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为了探讨应对方式与主观幸福感在身体锻炼促进心理健康的中介作用,采用自然实验、心理测量、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106名大学女生进行健美操运动干预。结果表明:身体锻炼对心理健康的焦虑、社会攻击、性心理障碍产生直接效应;应对方式与主观幸福感的共同中介效应不显著;身体锻炼通过主观幸福感影响心理健康的路径模型比较显著。结论:身体锻炼是一种积极的应对方式;身体锻炼的持续时间可以直接降低焦虑、性心理障碍,身体锻炼的强度可以直接降低社会攻击、性心理障碍;身体锻炼强度和持续时间分别通过主观幸福感对焦虑、社会攻击、性心理障碍产生间接作用。  相似文献   

2.
锻炼心理效益研究领域文献繁杂,锻炼和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无法明确界定,锻炼相关心理效益指标的敏感度也众说不一.对锻炼与儿童青少年自我意识效益进行研究,选取自我意识效益的敏感测量指标及有效测量工具.结果显示,儿童青少年锻炼的自我意识效益领域,可以选取的敏感指标为自尊、身体自尊、主观幸福感.自尊的测量工具为:Rosenberg自尊量表,Piers-Harris儿童自我观念量表;身体自尊的测量工具为:形象调节和形象选择测验,儿童青少年身体自我剖面图,身体自我描述问卷;主观幸福感的测量工具为:焦虑、抑郁、自我观念等测量工具的组合(6~ 14岁),高中学生主观幸福感量表(15 ~18岁).  相似文献   

3.
为了帮助湘西地区城镇居民有效地进行体育锻炼提高其主观幸福感,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心理测量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对湘西地区城镇居民体育锻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进行调查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参与不同的体育锻炼项目、锻炼强度、持续时间、锻炼频率对湘西地区城镇居民主观幸福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锻炼项目以技能主导类为主、锻炼强度为低强度、锻炼时间在30-60分钟、锻炼频率为每周3-5次的居民主观幸福感最强烈。  相似文献   

4.
对体育锻炼与主观幸福感关系进行探讨有利于人们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采用心理资本与主观幸福感的2个修订量表,对武陵山片区1 226名非正式结构体育社团成员进行调查,构建了体育锻炼对主观幸福感影响的心理资本中介模型。结果显示:非正式结构体育社团成员的锻炼时长、锻炼频次和指导情况可分别正向预测主观幸福感和心理资本;心理资本可正向预测主观幸福感;心理资本在锻炼时长对主观幸福感预测中起着部分中介作用,在锻炼频次、指导情况对主观幸福感预测中起着完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5.
考察不同锻炼情境对高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采用实验法、心理测查法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锻炼情境对高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效应显著(Wilk’s∧=0.717,F=3.72,P<0.01)。主要表现在正性情感方面,自主合作组优于合作组,合作组优于独立组。由此可见,不同锻炼情境的身体锻炼对高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效果不同,有利于激发锻炼者自主需要、关系需要的锻炼情境,更有助于提高高中学生的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6.
目的:考察体育锻炼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方法:通过问卷调查及实验研究等方法,对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部分非体育类大学生进行16周的体育干预实验,以集体项目篮球和个人项目乒乓球为实验教学内容,并创设不同体育锻炼情境。结果:实验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各因子得分较实验前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不同运动项目和锻炼情境对提高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效果不同,集体项目对于提高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优于个人项目;竞争性锻炼情境提高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优于娱乐性锻炼情境。结论:体育锻炼可以促进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身体自尊、目标取向与主观锻炼体验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647名大学生身体自尊、运动中目标取向及主观锻炼体验等指标进行测量,研究发现,身体自尊对积极幸福感、心理烦恼与疲劳的预测都达到了显著性,自我定向不能够预测积极幸福感,任务定向可以作为身体自尊对积极幸福感进行预测的调节变量.研究表明,良好的身体自尊可以使其获得更好的主观锻炼体验,具体表现为更好的积极情感、更少的负性情绪、较低的疲劳与烦恼.身体自尊对积极幸福感的正向预测以及对疲劳与心理烦恼的负向预测都说明,身体自尊就考察运动参与者的主观体验而言是一个较为理想的指标选择.  相似文献   

8.
研究从体育锻炼的角度,运用内隐认知的研究方法探讨内隐幸福感作为独立心理结构与外显幸福感的分离,以及体育锻炼对内隐与外显幸福感的影响作用.研究以大学生为被试,使用IAT程序测量内隐幸福感,用“主观幸福感量表”和“体育活动量表”测量外显主观幸福感和体育锻炼情况.结果表明:1)内隐幸福感和外显幸福感属于两种独立的心理结构;2)体育锻炼不影响个体内隐幸福感的状态变化,但能够调节个体外显幸福感水平.  相似文献   

