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进行体育产业供给侧改革,是推动经济结构转型与优化的时代要求,也是保障体育产业健康与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体育产业供给侧改革就是从供给侧出发,强调市场竞争,通过改革和创新来激活体育市场,提高制度、土地、劳动力、资本、创新等要素生产率,对体育资源进行最优化配置,让体育产业在经济转型与升级中发挥重要力量,满足社会公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体育需求。"互联网+"是体育产业供给侧改革的推进器,能够提升体育产品和服务的供给水平,推动体育消费升级。通过深化体育体制改革,增加供给侧改革的制度供给、积极出台土地政策,创新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模式、实施人力资源战略,培养专业化的体育产业人才,大力吸引社会投资,促进体育产业进行跨界融合、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提升体育产业发展原动力等途径,来推进体育产业供给侧改革。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索福建省高校体育资源的社会共享机制,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和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通过对福建省高校体育人力资源、场馆资源、信息资源以及社会共享现状的调查与分析,基于供给侧改革视角,提出了福建省高校体育资源供给侧改革的建议。研究表明:福建省高校体育资源社会共享机制应采用建立政策保障机制、政府购买体育服务、高校体育资源市场化、互联网+高校体育资源、PPP模式建设运营高校体育场馆的模式,可进一步优化配置高校体育资源,提升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促进福建省体育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视角下体育供给侧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是体育供给侧改革的理论依据。新时代背景下,国民体育需求与消费呈现出个性化、均衡化、高端化、外向化等新的特征。而体育供给侧由于供给主体单一、供给结构失衡、供给方式滞后,存在体育产品和服务供给质量不高、效率不高、效益不高等问题,还无法适应和满足国民的新需要新期待。应以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为价值追求,深化体育供给侧改革,强化多元供给,提升体育供给能力;丰富产品供给,优化体育供给结构;创新供给方式,提升体育供给质量,推动体育供给向高层次、高质量、高品质方向发展,着力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  相似文献   

4.
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分析供给侧改革的现实意义和发展要求,剖析武汉体育产业结构优化存在的困境,探讨武汉体育产业发展的新路径。研究认为,目前武汉体育产业存在产业规模较小、结构不合理、体育产品和服务供需不平衡等现状,需要借助供给侧改革的新思路破解发展难题,以此提高全要素生产效率。同时要构建以体育服务业为重点,体育用品制造业、体育场馆建筑业、体育生态旅游业等相关产业合理有序的体育产业多元市场体系,增强武汉体育产业的竞争力,使体育产业真正成为武汉经济增长的发力点和新动力。  相似文献   

5.
运用文献资料法,探讨在供给侧和需求侧的交互作用下我国体育消费升级的价值意蕴、问题审视以及发展路径。研究发现,供需双侧互动下体育消费升级具有以下价值:促进体育消费扩容提质,引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助力体育消费需求升级,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需双侧互动下体育消费升级的现实表现涵盖多个方面:多样化体育消费场景不断涌现;女性体育消费渗透率持续提高;小众个性化体育消费成为热点。体育消费升级增添动力价值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体育场景消费连接不畅,独立商业模式要素不全;供需双侧耦合机制缺失,女性体育消费关注度低;多元体育产品供应不足,传统供销结构亟待改善。并提出应对策略:通过深入了解受众的场景需求,提升场景体验,建立有效连接点;增加女性消费者有效供给,拓展营销策略,打造专属产品线;针对异质提供多元化服务,调整供给策略,创造消费增长点。  相似文献   

