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9 毫秒
1.
陶行知一生的价值追求决定了他的教育追求.以教育求民主共和,实现其社会理想,就是他一生的价值追求.而养成自主、自立、自动的共和国民、养成其为国家主人翁之资格;培养适应民主生活的公民,为在共和国实现现代化奠基,则是陶行知献身大众教育的终极目的.欲达此目的.就必须以生活教育取代旧教育和洋教育.其思路就是通过教育的改造实现国民的改造,通过国民的改造实现生活的改造和社会的改造.生活教育理论之价值就在于引领教育改革:让教育回归生活并引领生活,让教育回归社会并引领社会;让教育为培植、增强人的生活力而不是消灭人的生活力服务;让教育为国家、民族的现代化奠基而不是为个人成为人上人奠基;让教育返回其本真而不再成为政治、经济等的工具或者为个人谋利的工具.  相似文献   

2.
(一)“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理论的时代背景 20世纪20年代前后,陶行知积极投身于平民教育运动和乡村教育改造运动,他认为改造中国传统教育的关键在农村。1927年, 时年36岁的陶行知决定在南京神策门外的老山脚下创立试验乡村师范学校,这就是后来的晓庄学校。从此,陶行知开始试验和探索他的生活教育理论,以实现他改  相似文献   

3.
民国时期,仁人志士抱着教育救国的教育理想,期望通过教育改造社会。陶行知通过创办乡村师范学校,培养知行合一的推动乡村社会变革的领袖教师。陶行知的乡村师范之主旨是造就有农夫身手、科学头脑、改造社会精神的教师。陶行知开展乡村师范教育的途径包括三个方面,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在劳力上劳心。陶行知寄希望于通过从活的乡村师范产生活的乡村教师,从活的乡村教师产生活的乡村学生和未来活的国民,从而实现教育救国的梦想。陶行知的乡村师范教育实践与思想对当今乡村师范教育乃至乡村社会改造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包括国家在制定师范教育宏观政策方面应加强对乡村师范教育的支持;师范院校需要推动师范教育课程变革,为乡村教育乃至乡村社会发展培养高质量教师;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文化氛围,培育师范生浓厚的教育忠诚。  相似文献   

4.
试析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对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盛极一时,其核心是以教育改造乡村社会,以纠正现代学校教育与中国农村社会的脱节。今天,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尽管陶行知的诸多设想都已实现,但就农村教育与农村社会关系的角度来看,陶行知的某些思想对于新农村建设仍然具有很强的启示价值,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本文以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为视角,探讨新农村建设中农村教育与农村文化建设、道德建设、经济建设、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陶行知的乡村教师社会改造观认为,乡村教师社会改造角色应定位于大众文化的促进者和独立性的民主促进者,乡村教师改造社会应具备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改造社会的精神三方面素质,乡村教师改造社会应通过宣传农业科技、弘扬先进文化、参与农村治理的途径来实现。在我国三农问题突出的形势下,陶行知的乡村教师社会改造观的启示意义在于:乡村教育应以农业为本,乡村教师应与农民为友,乡村教育要为农村服务。  相似文献   

6.
蒋超群 《生活教育》2014,(19):30-34
陶行知创办晓庄师范的最终目的并不是仅仅培养从事乡村教育的教师,而是通过晓庄师范培养乡村改造家,进而改造中国的乡村社会,最终建立一个民主自治的现代化的中国乡村。陶行知的乡村改造目标与国民党政府的集权,一党训政产生不可调和的冲突,这是南京国民党政府最终查封晓庄,通缉陶行知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7.
梁漱溟邹平乡村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教育家的梁漱溟,对其教育理论全面、系统、完整的实验,是在邹平实现的,那就是1931年到1937年在邹平县搞的、轰动一时的乡村建设运动。三十年代,梁等一批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苦苦探求救国救民、使中华民族现代化的道路,这就是他们倡导的以乡村为本位,以社会化的大教育为主渠道,改造中国社会的乡村建设运动。从这七年的理论和实践来看,它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政治、经济、教育三者  相似文献   

8.
陶行知指出只有改造农村才能改造中国,提出教育下乡,倡导以科学改造乡村落后的经济和落后的思想,建议走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当前教育要践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从社会、学校的教育进行改革,发展学生的特长。  相似文献   

