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加强学生发散思维的训练》以《2030年的一天》的课堂实录为例,阐述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的做法:1、改变课堂结构,让其为训练服务;2、打破传统新课教学先预习的做法,给学生自由发言的条件;3、充分交流后的教师教学,更能拓展学生的思路,锻炼发散思维。  相似文献   

2.
<正>课堂上,学生的发言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一种互动活动;也是学生展示自己的观点、培养逻辑思维的过程;更是教师和学生思维的桥梁。可是让很多教师困惑和棘手的是,学生升入中高年级后,就不愿意发言了。问题出现在哪里呢?怎么能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地发言呢?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在这6年的教学实践中,通过观察、研究数学课堂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以及课外数学活动中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发现了一些现象:有些学生发言流畅、善于归纳,而这些学生往往思维活跃、成绩优秀;相反班里总会有些学生发言含糊,讲不清重点,而这些学生往往成绩平平。这让我想到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他们的思维能力是一体的,让学生正确地运用数学语言精确简练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和思维结果,  相似文献   

4.
一位语文教师,总是责怪学生不好好学习。后来,在一次会上,同学们对他的教学提出了意见: 一、过去是讲得多,现在是要求学生读得多。一堂课尽是“予备读”,大家哇拉哇拉瞎读一顿,读得口干舌焦。二、在课堂上学生发言内容要套上教师备课本上的框框,同学们怕套不上,就不敢发言;教师提问总是盯着表、学生说少了,怕问题没答全;说多了,教师看着表很着急,好象浪费了时间,大家也不敢发言。三、教师提出问题,没等同学想好,  相似文献   

5.
逆向思维是思维方式的一种,有时在用顺向思维无法解决问题时不妨采用逆向思维,问题就能迎刃而解,课堂教学设计也是这样的。在一次课改汇报活动中,我指导一名科学课教师上一节科学课《我来造一张纸》。我对做课教师提出了这样几个要求:教师只能提供学生几个思考的问题,而不能讲造纸的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每个小组不仅都能造出纸,还能造出厚纸、薄纸、厚薄均匀的纸;不许拖课。试教的结果是,各组学生都造出了纸,但多数小组没造出厚纸、薄纸、厚薄均匀的纸,没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我从听课中发现,有些组的学生情绪高涨,争…  相似文献   

6.
李小龙 《考试周刊》2013,(94):56-56
<正>一、听课时观察到的教学现象1.滥用讨论部分教师不管讨论有用没用,也不管实际效果如何,大量用讨论法。结果是课堂是热闹起来了,但大多是讨论一些价值很小甚至无价值的问题,浪费时间,收效不高。2.形式主义讨论如有的教师把小组讨论交流当做法宝,总是教师先提出一个问题,学生分组讨论,你一言我一语,仅象征性合作一两分钟,在学生还没进入讨论状态或者讨论不充分时教师就匆匆宣布讨论结束,然后请各小组学生代表发言,而这些代表一般是成绩比较好的学生。简言之,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很热闹,但没有思维的碰撞和交流,讨论流于形式。  相似文献   

7.
在教学中,经常会出现这样一些场面,教师刚一提出问题就让学生回答,于是学生便七嘴八舌地议论纷纷,争先发言。这种情况往往有两种原因:一是问题过于简单,没有思考价值,一听一看就能回答出来;第二是问题有一定难度,需经过读书思考,而学生惟恐发言落后,没经过充分读书思考就轻率回答,“命中率”极低。我认为这种急于给问题找答案,追求场面效果的教学是不可取的。教师应当在精心设计问题之后,引导学生读书,启发学生思维,以达到培养能力的目的。精心设计问题,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必须认真分析教材,摒弃那些没有思维价值的提问,设…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当前的教学改革中,小组讨论与合作学习是广大教师经常使用的授课方式。但是,如果组织不好,或者课堂设计理念有偏差,就容易陷入误区,比如:学习好的学生发言多,学习相对不好的学生发言少,锻炼机会不均等;讨论和引用的材料不可靠;只是机械引用材料,缺少分析,没有思维含量;教  相似文献   

9.
镜头一:“家常课” 教师微笑着提问,学生一兴奋就争着发言,吵成一团。因担心“经典的练习”没落实,教师板起面孔,课堂又“凉”了下去。节节课如此“潮起潮落”,凉——热——凉。[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教高一历史,当讲到《拿破仑及其对外战争的评价》时,我采取讨论的办法来解决。首先是给出几个有代表性的评价论点,然后让学生结合教材和有关材料发表自己的看法。讨论中有同学不直接发表看法,却说学历史没什么用,争来争去,没个可靠的结论。我笑着问学生:“你们认为哪些学科有用?”“数理化。”他们脱口而出。于是我就用数理化知识来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我问:“两条不相交的直线是什么直线?”有一个学生站起来不假思  相似文献   