6.
我国的体育产业对总体GDP的贡献度仍然偏低,尚未能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从市场供求理论视角出发,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主要受制于有效需求和有效供给的不足。因此,一方面可以通过提高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转变城乡二元结构和转变体育消费观念以刺激体育消费的有效需求;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平衡体育公共财政投入和完善投融资机制以扩大体育市场的有效供给,实现体育消费有效需求和体育市场的有效供给的衡平,从而为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原动力,促进其长期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在新时代体育产业发展进程中,我国体育产业结构性失衡问题显得尤为突出,而推进体育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破解体育产业结构性失衡具有现实意义。采用供给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等相关理论,剖析我国体育产业结构性失衡的表现形式,解构我国体育产业结构性失衡的形成原因,探寻我国体育产业结构性失衡的供给侧破解路径。研究表明:(1)我国体育产业结构性失衡表现在:体育产业的产值结构、就业结构、需求结构、供给结构等方面。(2)体育产业结构性失衡的形成原因有:经济体制决定体育产业结构、体育发展战略固化体育产业结构、大众需求结构刚化体育产业结构。(3)供给在与需求的关系中处于主导地位,以及供给创造需求是供给侧破解体育产业结构性失衡的理论基础。(4)体育产业结构性失衡的供给侧破解路径为:明晰政府与市场边界,发挥市场在体育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完善体育产业结构政策,发挥体育产业在体育发展战略中的作用;推进体育供需平衡,发挥体育产业在促进体育消费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梳理供给侧结改革的理论源流,分析中国职业足球选择供给侧改革的现实动因,提出推进中国职业足球供给侧改革的路径与措施。研究发现,在需求侧,中国职业足球国内消费市场潜力巨大,但当前消费水平相对较低,市场开发相对滞后;可投资领域众多,而实际投资结构失衡,且收益低、风险高;产品出口初现端倪,但规模和竞争力尚显不足。在供给侧,职业足球人才匮乏导致产品供给失效,足球政策利好引致资本供给失衡,利益牵涉致使制度供给失准。分析认为,应借助于供给侧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中国职业足球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规范和强化相关制度与政策的调节和引导作用,提升制度供给、资本供给的准确性和有效性,通过改革和创新来推动中国足球职业化进程,实现职业足球人才供给的可持续发展,提升职业足球产品供给质量和相关服务水平,逐渐满足球迷不断提高的消费需求。  相似文献   

9.
目前我国体育产业存在规模不大、结构不合理、产品有效供给不足等供给端问题,制约体育产业进一步发展。分析体育产业供给侧改革的时代价值和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与动力,指出当前体育产业供给侧改革存在不平衡与不充分并存、扶持政策不完备与工作体制不完善并存、有效供给不足与有效需求不足并存、市场主体活力不强与市场化配置效率不高并存等困境,应从政府、市场、社会和产业等4个层面完善体育产业供给侧改革的内在逻辑。建议从增强生产要素投入、培育体育市场主体地位、破解体育产业结构性矛盾、完善体育产业体系等方面入手,促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助推供给侧改革顺利推进。  相似文献   

10.
采用文献资料法等分析我国大型公共体育场馆基本概况、特点和存在问题.结论:我国大型公共体育场馆存在市民体育消费意识不高;体育场馆缺乏经营人才;体育经营政策不够明确;市场竞争压力大等问题.未来发展趋势:投资渠道不断拓展,进一步缓解财政压力;场馆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经济社会效益双向提高.建议:提高居民的健身意识和体育消费意识;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合格管理人才;不断优化政策环境,降低场馆运营成本;增强场馆竞争优势,扩大基层体育消费.  相似文献   

11.
《湖北体育科技》2021,(4):336-340
供给侧改革是新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策略,能够有效从生产端调整要素供给,推动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体育特色小镇作为体育产业供给侧改革的具体实践,是体育产业发展的创新趋势。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梳理体育特色小镇的概念,并结合我国体育产业发展实际,从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社会需求、社会演进逻辑、产业发展规律视角探究体育特色小镇的发展动因,提出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我国体育特色小镇发展的推进策略。体育特色小镇发展应立足地区资源禀赋,完善要素投入,促进产业融合;理顺政府市场职能,做好顶层设计,加强制度供给;创新产业发展理念,发挥多元功能,营造生活空间。  相似文献   

12.
"工业4.0"是体育制造业供给侧改革的整体目标,O2O商业模式开发、应用是改革的重要推手。"互联网+"能够有效弥合我国体育制造市场需求与供给的错位,推动供给侧低端产能淘汰,增强中、高端市场竞争力,基于体育制造实体经济促进体育第三产业门类发展。"大规模私人订制"是O2O商业模式产品生产、供给的核心方式,需要"后台数据库"和"移动客户端App"技术支撑,以"数据信息"为导向推动中、高端体育制造产品的分工、协作生产,实现供给侧生产资源优化配置。基于体育制造业"互联网+"战略局限,我国体育制造业供给侧开发"O2O商业模式"可借助"开源社区"增强App开发效率,利用"体育产业引导基金"和"互联网金融"促进App推广,结合"信息服务外包"加强企业数据库建设与信息管理能力,采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促进企业生产服务化转型,加强政府部门对体育制造供给侧的数字化监管能力。  相似文献   

13.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公共体育服务实现转型升级,提高供给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的必要举措。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访谈法、系统方法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演进及公共服务产品的本质属性进行了逻辑检视。在剖析公共体育服务供需错配的现状的基础上,反思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侧面临的现实困境。最后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视角,从供给机制、供给模式、供给市场化、供给精准化和供给法制化5个方面提出公共体育服务优质供给的路径。  相似文献   