9.
陶行知先生主张建设活的乡村教育,其基本思想启示是:我们要有奉献乡村社会、改造乡村社会的精神,要把我们整个的心献给农民;要充分认识发展农村教育对于建设新中国、新农村的意义;需要建立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教育体系;活的乡村教育要有"活的乡村教师"和活的方法,以培养活的国民为目标;乡村学校的课程要切合乡村的生活;乡村教育要与乡村各种力量相联合。陶行知的乡村教育思想对当代中国新农村教育改革和发展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0.
乡村教育直到今天,仍然是我国教育现代化的重点和难点。如果不能弄清乡村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也就不能从中找出正确方向。历史经验表明,一部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史,就是教育不断普及和不断扩大的历史,就是不断实现“教育机会均等”,使受教育成为公民的基本权利的历史。按陶行知先生的话,就是变为少数人服务的教育为“人民教育”,即“如何使教育普及,如何使没有机会受教育的人可以得到他们所需要的教育。”(陶行知《普及教育运动小史》)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现代教育经历了百年的发展。但今日的教育问题仍与陶行知生活时代的教育问题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陶行知融会中西教育哲学,针对中国的社会现实所做的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探索,不仅对当时的社会改造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就是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今天也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生活教育”理论是一种开放的,有生命力的大教育观,也应该成为现代社会的教育哲学。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现代教育经历了百年的发展.但今日的教育问题仍与陶行知生活时代的教育问题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陶行知融会中西教育哲学,针对中国的社会现实所做的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探索,不仅对当时的社会改造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就是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今天也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生活教育"理论是一种开放的,有生命力的大教育观,也应该成为现代社会的教育哲学.  相似文献   

13.
陶行知的教育创新思想建立在对现代化社会、科学和教育等深刻认识的基础上,超过一般性的以工业文明取代农业文明的现代化观念,实际上已经明确提出了中国教育现代化必须是中国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心理习惯和人的整体全面现代化转型的理论。其认识的精髓是鼓励探究与创新,促进儿童的发展。为此,陶行知对儿童的创造性、科学方法在教育上的应用以及初等教育阶段良好习惯培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任何教育理论的研究只有在实践中得到不断检验和发展才能常青常新。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一生致力于教育实践和教育改革。他一生倡导平民教育、乡村教育、师范教育、普及教育和社会大学,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育理论体系,其中生活教育理论是其教育思想的核心。这一理论成果在今天仍有意义。一、“生活即教育”的启示陶行知在1927年《生活即教育》一文中解释:“生活即教育,就是要用教育的力量,来达民之情,逐民之欲,把天理与人欲打成一片”。并指出:“中国从前的旧文化,是上了脚镣、手铐的……以天理压迫人欲”。他说:“我们主张生…  相似文献   

15.
鲁讯说过:“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并认为这些人就是“中国的脊梁”。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正是鲁讯所说的“中国的脊梁”中的优秀人物之一。生活在黎明前黑暗的旧中国的陶行知。留美回国后,怀着一颗为劳苦大众服务的赤诚之心,脱下西装革履,辞去高职高薪,以顽强的毅力和饱满的政治热情致力于改革中国的教育事业,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乡村教育的道路,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乡村教育是立国的根本大计。在陶行知看来,自从1840年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后,中国广大劳苦群众在死亡线上挣扎,教育的权力和机会被完全剥夺,特别是占总人口80%以上的农民  相似文献   

16.
一、教师要有崇高的社会责任感 教师崇高的社会责任感是教师教育工作的内驱力.教育事业关系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也是影响一个人一生发展的系统工程.身为教师,应当从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出发,以教育为己任,把自己的精力和热情投入到教育工作中去.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为了改造中国,使中国富强,决心创办一百万所乡村学校,来改造一百万个乡村.他放弃大学教授的优厚待遇,脱下西装,到乡村创办晓庄师范.他那种"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和崇高的社会责任感,至今仍使人感动.  相似文献   

17.
陶行知的乡村教育思想及实践在 2 0世纪二三十年代盛极一时。今天 ,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 ,尽管陶行知的诸多设想都已实现 ,但就农村教育与农村社会关系的角度来看 ,陶行知的某些思想仍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值得我们进一步学习。本文就农村教育与农村文化建设、道德建设、经济建设、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关系 ,探讨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18.
一个留美的学生、一个西装革履的杜威弟子,居然穿起粗布衣,戴上斗笠,挽起裤腿,放弃了东南大学教务主任的职务,到江苏农村里办起了茅屋学校——这就是被周恩来称之为“党外布尔什维克”的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在上世纪20年代中的一个创举。请看他于1926年起草发表的400多字的《中华教育改进社改造全国乡村教育宣言书》:“本社的乡村教育政策是要乡村学校做改造乡村生活的中心,乡村教师做改造乡村生活的灵魂。我们主张由乡村实际生活产生乡村中心学校,由乡村中心学校产生乡村师范。乡村师范之主旨在造就有农夫身手、  相似文献   

19.
1935年1月《中华教育界》第22卷第7期发表陶行知《生活教育现代化》一文,这是生活教育史上最为重要的经典文献,是陶行知自1923年结成生活教育论到1934年得出普及教育以实现整个民族、整个生活、整个寿命现代化这个结论的结晶,是中国生活教育运动承前启后的方向盘。这篇文章仅316个字,但内容十分丰富,我自己30多年来就是围绕这篇短文开始研究,百读不厌,用之无限。下面谈谈我的部分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20.
一、以生活教育理论指导学生管理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体系中的"社会即学校"部分就是要"把整个社会或乡村当做学校"。它要求学校必须给学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