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爱的对象     
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爱的目的通常都是对爱的对象的占有和要求,为了加强对爱的对象的认识,达到爱的主体与爱的对象的统一,文章着重从爱的对象的界定、爱的对象的基本特性和爱的对象的替代问题三个方面对爱的对象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2.
朱松苗 《现代语文》2009,(9):146-147
爱是中西宗教伦理的核心思想,那么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代表人物孔子那里,爱又是如何存在的呢?孔子之爱蕴涵于他的仁学思想之中,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内容:爱父(母)兄、爱他人(爱万物)、爱自己,与基督之爱相比,他主要强调的是一种人性之爱和理性之爱。  相似文献   

3.
《红与黑》不仅是一部反映复辟时期法国社会生活的政治小说,更是一部洞察爱情、展示人物心灵的艺术杰作。它的出现开启了爱情描写的新天地。对书中三位主要人物的爱情观进行了初步的探讨。认为作者司汤达在小说里描写了三种不同的爱情观:于连的爱情观是吸血的爱,德.雷纳尔夫人的爱是真诚的爱,拉莫尔小姐的爱是折磨的爱。  相似文献   

4.
教育爱是教育由他律走向自律,再由自律走向自由自觉的精神质素,我们应该对教育爱有更多的关注。爱的存在包含有主体、客体、载体,爱的发生有知、情、意、行的共同参与,爱有真、善、美三种不同的境界。教育爱是各级教育工作者对所有受教育者的爱,教育爱的发生也必须有教育工作者知、情、意、行的共同参与,教育爱是精神境界的爱。  相似文献   

5.
为了促使学生整合信息,积累素材,提炼主题,提高写作能力,教师设计了知爱、懂爱、关爱三个环节的内容,阐释了《让世界充满爱》这一活动的主题。通过引导、启发、述说、练笔、拓展等方法 ,营造氛围,唤醒良知,激发情感,书写或者述说感悟,提高语文素养。《让世界充满爱》综合性学习活动课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6.
教师的成长之路,核心力量源于一个"爱"字,即爱事业,爱学校,爱师生。爱事业,是因为教师不是一种平凡的职业,而是一种神圣的事业;爱学校,因为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场所,只有将爱全部倾注,才能加以实政;爱师生,因为将爱献给每一位教师,以爱浇灌每一位学生,我们的教育才能水到渠成。  相似文献   

7.
父母之爱是人间最伟大的一种爱,因其表达上具有含蓄的特点,背影遂成为人们感受这种爱的最佳角度。本文具体探讨背影的情感、文化、审美等三方面内涵,试图揭示出现在文学史上的诸多《背影》作品成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论爱与教育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论从形上、生物进化还是个体心理发展的角度看,人都是爱的动物,没有爱也就没有人。爱的本质在于给予,伴随着关心、响应、尊重和了解等构成性要素,有普遍之爱和特殊之爱的区分。在一个爱被流放的时代,尤其要重提教育爱。教育爱超越了普遍之爱和特殊之爱的界线,具有类母爱的性质,实质在于教育者付出自身的生命活力,以期唤醒受教育者的生命活力。  相似文献   

9.
教育是给予爱的过程.但教育爱不同于普通意义上的爱。教育者在给予教育爱时要防止以教育为名的三个误区:棒杀式的爱、捧杀式的爱、放任式的爱。实施教育爱的策略:交流认识是教育爱的基础.科学尊重是教育爱的方法,真诚的心是教育爱的根本。  相似文献   

10.
美国著名作家诺曼·梅勒完全以客观报道的手法在《刽子手之歌》中再现了两位主人公的爱情,加里·吉尔摩和尼科尔的爱情过程经历了感官之爱、激情之爱和痛苦之爱这三个阶段,虽然两个人的结局是悲剧性的,但是诺曼·梅勒通过这个真实的悲剧谱写了一首荡气回肠的爱情绝唱.  相似文献   

