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普通初中生巩志国的400米业余训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等桩拳”是峨眉黄林派拳系中的一个以练人盘为主、着重练习身法的基础套路。它属于内家拳范畴。干百年来辗转槲传,目前流传于四川成都地Ⅸ,足极具巴蜀特色的地方拳种。由于历史原因,现在仅有很少的人继承和掌握。为了挽救、继承和发展这一宝贵的巴蜀武术文化遗产,使它不至于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亡,现将它整理,并附上图解,贡献给广大爱好巴蜀武术文化的朋友们。  相似文献   

2.
陈振勇 《精武》2007,(5):35-35
火龙拳是很有巴蜀特色的四川拳种,《四川武术大全》将此拳归为黄林派。关于“黄林派”一名的由来,目前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清朝雍正年间,四川彭县九锋山聚集了一批流亡的武术志士,相互交流和传授武艺,因练武之地有  相似文献   

3.
武宣 《武当》2009,(11):5-5
9月24日,四川省武术协会副主席肖家泽透露,经过25年追本溯源,四川省武协挖掘出峨眉武术三大发源地,第一次为正宗峨眉武术正本清源。分别为川西一带的黄林门、峨眉山本土的拳种、内江资中的盘破门。  相似文献   

4.
党建国 《精武》2003,(1):28-29
峨眉武术与少林、武当功夫鼎足而立,并称武林三大派。峨眉派是四川独特的拳术。  相似文献   

5.
杭东 《武当》2013,(11):59-60
峨眉与少林武当共为中土武术的三大宗派。峨眉山武术,讲究后发先至,以柔克刚。关于峨眉派的起源,有多种传说,其中广为人知的是“郭襄开创峨眉派”或“道姑开创峨眉派”。而知名武术文化学者于铁成撰文《揭开峨眉武术神秘面纱》则认为,峨眉武术起源于战国,成型于南宋建炎年间,鼎盛于明清时期,创始人为战国时期的司徒玄空。  相似文献   

6.
1、向左拧腰,重心落于右脚,左脚向后撤于右脚内侧,成左丁步。同时,左臂内旋屈肘,左爪变掌,成仰掌向右斜后方关格回收于左腮前。在左掌内关的同时,右臂外旋,右手成仰掌托于左肘内侧。(图23)  相似文献   

7.
凌召  青牛道长 《武当》2000,(7):37-39
传说峨眉宗武术有五花,八叶的门派。五花是按地域来分,八叶是按技击风格分的。在八十年代四川省武术挖掘运动中,只挖掘出了五花中的青成、黄林二派,而铁拂、点易、青牛三派都难见踪迹。事有凑巧,前些时笔者偶尔翻阅师傅给我的拳谱中,看到一手抄本,署名青牛道长著的《青牛十三剑法》,在后记中有八卦、太极、螳螂等名称,一时没有细究,唯恐有伪,也不敢妄谈。试将《青牛十三剑》抄录献出,供大家欣赏。  相似文献   

8.
峨眉派功夫:峨眉山孕育的武术瑰宝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波 《精武》2006,(2):28-29
峨眉山是我佛教名山,又是我国著名的峨眉派武术的发源地,有“秀甲天下”的美誉。峨眉山位于四川盆地西南缘,乐山市境内。山体纵横数十千米,主峰万佛顶海拔3099米,其高度位居内地旅游名山之首,著名的五岳皆在其下。全山草树茂密,远远望去,一片葱郁。雄浑的山势和如海的秀色相映,历来以“雄秀”闻名。山上佛寺众多,最早建立的佛寺是山间海拔1800余米处的初殿和山顶的华藏寺,均始创于东汉年间。其后峨眉佛事日盛,到明清年间,白云深处,古木奇岩之间,佛寺更多达100余处,峨眉山也因此与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安徽九华山齐名,成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峨眉派武术因峨眉山而得名。  相似文献   

9.
刘连洋 《精武》2006,(8):12-13
笔者前几日曾与台湾的韩基祥先生在网上畅聊了山东武术与宋太祖长拳。韩先生是武林名宿“千手擒拿”韩庆堂先生之孙,得家传“北少林长拳门”武术真传,并对在台湾流传的山东武术多有研究。以下是依据交谈内容所归纳的两点: 1.山东武术与少林门在现今的北派中国传统武术中,著名的武术流派多是出自山东省与河北省。所以北派中国武术依其发源地来区分,也可以细分为山东拳派与河北拳派。两省的传统武术都有悠  相似文献   

10.
“牛郎门”武功是中华武术宝库中一颗璀璨明珠,是国家传统武术重点挖掘和保护的优秀拳种之一。  相似文献   

11.
陈伟 《武当》2013,(1):2-F0002
徐州尚武之风兴盛,武术历史文化悠久,底蕴深厚,名家辈出,是中华武术文化发祥地之一。据不完全统计,起源或流传于徐州民间的武术拳种有37种之多,占全国129个武术门派拳种的28.7%,是中国武术拳械门派的富集地。  相似文献   

