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9 毫秒
1.
进入新时代以来,北京产业发展迈入构建“高精尖”产业结构,打造具有首都特点的现代化经济体系为主的新征程。回顾北京产业结构演变历程,分析北京产业结构发展的得失利弊,对于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继续发挥北京“高精尖”产业全国“领头羊”作用意义重大。研究发现:1)以改革开放为界,北京的产业结构经历了从建立工业主导型社会向服务主导型社会转变的两个不同阶段;2)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现代化城市建设目标的提出,北京完成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实现了向服务型城市的转变;3)产业结构调整中,也过早出现了“去工业化的趋势”,导致经济增速放缓、经济增长动能不足。未来,北京产业结构演变,需要立足现实基础,把握“变与不变”,聚焦完善优化“高精尖”产业结构体系,促进北京制造业转型升级,推动首都北京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相似文献   

2.
前沿基础知识与共性关键技术持续涌现与突破,未来产业对创新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与实现路径等多个维度提出新的理论与实践挑战。综合自然生态系统和创新系统等相关理论,基于未来产业特征与演化规律,构建由前沿知识创造群落、应用场景转化群落和产业价值实现群落组成的未来产业创新生态系结构框架,有为政府与企业家精神是未来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中重要主体与关键要素。培育和发展未来产业的政策方向可考虑创新要素识别、创新主体协同和创新环境优化等方面。  相似文献   

3.
从价值共创理论视角出发,构建包括价值中枢层、价值服务层、价值融合层在内的区块链产业生态系统,并通过对系统演化过程分析,运用哈肯模型,以A股区块链板块233家上市企业作为样本,对我国区块链产业生态系统演化机制进行实证探究。结果表明,(1)代表技术创新的企业研发投入是当前我国区块链产业生态系统演化发展的序参量;(2)我国区块链产业演化发展的市场驱动力不足,企业研发投入能够促进我国区块链产业生态系统有序度提升,而政府补助对产业演化发展的影响程度正在降低;(3)企业研发投入与政府补助之间具有协同作用,两者的协同有助于推动区块链产业生态系统良好有序演化。由此提出国家应鼓励区块链企业、政府要加大对区块链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完善政府补助申请、过程监管及成果审查等流程的相关制度等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4.
在对区块链产业生态系统构成的分析基础上,从“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构建区块链产业生态系统绩效评价体系,并以我国15个省份2018—2020年的面板数据,综合运用TOPSIS熵权法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1)区块链产业生态系统包括生态主体系统和生态环境系统两个子系统;(2)区块链产业生态系统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可由区块链技术生产主体绩效、技术扩展主体绩效、技术应用主体绩效、产业服务主体绩效以及生态环境绩效5个维度和17个细分指标构成;(3)我国区块链产业生态系统绩效水平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但发展速度较慢,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需要结合各地的产业环境进行合理规划。  相似文献   

5.
为更全面了解我国区域高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状况及区域差异,从创新、开放、协调、绿色、共享、规模6个维度构建我国高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综合评价体系,基于2013—2020年30个省份的高技术产业数据,运用熵权TOPSIS模型测度区域高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并分别从三大经济带、七大地理区域、三大经济圈的地理划分维度,运用障碍因子诊断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进行障碍因子诊断和收敛性分析。结果发现:(1)按照2013—2020年的高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指数均值,广东、北京、江苏、天津、上海、浙江分居前六,甘肃、宁夏、青海提升进步快速,其中一级指标指数整体呈现“规模>创新>开放>绿色>共享>协调”;(2)按照地理分区的高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指数变化趋势,东部处于领先地位,华南、华东、西北地区和泛长三角经济圈的均值均大于全样本均值水平,2020年呈现“华东>华南>西北>全样本均值>华北>华中>西南>东北”,其中规模因素均为各区域高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关键障碍因子;(3)2013—2020年样本区域高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水...  相似文献   