9.
《体育与科学》2014,(2):60-65
旨在结合我国运动员生活特征,对其主观幸福感结构进行测量研究,以便为我国运动员主观幸福观的评价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在研究中,经过选题、初测(233人)、项目分析及探索性因子分析到再测(200人)与验证性因子分析等信、效度检验步骤,最终得出我国运动员主观幸福感结构。结果显示,我国运动员主观幸福感共由7个因子构成。总量表信度系数α为0.77,所编制的我国运动员主观幸福感量表结构与各项测量指标较好,可以作为测量我国运动员主观幸福感的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10.
采用"总体幸福感量表"、"PARS-3体育活动等级量表",对565名职业女性进行调查。结果表明:保持良好锻炼习惯的职业女性较少。职业女性锻炼水平越高,主观幸福感水平越高,主观幸福感水平在锻炼频率、锻炼时间有特定的规律,而在运动强度上无特定规律。在锻炼频率、锻炼时间和运动强度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作用中,锻炼频率、锻炼时间是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11.
为探索中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情况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采用体育锻炼量表、主观幸福感量表对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用T检验、方差、相关性分析中学生参加体育锻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结果表明,中学生主观幸福感在性别、家庭所在地和父母婚姻状况等方面存在着差异性;体育锻炼不同等级对中学生主观幸福感各个维度除在生活满意度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外,在其余四个维度上均存在高度显著性差异;中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有利于主观幸福感的提高。  相似文献   

12.
主观幸福感一直以来是学术界和社会所关注的热点话题,也是人们生活质量水平的重要体现。研究旨在探析体育参与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关系,以及社会交往、身体健康状况、阶层认同和社会经济地位在其影响关系中的中介效果与调节效果。结果显示:参与体育锻炼的程度越高,获得的主观幸福感越强;社会交往和身体健康状况在参与体育锻炼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阶层认同和社会经济地位调节参与体育锻炼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关系。同时,观看体育比赛的程度越高,获得的主观幸福感越强;社会交往和身体健康状况在观看体育比赛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阶层认同和社会经济地位调节观看体育比赛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关系。研究揭示了体育参与、社会学因素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为促进全民健身和增强人们的主观幸福感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3.
以疫情隔离为契机,运用扎根理论对居家锻炼者进行访谈,讨论场所依恋与主观幸福感相关性问题。研究表明:基于核心类属"场所依恋"能够形成居家锻炼类型:模式化锻炼者、社交娱乐化锻炼者、功能化锻炼者与无差别化锻炼者。其中模式化锻炼者与社交娱乐化锻炼者为强依恋类型,其余为弱依恋类型。此外核心类属对居家锻炼者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划分为4个主范畴:锻炼效用、场所依恋、主观幸福感、类型分化情感。该结论丰富了现有幸福感的理论研究,进一步诠释了场所对于锻炼者主观幸福感的重要性及其变化机理。  相似文献   

14.
采用《主观幸福感量表》和PARS.3《体育活动等级量表》,测查315名高校教师的主观幸福感和体育锻炼情况。结果表明:高校教师的总体幸福感水平较高,女教师、已婚、教龄长的教师总体幸福感水平较高;运动量在正性情感上有显著的主效应,锻炼持续时间在正性情感和负性情感上均有显著的主效应,运动量和锻炼持续时间在正性情感和负性情感上交互效应显著,说明在体育锻炼与高校教师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中,锻炼持续时间是影响其效果的决定性因素。运动量与锻炼持续时间在生活满意感上主效应均不明显,且不存在交互效应,说明仅仅通过体育锻炼较难对其产生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为了了解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体育锻炼后的主观体验之间的关系,采用总体幸福感量表(GWB)和主观锻炼体验量表(SEES)对200名大学生进行施测。结果表明,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与体育锻炼后的主观体验各个分量表均存在显著的相关,并且松驰与紧张因子对心理烦恼有预测性贡献,忧郁或愉快的心境对疲劳有预测性贡献。  相似文献   

16.
探讨在普通高校健美操课中采用分组互助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法两种不同教学手段进行对比,探索研究分组互助教学法在不同持续时间的锻炼过程中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干预效应。结果:1)在普通高校健美操课中采用分组互助教学法有利于激发锻炼者自主需要、关系需要,有利于内在动机的激发和满足学生的需要,在学习过程中更容易出现运动愉快感等积极的心理过程,从而能有效地提高正性情感,有助于提高学生主观幸福感。2)学生主观幸福感不同成分的变化对学习持续时间的要求不同,情感成分的变化比认知成分的变化时间更短。3)在普通高校健美操教学中采用分组互助教学法,学生分组是以班级或宿舍为单位,这样为学生能够在课程结束后还持续进行锻炼创造了条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生活满意感和学习满意感。  相似文献   

17.
肖冰 《湖北体育科技》2014,(2):113-114,100
采用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和数理统计法等探讨体育锻炼对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及城市和谐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体育锻炼能够促进城市居民素质方面全面提高,提高主观幸福感,进而促进社会和谐,最终实现全社会的普遍幸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