12.
李阳冉  李耀祚 《精武》2008,(12):54-54
七星剑法是青城派武术中颇为高深的一种剑法,其握剑手形如龙爪、虎舌,握剑手前三指松后三指必紧、前三指紧后三指必须松,脚踩七星步,动作无重复,充分体现出此剑的变化,素有青城派镇派之宝的美誉。  相似文献   

13.
曹军  吴鹏 《中华武术》2005,(11):52-53
老子,周朝人。在周朝当过史官,之后弃官不做,西出函谷关到了四川峨眉山九老洞修道,著《道德经》,并在峨眉山创立了道教武术盘破门。这也就是峨眉派武术的前身。此后,老子的武学思想便以规范性的、程式性的、门派性的方式推广开来。  相似文献   

14.
《体育与科学》2020,(6):46-54
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比较分析法、实地考察法讨论分析峨眉武术发展困境及策略。从峨眉武术的历史起源、门派流变、技法体系进行深入梳理,阐释新时代背景下峨眉武术的在传承武术文化、传播中国哲学、繁荣中华文化、中华文化世界传播四个方面的价值;根据现阶段峨眉武术正面临的时代变迁和社会变迁下的失落、政策保障体系和宣传手段的失位、精神缺失和门派纷争导致的失传、渊源和理念与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失和等生存及发展困境,研究提出了挖掘经济功能以培育和塑造峨眉武术品牌形象,挖掘健身功能在实践中传承和传播峨眉武术,创新传承手段以优化峨眉武术的生存环境,创新传播方式以重塑峨眉武术时代意义等振兴峨眉武术的策略。  相似文献   

15.
岭南武术是流传于中国南方北部五岭山脉之南各地方拳种的统称。因其地理环境相近,生活习俗相同,其拳派风格也多以传统南拳类为主,与北方拳派相比,别具风格,自成体系。文章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对岭南武术的产生和流传进行了深层次地本质性分析。得出的结论是:中国社会现实及其大文化背景影响和制约着岭南武术;福建南少林武术的广泛传播和影响起了关键作用;客家人入越(古南越)带来的军事武艺和民间武术在岭南武术的形成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岭南地域与人文特性的客观现实,提供了孕育岭南武术的生存土壤和环境;岭南文化促成了传统南拳运动特点和风格的进一步成型与成熟。  相似文献   

16.
作为我国武术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峨眉武术至今已成为四川武术的代表。目前,峨眉武术已经成功申报成为我国国家级武术文化,并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峨眉武术已经成为中华文明的瑰宝。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峨眉武术在四川地区与巴蜀文化相辅相成、互相影响,峨眉武术文化已成为四川旅游业的经典和灵魂。然而,峨眉武术文化还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发展,需要进一步探索和挖掘。鉴于此,了解峨眉武术的发展现状,促进峨眉武术产业的发展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17.
一、拳种源流太乙五行拳,亦称武当太乙五行擒扑二十三势,系武当武术的主要拳种之一。此门派于明朝弘治年间(孝宗朱佑樘公元1488~1564年),由武当山道教龙门派宗师张守性创新而成。太乙五行拳,实际上有两个含义,在内是指人体真气按五行方位运行之功夫,在外是指拳家运用五行生克原理,采用擒拿、封闭、打穴、抓筋等技击技术,克敌制胜的方法。这是一个崇尚内功修炼的武术门派。  相似文献   

18.
鹿兰锋 《武当》2007,(4):4-6
对传统武术的“界定”:一是从形成历史年代上看;二是从其内容形式上看。传统武术历史悠久,过去大多数流传于民间,十分复杂,多数门派形成于清末民初。从1980年代的3年挖掘整理的成果来看,在我国较有影响的,体系较完整的拳种和地方拳种达129种之多。这些拳种源流有序,拳理明晰,风格独特,自成体系。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小拳种,包括体系不完整的套路和方法,同一拳种的不同技术流派。总之,这些武术派别在1980年代挖掘整理之前已客观存在,应视之为传统武术。  相似文献   

19.
高小飞 《精武》2008,(6):48-48
印诚派是以已故太极拳家、一代武学宗师王培生先生所创功法为中心丽形成的一个武术门派。因王先生别署“印诚”,遂命名为印诚派。  相似文献   

20.
李阳冉 《精武》2008,(1):35-37
作为在还珠楼主、金庸等人笔下活跃一时的武术流派,青城派曾被众多武侠迷和武术爱好者当做是武侠小说中存在的玄幻构造体。而真实的青城派武术在上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却一直被滋养它的青城山和青城山道教文化的神秘光环所掩罩。近年来,在媒体、影视、舞台剧、电视吉尼斯等一个个现代气息颇浓的名词关注下,青城武术逐渐揭开了它神秘的面纱,一个伴随着青城武术的复兴而声名鹊起的奇人也逐渐走进了人们的视线——他就是青城派武术第36代掌门刘绥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