6.
在新一轮产业变革向纵深演进的背景下,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能力建设对于完善我国科技攻关体系,实现产业发展的自主可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借鉴军事领域CBP思想构建了以协同融通集聚能力—创新投入与转化能力—创新资源保障能力为核心维度的“三力”模型,探讨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能力建设需求及“三力”间相互作用机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能力建设评估指标体系,并采用熵权—灰色关联投影矩阵模型对我国集成电路产业2009—2020年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能力需求建设状况进行测算,实证检验了指标体系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结果表明:政府、产业、企业多个主体之间的协同效率以及产业集聚、资金投入、制度建设等诸多子能力是影响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主要因素。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能力需求建设水平呈波动上升趋势,创新投入与转化能力是IC产业能力建设的主要影响者,在2019和2020年呈上升趋势,协同融通集聚能力和创新资源保障能力相对偏弱,仍须加强。本文为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能力建设需求提供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7.
高技术产业作为国家创新战略的"基石",其健康状态不容忽视。基于生态视角,从生存和发展两维度构建高技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健康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突变级数法进行实证分析,并加入时间序列,纵向比较近些年我国高技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健康状态。实证表明,我国高技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健康水平整体偏低,且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最后从提高科技创新与产出能力、加大技术获取与改造投入、构建开放式的良好创新环境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针对上海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通过对产业发展现状的SWOT分析,分三个阶段制定2011-2020年产业发展目标;在进行目标与现状差距分析后,确定产业发展壁垒;从时间、路径、产业发展突破方向三个维度绘制2011-2020年上海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技术路线图,并给出相应产业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9.
陈堂  陈光 《科技管理研究》2021,41(4):124-132
采用我国31个省份2011—2018年有关空间面板数据,从数字化转型的劳动力投入、资本投入、创新平台投入和环境投入等维度,基于柯布-道格拉斯函数建立数字化转型对产业融合发展的空间效应理论模型。分析发现:(1)整体上我国产业融合度不高,具有较强的区域差异,北京、上海两地产业融合发展程度较高,其他省份的产业融合发展程度较低。(2)产业融合发展和数字化转型的要素投入均具有显著的空间正相关关系和全域空间集聚特征。(3)数字化转型的各投入要素对于产业融合发展均有正的空间促进作用,对领近地区具有空间联动和空间外溢效应,其中环境投入具有阴影效应,资本投入具有标杆效应。最后根据研究结果,提出构建合理的域间域内产业格局和优良的数字化创新生态环境、增强人才研发能力和引导创新资本参与等促进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产业集群已成为世界信息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湖南信息产业集群发展初见成效,已经形成四大产业集群,太阳能光伏产业集群高速发展,软件产业集群已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和市场竞争力,新型显示器件产业集群发展迅速,引进和扶持消费类电子整机产业集群.但也存在着产业链建设总体配套环境较差,缺少完整的产业链;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较少,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企业本土“根植性”微弱;依附外资,产业投入力度不大等一系列问题,并提出一系政策建议来促进湖南信息产业集群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是当前国内经济转型的核心内容,也是推动科技与经济社会互动的关键力量。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涉及到多领域技术的协同创新和多种产业的联动配合,有效推动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在特定区域内构建一个能支持持续创新活动的创新生态系统。安徽省合肥市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案例研究表明,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路径主要在于:一是以产业内的核心企业为主,构建创新技术链和产业链进行创新要素的有效整合;二是通过企业边界开放,创造开放式创新机制以实现多主体协同创新。二者的最终目的在于构建支持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创新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12.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与金融的有效结合是促进科技开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提升产业创新活力的必要条件,是推动自主创新、培育战略性新兴企业、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有力支撑。首先进行辽宁战略新兴产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科技金融"创新的必要性分析;其次研究了国内外"科技金融"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现状;再次深入研究了基于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的辽宁省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动态科技金融创新支持模式;最后构建辽宁省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多维度科技金融创新服务平台,这将对辽宁省的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具有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3.
基于1996年至2016年的我国省际面板数据,本文聚焦产业要素集聚视角研究高技术产业创新能力的来源,利用莫兰指数(Moran′s I)进行空间相关检验,通过LM等系列检验确定本研究采用空间杜宾模型。结论指出:(1)总体来看我国高技术产业创新能力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特点,创新能力存在区域间的空间正相关;(2)劳动、技术、人才、规模等要素集聚及税收优惠政策都对地区内高技术产业各阶段创新能力发展具有积极作用,资本集聚对产业创新转化存在逆向作用;(3)FDI和政策支持都对我国高技术产业总体创新能力存在约束,原因是FDI与政府资金目的导向差异性所致。  相似文献   

