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归纳了有关学者在静压桩挤土效应模型试验方面所做的工作,对挤土效应室内模型试验的实验装置、土样的制备、测点布置等方面进行了分类阐述,总结了室内模型试验所得到的总体近似规律和单桩、群桩沉桩挤土效应的近似规律,揭示了挤土效应室内模型试验土体内部规律较难揭示、试验土样难以使用原状土、群桩相互作用下挤土效应机理研究有待深入,提出了考虑孔隙水压力进行数值验算、考虑"时间效应"对挤土效应进行研究等观点。  相似文献   

2.
一例静力压桩挤土效应的观测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鹿群  龚晓南  马明  王建良 《科技通报》2007,23(2):232-237
通过对一例静压沉桩过程中桩周土体位移的观测,详细分析了桩周土体位移的分布情况及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得到一些有益的结论,并与他人的观测结果作了比较,首次指出研究静压桩挤土效应需要考虑压桩机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在软土地基中进行挤土桩施工时存在明显的挤土效应,这会对周围环境产生相当严重的影响.文章首先介绍了挤土桩的作用机理,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可能发生的危害,最后从设计和施工两方面分析了减少挤土效应危害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张磊 《内江科技》2011,32(5):128+141-128,141
本文首先从单桩效应和群桩效应两个方面对静压桩的挤土效应进行了分析,然后以合肥某小区为例,分析了静压桩在该区软基中的施工应用。监测数据表明该工程选用静压桩施工满足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5.
沉管灌注筒桩施工挤土效应分析与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汪鹏程  朱向荣 《科技通报》2005,21(2):185-188
简单介绍了沉管灌注筒桩及其沉桩施工工艺;假定沉管灌注筒桩沉桩时的挤土过程,是一个有初始孔径的圆柱形孔扩张过程,初始孔径等于筒桩内径,最终孔径等于筒桩外径,应用圆孔扩张理论进行弹塑性分析,得出应力场、塑性区半径、超静孔隙水压力等解析表达式,并通过与普通沉管灌注桩或预制实心桩挤土效应进行了比较,得出筒桩施工挤土效应远远小于普通沉管灌注桩或预制实心桩的结论,从施工挤土效应这个侧面揭示沉管灌注筒桩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6.
静压桩与天津滨海新区土体滑动摩擦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静压桩贯入地基时,桩侧面与土之间会产生滑动摩擦.采用改进直剪仪进行试验,研究了静压桩与天津滨海新区土体间的滑动摩擦及其时效性,得出了静压桩与土的外摩擦角及其变化规律,并总结了静压桩与土摩阻力的时效性机理.研究发现滑动摩阻力与土的类型、法向应力有关,且与法向应力近似呈直线关系;随着时间的增长,粘土和淤泥质土与桩之间的摩阻...  相似文献   

7.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我国建筑行业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预应力混凝土管桩越来越多的被应用于现代建筑过程中,并且逐步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和意义。预应力混凝土管桩作为一种预制桩,在沉桩过程中,会产生挤土效应。同时,由于桩身中空,在沉桩过程中,一部分土体进入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内部,形成土塞。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具有保证建筑平面布置灵活、室内空间大等优点,现已广泛应用于多层厂房、商店、办公楼、医院、教学楼、宾馆等现代化建筑工程施工中。拟在考虑土塞效应的前提条件下,运用圆孔扩张理论,对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的沉桩挤土效应进行分析,得到桩周土体的应力场和位移场,为综合研究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沉桩过程中的挤土效应和土塞效应,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王艳霞 《内江科技》2008,29(6):123-124
通过工程实例,对高强预应力混凝土管桩从沉桩机理、挤土效应、施工工艺、质量控制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阐述,使研究人员与工程技术人员对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为高强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的进一步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科技风》2015,(24)
振动沉管碎石桩通过振动沉管并在管内灌入砂、石而成桩,在成桩过程中对周围土层的挤密、振密作用和靠碎石的压入获得加固效果,使回填土地基的密实度增加,对软土地基进行置换,对粘质粉土、粉质粘土回填土起到排水固结、挤密作用。  相似文献   