14.
梳理我国大型体育场馆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基础与宏观环境发现,未来大型体育场馆发展面临如下现实基础:(1)场馆供给数量进一步增长,但利用效率有待提高;(2)场馆基本服务进一步完善,但服务水平有待提升;(3)场馆多元服务进一步拓展,但综合服务有待完善;(4)场馆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但智慧管理有待加强;(5)场馆体制改革进一步推进,但关键问题有待解决。大型体育场馆发展面临如下宏观环境:(1)国际体育赛事加速涌入;(2)科技助力场馆智慧化发展;(3)体育消费环境逐步改善;(4)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场馆业务开展;(5)体育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建议:(1)严控场馆建设规模,推广运营前置理念;(2)优化场馆支持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参与;(3)全力推进场馆开放,提升场馆服务质量;(4)立足城市发展需要,抢抓国际赛事机遇;(5)推动评价体系变革,引导场馆科学发展;(6)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推动节能降耗改造;(7)全面加强科技应用,加速场馆创新发展;(8)完善场馆服务场景,优化场馆服务体验。  相似文献   

15.
黑龙江是我国冰雪体育产业的先驱。在供给侧改革的目标下,黑龙江省冰雪体育产业发展面临许多机遇和挑战,为保证产业顺利升级,就要不断提高体育产品的品质。本文主要对黑龙江省冰雪体育产业升级途径进行分析,旨在说明,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黑龙江省冰雪体育产业需要明确自身优势,打造特色冰雪体育产品,实现冰雪产业结构优化。  相似文献   

16.
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探讨新时代中国城市社区体育公共空间供给问题。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与社区体育公共空间供给不充分、不合理是当前中国城市社区体育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城市社区体育公共空间供给长期不足、结构不尽合理以及社区体育发展对空间需求相对滞后,共同导致了城市社区体育空间矛盾,成为新时代城市社区体育发展的困难所在。新时代城市社区体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还需顺应时代需求,进行城市社区体育公共空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提升"增量"保供给,优化"存量"调结构,强化"治理"维秩序,从整体上提升城市社区体育公共空间的供给效率与品质。  相似文献   

17.
陈翔  陈元欣 《体育科研》2012,33(6):55-58
采用文献资料法和专家访谈法,从民生财政的视角就我国公共体育场馆发展方式转变进行研究。研究认为公共体育场馆发展方式转变是民生内容不断扩充的体现,是民生财政建设目标的范畴,是建设公共体育服务系统的现实需要。目前我国体育场馆发展方式存在着发展理念不科学、决策机制不完善、运营绩效考核评价机制尚未建立、场馆的建设重大轻小、公共服务供给能力薄弱、运营专业化水平低、税费政策不合理等问题。提出更新场馆发展理念、建立以群众需求为基础的场馆建设决策机制、完善绩效考核评价机制、加大中小型公共体育场馆的建设投入力度、提高公共产品和服务的生产与供给能力、提高公共体育场馆运营专业化水平、尽快出台相应的税费优惠政策等促进公共体育场馆发展方式转变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新时代公共体育服务进入高质量供给模式,是实现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整体战略部署,是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体育需求的积极响应,同时是供给观念的转变、供给动力的转型以及对民生水平的关注。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为分析主线,对新时代公共体育服务的内涵、趋势和要求进行探析,并分析了当前制约我国公共体育服务高质量供给的主要因素以及其实现策略。研究认为:多元主体协同不通畅、供给资源投入不充分、供给空间结构不平衡、供给监督不规范是新时代我国公共体育服务高质量供给的现实阻碍。研究提出了通过精准定位供给主体角色,构建协同共治机制,形成供给合力;组建多元供给渠道,加强资源投入;强化区域协同和城乡一体化优化建设,优化供给结构;健全第三方监督,规范供给监督机制等建议,以期为推动新时代我国公共体育服务高质量供给改革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9.
从公共经济理论的角度对我国大型体育场馆的公共服务性质进行探讨,认为我国大型体育场馆的公共服务具有公共性、公益性、公众性和共享性的特征;并从公共选择理论和政府治理理论对市场机制下大型体育场馆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困境进行比较分析,认为大型体育场馆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模式可采取权威型供给模式、市场型供给模式和自愿型供给模式。  相似文献   

20.
我国体育经纪人市场供需矛盾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我国体育经纪人市场的供需矛盾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认为:我国体育经纪人的需求空间不断扩大,体育经纪人的供给势头旺盛,但我国体育经纪人市场的供需矛盾问题突出。表现为:体育经纪人的供需市场缺乏规范,供给市场与需求市场缺少联系;体育经纪人供给市场资源开发利用不足。我国体育经纪人市场供需矛盾的原因在于:管理体制不完善,立法滞后,市场以及人才培养不规范等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