14.
以深圳为案例聚焦城市尺度分行业高技术产业集聚机理研究,对分行业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空间集聚与城市创新能力进行定量分析,以期从创新地理视角为城市创新能力提升提供经验研究和政策建议.研究发现,科技服务业与高技术产业协同发展对于城市创新能力提升具有重要意义.高技术产业集聚具有一定的路径依赖与空间依赖效应,随着创新活动的深入城市创新型空间出现网络化布局的新趋势.高技术产业集聚不仅与经济基础、劳动力规模等传统区位因素有关,创新氛围、协同功能对创新集聚的影响将进一步扩大.随着城市创新驱动发展的深入推进,应当更加重视城市高技术产业微观集聚规律,完善创新生态体系与空间组织模式.  相似文献   

15.
为促进我国高技术产业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充分发挥引领和支撑作用,深入探析政府财政支持对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影响及其作用影响机制。基于我国30个省份2009-2020年的相关面板数据,构建以企业技术获取能力为中介变量的回归分析模型,对财政支持与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内在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财政支持是高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因素,但对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影响存在地区异质性,仅在东部地区由于区位优势而存在较高促进效应,而企业技术获取能力在财政支持与高技术产业发展中发挥了部分中介作用。由此提出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财政支持、统筹区域高技术产业协调发展和重视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等对策建议,为支持与推动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提供思路借鉴。  相似文献   

16.
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2025年将超过17%,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导的创新型产业集群,充分发挥国家高新区产业集聚作用。为提升国家高新区创新型产业集群培育能力,构建载体建设、主体培育、产业创新、园区关联四维度培育能力评价体系,采用熵值法和突变级数法,评价国家高新区创新型产业集群培育能力,并构建回归模型考察创新型产业集群各维度能力对培育成效影响。结果表明国家高新区创新型产业集群培育能力呈现非均衡性,东部高于中部和西部,各维度能力一定程度上提升创新型产业集群培育成效。载体建设能力与产业创新能力对集群培育成效影响较显著,强于主体培育能力与园区关联能力。  相似文献   

17.
赖红波  施浩 《科研管理》2021,42(11):16-24
现有的创新效率研究,多是站在“技术给定”的逻辑基点上完成,忽略各产业技术发展特征,导致医药制造业相关研究没有“药味”。首先,借鉴技术体制理论,将医药制造业的“创造性积累”创新模式,从一般的“创造性破坏”模式中区分出来。然后,将技术积累水平,纳入创新效率评价模型中,对中国2009—2016年区域医药制造业创新效率进行再评价。结果表明:(1)含技术积累因素模型的评价结果,显著优于传统模型,测度结果更贴近产业实际;(2)规模效率低是制约产业创新效率提升的主要因素,而产业集聚度和技术引进投入对创新效率的提升有促进作用;(3)从创新效率角度看,我国区域医药制造业呈金字塔型分布,且缺乏效率次优组,存在大量基础层的重复建设。最后,提出继续淘汰医药制造业的落后产能,促进优质企业技术有效积累,弥补全国制药业产业结构短板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界定基于产学研跨组织知识集成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集群网络的内涵;设计其创新集群网络的结构;提出创新集群网络的发展模式以及演化路径;探究如何依托产学研跨组织知识集成机构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集群网络的政策措施,旨在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集群的培育和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9.
以长江经济带11省市为研究对象,从产业生命周期视角,运用Logistic模型研判长江经济带高技术产业的发展阶段,分析科技金融与高技术产业发展不同阶段的关系和影响.研究表明,长江经济带下游最先进入快速发展后期;科技金融通过科技资源、政府财政科技投入、市场融资显著影响区域高技术产业发展;技术资本化还不能满足长江经济带高技术...  相似文献   

20.
十九大报告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报告明确要求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农业高新技术产业是科技创新与现代农业互动发展的加速器。新时代推进农业高新技术产业,要统筹优化产业环境、科技支撑、组织保障等要素,进行聚集与融合创新,着力打造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夯实产业发展基础,拓展产业发展空间与规模效益。文章从科技创新视角,分析了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环境现状及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阐述了新时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内涵及外延、产业政策着力点、创新主体发展趋势、创新体系建设等,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