11.
对话,是教师就文本与学生进行民主、平等地交流,是"我--你--他"之间以理解为基础的视野整合.作为对话的首席,在备课时必须时刻准备着和学生沟通:哪些方法该让学生掌握,哪些知识该让学生自主发现、自我构建,哪些问题应让学生提出,哪些内容可让学生自主选择,哪些疑难可让学生自主解答,从而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哪些地方学生的理解会浮于浅层,停留于表面,学生可能需要点拨、引导;哪些地方学生可能偏离主题较远,需及时拨转方向;哪些语言含蓄处、文本空白处、意境深远处、情感共鸣处、认识分歧处可拓展学生思维,引发学生对话,激发创新的火花;哪些语句又是语言训陈和感悟的结合点.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事倍功半的现象成为困扰语文教师和语文教学的一大难题,主要表现为语文教学效果不明显,教师的大量的教学活动不能立竿见影地收到相应的成效,同时学生对语文学习感到没兴趣、上不上语文课似乎没多大关系。语文教育中的教与学之间到底存在哪些问题,如何使语文教学的这种现状  相似文献   

13.
<正>"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教师设疑提问,学生质疑问难,是引导学生展开学习的重要手段。好的问题能一石激起千层浪,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下面就谈一谈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技巧。一、纵向提问与横向提问1.纵向提问(1)顺问。思维的出发点与问题之间是由浅入深、由易至难、由因到果的提问叫顺向。如初读课文时,可以问学生哪些词语你不理解?(扫清理解的障碍)→再读课文,你认为哪些词句最能表现课文中心?(从语言文字入手理解内容)→你能用一句话说  相似文献   

14.
田力 《广西教育》2007,(6B):11-13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事倍功半的现象成为困扰语文教师和语文教学的一大难题,主要表现为语文教学效果不明显,教师的大量的教学活动不能立竿见影地收到相应的成效,同时学生对语文学习感到没兴趣、上不上语文课似乎没多大关系。语文教育中的教与学之间到底存在哪些问题,如何使语文教学的这种现状得到有效的改变,成为了摆在语文工作者尤其是语文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5.
顾玥 《知识文库》2023,(4):49-51
<正>当前小学教学过程中,教与学之间的矛盾现象仍然突出。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没理解的知识,教师并未进行讲解,而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教师重复传授,久而久之学生对语文课堂学习的热情下降,对学习语文知识产生抵触心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重复传授知识,课堂氛围枯燥乏味,严重影响语文课堂教学整体质量,学生学习效率也不理想。在新课程改革持续推进的背景之下,大多数教师教学理念和思维也发生了转变,前置性学习策略也被更多教师所重视。前置性学习主要指的是教师向学生传授新内容时,提前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开展尝试性学习,  相似文献   

16.
数学教学应重视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贺兰县教研室金达秀从随堂听课了解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教师忽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培养的现象较普遍。学生不爱发言,大部分学生发言质量差。课堂上教师讲得多,学生议论少。这严重地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语言...  相似文献   

17.
英语教学中。我们常常听到教师们这样抱怨:“某某学生作业、考试都不错。就是上课不举手,不喜欢发言。”我们也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有的学生笔试成绩好,口语却很糟;在交际活动中.有的学生心里想得挺不错,一到口头表达,就抓耳挠腮,表达不完整;还有的学生自由会话时语言流畅。思维敏捷,可一到正式发言就吞吞吐吐,结结巴巴等等。诸如此类的现象比比皆是。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学生口语表达的能力呢?  相似文献   

18.
倾听是获取信息、知识的有效途径之一。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应具有认真倾听他人发言的习惯———通过倾听教师的讲解,倾听同学们的意见来弥补自己思维的不足,调整自己的学习态度,使自己的认识更趋完善。但是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中我们经常看到以下的情景:情景一:一位学生的发言还没  相似文献   

19.
教师问题是小学英语教学中经常使用的一种互动工具,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也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以更好地安排教学.教师可先阐述课堂提问的理论背景,然后介绍小学英语课堂教师提问的类型,最后通过对课堂实录进行分析来了解不同的提问类型对于学生话语输出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1.学生们比较关注教师所讲的内容,而对同伴的发言,就不太愿意"侧耳倾听"。由于没有对同伴观点的倾听,往往导致纷至沓来的发言之间没有多少联系.观点的交锋、思维的碰撞也就无从谈起。更令人担忧的是,时间久了.教室里便缺失了倾听的文化,相当多的学生总是希望和教师成为"互助组",却不愿与同伴结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