法、实地调研法等从记忆重塑、价值重构和秩序重建3个层面对当下形意拳传承机制进行分析,以探究形意拳传承发展的内在逻辑。研究认为形意拳传承通过“见景见情见精神”的记忆重塑增加形意拳时间延续和空间认同的认知维度;通过“见人见拳见生活”的价值重构扩大形意拳功能范围和影响领域;通过“见众见智见和谐”的秩序重建规范形意拳传承中的理念与行为。记忆重塑、价值重构和秩序重建为形意拳搭建起了历史、现实与未来的文化桥梁,为形意拳的传承与保护提供新的思考,为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重要理论支持和实践借鉴。  相似文献   

8.
《仙机武库》为明朝陆玄宇父子收集前代各种弈谱等辑成,并由一代宗师过百龄斧正,成书于崇祯二年(1629年)。题名仙机武库,有“棋中仙机、弈法武库”之意。此书为明朝集以往名谱之作,与之相似的则是《官子谱》,其为清朝集以往名谱之作。  相似文献   

9.
刘文波 《精武》2004,(1):8-9
三体势是形意拳的主要桩法,也是形意拳中各种套路的起势、收势,该拳种的各种技法都是以三体势的各种要求为基础,所以,该桩法既为入门必修,又是高层功夫所需。三体势体现了形意拳的太极、两仪、三节、四梢、五行、六合、七星、八字(及八要)、九数等要领,因此,练三体势也即是练习形意拳的精华。“三体重生则万物生”,三体势又可变化为各种拳式,为各行(形)拳之母。如果说五行拳、十二形拳是形意拳之母拳,那么三体势则是“母拳”之“母”,  相似文献   

10.
张洪卫 《武当》2007,(1):23-23
三体势是初入形意拳的必修课,也是贯穿形意拳整个拳法的“脊梁”。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形意拳每一招势均从三体势变化而来,即万变不离“三体”之能。“三体势”是开启形意门的“金钥匙”,是形意拳的基本拳架。  相似文献   

11.
朱天册 《武当》2014,(2):29-29
“出手如钢锉,回手似钩竿”,是形意拳《拳经》上的一句话。虽说是简简单单几个字,却形象地道出了形意拳功法训练的最基本、最重要的理论指导思想。它贯穿于形意拳的一招一式之中,是形意拳拳劲“起、攒、落、翻”的最佳释解。  相似文献   

12.
《精武》2007,(1):35-35
孙禄堂(1860-1930年)河北完县人。先学形意拳,精通易理,兼习八卦。著有《形意拳学》,《拳意述真》等书。在北京有“活猴”孙禄堂美名。后又从郝为真学太极拳,将形意、八卦、太极拳融为一体,形成现在的开合鼓荡、架高步活、独具风格的孙氏太极拳。  相似文献   

13.
王宝安 《中华武术》2000,(11):35-35
形意拳动作简单、精炼、朴实、劲力浑厚,有着很强的技击作用。在形意拳中“脚打”之“趟劲”也是与其他拳种显然不同的。尚氏形意拳现今仍保持其独特的“趟劲”练习方法。  相似文献   

14.
张春运 《武当》2007,(8):23-23
目前有很多人都在练习传统的形意拳,此拳神形兼备;刚柔并济,动作干净利落若形意拳在技击方面,其起,落,进,退,左,右均以擒拿和反擒拿为原则,处处都藏有技击之能;在健身方面,只要坚持锻炼,可延年益寿,并因其动作较为简单,故老少皆宜。吾从师习拳三十余年,深感形意拳之妙。  相似文献   

15.
宋光华 《武当》2007,(1):22-22
一、宋氏形意拳的形成宋氏形意拳流传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了。宋氏形意拳创始人宋世荣、宋世德胞兄弟二人,均是“神拳”李洛能祖师在山西的得意门徒。弟兄俩幼承庭训,习家传少林拳术。  相似文献   

16.
前些天拜读了《中华武术》杂志的《尚氏形意故乡行》一文,使我深受震撼。我作为尚派形意拳传人感到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为尚派形意拳的发展尽微薄之力。每当人们提起形意拳就会情不自禁地想到“半步崩拳打遍天下”的尚云祥老前辈,想到尚云祥老前辈,就又联想到那些令人赞叹的往事。  相似文献   

17.
水火居士 《精武》2008,(1):58-58
先师云:“形而上者谓之意,形而下者谓之势。演形意拳术者,熟玩内意外势之语,于拳道则思过半矣。”盖拳意者,人神所素具之灵机也,灵机者,必藉拳势而显者也。舍拳势,则拳意浑噩将无所用。未闻‘意’,‘势’有孤立而成者也。神之取给于形,形之取给于神,相反相成,并完吾人虚灵不昧之天真;觉行圆满,包举无遗,此形神得其宜之总说也。  相似文献   

18.
《武当》2007,(10):2-2
潘小杰,江苏徐州人。现任徐州市武协副主席、常务秘书长,央视《武林大会》专家评委,徐州武当拳法研究中心主任(法人)。1961年,拜形意八卦大师钱树樵(字松龄)先生为师,研习形意八卦四十余年,是松龄先生的关门弟子。为全面研习形意拳之功法,又拜山西宋光华为师,研究宋式形意拳术,集河北、山西两派形意拳于一身。[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在形意拳老谱中首先提出“形意拳术有三层道理,有三步工夫,有三种练法”的是形意拳大家孙禄堂先生。在孙先生的著作《拳意述真》中,他是借用“郭云深先生云”而提出这一观点的,并给以定义解释,其实这是代表了他本人的观点,是他多年对形意拳技术的研练、资料的搜集、理论的学习,融合道家修炼理论而提出的,对形意拳的理论体系是一种提高和升华。  相似文献   

20.
姜寿海 《武当》2010,(5):27-28
形意拳是模仿大自然中有关禽兽动作形态的一种拳术。拳与道合,道即自然规律。《周易》指出:“一阴一阳之谓道。”形意拳理是最贴近大自然规律的。形意拳的基础功法,即拳的起始式“三体式——天地人合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