11.
在陈独秀早年的报刊实践活动中,曾先后使用过"由己"与"三爱"两个笔名,其中"由己"是《国民日日报》时期使用的笔名,"三爱"是《安徽俗话报》时期使用的笔名。"由己"到"三爱"笔名的变化,反映出陈独秀早年思想的走向,即从个人色彩强烈的"由一己之欲"转向启发民众"爱国家"、"爱真理"与"爱人道",不仅预示着陈独秀启蒙思想的初步形成,也确立了陈独秀的终身追求。  相似文献   

12.
爱,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有爱的教育是教师必备的道德素养,有爱的教育是永恒的.教师用自己的爱去创造爱的氛围,在爱的氛围中,教书育人,培养学生爱的意识,爱的行为,使爱得以延伸,使爱成为永恒.  相似文献   

13.
杨帆 《家教世界》2014,(7):86-86
教育需要爱,爱也需要教育。本文从班级文化建设的角度结合班级环境、经典文化、班级活动三方面讨论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的一些做法。  相似文献   

14.
教师之爱在教育实践中表现为爱业绩和爱学生两个向度,爱学生又分为本能之爱和理性之爱两种类型。我们提倡基于责任、以学生为对象的理性之爱。这种以学生为本位的理性之爱有三个层次的表现:爱护学生,关心学生的疾苦,上好每一节课;关注学生的成长,尤其关注学生品德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发展潜力、发展后劲。  相似文献   

15.
教育的核心是爱学生,热爱学生是师德中最重要的一点。陶行知先生主张的是爱每一个孩子,"爱满天下"是他教育思想的直接体现。  相似文献   

16.
古今中外,爱心被认为是一个人的基本道德和社会灵魂,对于一个人的个性发展而言,没有什么能比爱和善良更重要。教孩子爱自己、爱父母、爱他人,并为孩子提供奉献爱心的机会,使大爱无限。爱心是种子,只要播种,就会收获金色的秋天。  相似文献   

17.
爱是对孩子进行一切良好教育的基础和前提。目前,家庭教育中存在两种极端现象:爱的泛滥与爱的缺失,主要原因在于家长在对孩子实施爱的教育过程中没有把握好爱的本质:对孩子付出的爱归根结底在于要把孩子培养成为一个懂得爱自己、爱他人,拥有传递爱的能力的独立社会人。因而,家长对孩子的爱的施予要注意把握好分寸。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昌耀是一位有着自己特殊气象的西部大诗人。诗歌中大量地表达了“爱”的主题,对这方面的深入研究,成为解读昌耀诗歌的充要条件。文章试图从爱的意蕴、爱的哲学、爱的体验三个层面来切入他的诗歌艺术世界,以期探求他对爱的价值与意义的个人独特理解,从而更深入地理解他诗歌的思想深度和艺术标高。  相似文献   

19.
蔡桂贤 《生活教育》2014,(8):113-114
面对高考复习繁重的学习任务和来自各方面给学生造成的压力,笔者根据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经验,从中感悟出爱学生的真谛。本文的核心词语就是"爱"。用"爱"陪伴高三学子闯过高考关。爱,是教育的力量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笔者从三个方面阐述在高三这一年如何"爱"学生:"爱"的基础是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心;"爱"的核心是对学生的尊重和理解;"爱"的灵魂是对学生的严格要求。  相似文献   

20.
隐喻是人类认知的基本方式,是建构抽象概念的重要工具。隐喻也是教师实践性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实践语言的主要形式。通过隐喻,教师可以建构和传达他们关于教育爱的认识和感受。在创作的关于教育爱的文章中,31名小学教师中有26人使用了隐喻,共计47个。这些隐喻的源域分为人类及其行为、自然事物、生活事物三种类型。具体包括爱是灵魂和生命、爱是母爱/父爱、爱是旅行、爱是种子、爱是水、爱是阳光、爱是基石、爱是桥梁、爱是钥匙、爱是灯火、爱是动力等13种隐喻。这些隐喻对教育爱的内涵、特征、作用等进行了全方位的建构,扩展着我们对教育爱的认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