10.
粉喷桩是软土地基地基处理常见方法,但其针对不同工程区的软土特性其取得的效果存在较大差异,本文针对温州软土区特性,从粉喷桩试桩、工程桩静载、小应变和桩土应力比着手进行试验,分析了其单桩工作性状、荷载传递规律,破坏机理及复合地基的破坏模式,得出了桩土应力比与荷载的变化关系,并对桩土应力比的确定方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李文兵  戴龄虹 《科技通报》2005,21(2):166-170
在软土地基修建高等级公路中,"桥头跳车问题"是一个技术难题。低强度桩是一种新型处理桥头深厚软基工法,采用变桩长的思想,使沉降逐渐过渡。某大桥桥头段深厚软基采用该工法处理,对桩顶及桩间土沉降、土工格栅上沉降、深层土体水平位移、孔隙水压力、土压力等进行了现场监测,并进行了静载荷试验,对测试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工法能大幅度减小沉降,形成沉降过渡,减小对桥台基础的水平推力,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2.
通过多组宁波和温州软土不同剪切速率的直剪固结快剪、不同预压时间下软土直剪固结快剪和三轴固结快剪试验中多样剪和多级剪的试验研究,表明①剪切速率对软土的抗剪强度影响较大,现有国家标准确定的0.8 mm/min剪切速率对软土并不合适;②预压时间超过6 h后软土强度增加不大;③对多样剪和多级剪而言,高灵敏度的软粘土两者差别较大,而对低灵敏度软粘土在掌握一定试验方法和试验技巧下,可用多级剪代替。这些结论对生产实践是有用的。  相似文献   

13.
桩-网复合地基桩土应力比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桩-网复合地基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软弱地基处理方法,它能够充分发挥桩、网、土的各自作用,有效地控制工后沉降.针对目前设计中缺乏相关数据的现状,按桩体种类设计了两个试验区对桩-网复合地基的桩土应力比变化规律展开研究,得到一些有益的结论.试验结果为桩网复合地基理论研究和优化设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4.
占宏  寿鸿鹄 《科技通报》2005,21(3):297-301
近几年,土钉结合水泥搅拌桩或旋喷桩的复合土钉墙支护技术在深基坑工程的应用中得到了较多的应用,而土钉结合沉管灌注桩的复合技护形式在基坑工程中的应用未见报道。沉管灌注桩与土钉的刚度相差较大,两者综合运用时协同工作效果如何有待检验。在杭州绿洲花园二期基坑支护工程中,土钉结合沉管灌注桩的复合支护得到了成功应用,本文介绍了该基坑工程支护方案与施工、监测情况及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介绍了在连云港疏港航道整治工程施工过程中水泥搅拌桩对软基处理的效果。软基处理水泥搅拌桩是软基处理的有效方法,但其在作为重力式挡墙的基础时对桩体的无侧限强度有更高的要求,而对于地质差异性很大、含水量超过75%、压缩性高的沿海淤泥层,水泥搅拌桩的效果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挤扩支盘桩在杭州地区的现场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葛忻声  龚晓南 《科技通报》2002,18(4):284-288
挤扩支盘桩是一种通过专用液压挤扩设备可改变桩截面的新型灌注桩 .这种桩型已经在其它地区得到了推广 ,而在有较厚软土层的杭州地区还未使用 .本文通过支盘桩与普通灌注桩的原位试验对比与分析 ,认为这种桩型在杭州地区还是大有可为的  相似文献   

17.
王迎春  项颖  周坚 《科技通报》2012,28(9):40-42
位于软土地区的高速公路设计时,常采用不同的软基处理方式,若对于各处理方式之间的差异沉降重视不够,这既会影响到地基的稳定性,更会影响到行车的安全与舒适,因此有必要设置软基处理过渡段,以实现差异沉降的逐步过渡。本文依据某高速公路等软基处理设计,分析软基处理过渡段差异沉降,对过渡段的设计及处理措施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吴小玲  杨丹 《科技通报》1992,8(1):30-36
本文借助于室内和原位测试方法,以福建泉州花岗岩残积土为例,研究了残积土的基本工程地质特性、微观结构特性、动剪切模量、动应力-应变关系和时间效应,并将其与粘土及砂土进行比较.从大量的共振柱试验和动三轴试验,得到该土饱和及非饱和时的动力参数,非饱和效应,动应力-应变关系以及时间效应的变化规律,并用原位SASW(表面波颇谱分析)法验证了动力参数G_0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9.
土钉墙面层承受部分土(水)压力,文中把土钉墙面层看作是弹性地基上的有限长梁,在试验的基础上,推导了基于双参数地基的成层土层分布的土钉墙面层在土钉拉力作用下的挠曲线、转角、弯矩和剪力方程,并与实测数据进行了比较分析,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得到的解析解基本上可以反映土钉墙面层土压力的分布.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不同土性土层中土钉墙面层土压力的分布.面层土压力在土层的分界面上位移连续土压力突变;作用在软弱土层的面层土压力比硬土层上的面层土压力大;上软下硬型较上硬下软的土层分布更能使面层土压力得到充分发挥;同时文中计算了面层土压力换算成荷载与土钉拉力的比值,面层对于土压力的作用随着深度的增加表现得愈加明显,提出针对不同地区不同深度和不同土性条件下应给出比值的建议值,以使土钉墙的设计更符合其真实的作用机理.文中得到的结论和计算方法对于进一步研究土钉墙的作用机理及设计中如何充分发挥面层的作用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