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以文献资料法为主,通过对运动员身体的历史性考辨,提供了一把理解运动员身体与体育进展关系的钥匙———通过它,我们不但看到了覆盖在运动员身上的人类文明发展的烙印,而且也体悟到身体除了是体育的物质基础、革命本钱之外所蕴含的更为丰富和深刻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2.
对影响我国艺术体操运动员器械技术主要因素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艺术体操属技能类表现难美性的运动项目,其复杂多变的器械动作与身体动作紧密结合已成为艺术体操区别于其他体育项目的显著特征,然而我国运动员的器械技术与世界高水平运动员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通过文献资料和问卷调查等方法,对影响我国艺术体操运动员器械技术主要因素进行探讨.研究表明器械技术训练缺乏科学化、系统化;片面的训练指导思想;基本技术训练不规范等问题是影响我国艺术体操运动员器械技术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现代社会人们对传统体育项目的重视程度不足,传统体育项目的继承与发扬不仅仅是体育技能的传授,也包括其蕴含的传统民族文化的学习,这对体育的发展与传统文化的继承具有重大意义,而家庭教育无疑是传统体育项目继承与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重点分析传统体育项目家庭教育的特点,与教育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以及针对产生的问题我们应采取的对策,从而使传统体育项目的家庭教育能够快速、持久、高效率的继承与发扬,为传统体育项目家庭教育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4.
文章基于身体理论,采用内容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及分类法,聚焦世界锦标赛期间的媒体报道,分析不同项目的女运动员在传媒建构下身体叙述的差异性。研究发现:女运动员因其从事体育项目的不同性别类型而受到媒体的差异性关注,相比从事男性化项目的女运动员,那些从事女性化项目的女运动员的媒体曝光率接近前者的2倍;对于从事男性化项目的女运动员,其报道几乎完全集中于"竞技态"身体,而对于从事女性化项目的女运动员,其报道则大比例聚焦于"社会态身体",即关注其性别化与情绪化的描述,以及有关竞技场外的"生活态"身体的报道。所从事体育项目的性别类型差异造成女性群体媒体呈现的内部区隔,将女运动员搁置于被消费与被遗忘的两极状态;论文呼吁进行女运动员身体意义的传媒重构。  相似文献   

5.
基于体育本质追寻的“自然体育”方法论源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自然体育”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体育本质,是体育的方法论、实践论,同时又是一个相对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文章基于体育本质的视角,采用文献资料研究和逻辑推理等方法,从西方“自然体育”思想的形成源头、我国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自然体育”思想两个维度,对“自然体育”思想及其方法论进行了梳理和探讨.研究表明,“自然体育”思想及其方法论具有一定的先进性与科学性,同时又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自然体育”思想及其方法论诞生以来一直在实践中不断得到检验、丰富和发展,表现出一种旺盛的生命力和实践价值.自然体育思想及其方法论对我国学校体育和大众体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6.
投壶作为我国古代体育项目之一,在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受到的文化影响是全面而深刻的。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归纳法等研究方法,对我国古代体育项目投壶的文化内涵进行了梳理与分析,探究蕴含于其中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内涵,这对于丰富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研究内容以及对当代体育文化的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7.
身体文化博弈:由武术进奥引发的文化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身体文化视角,对武术进奥事件背后隐藏的中西身体文化互动现象进行了探讨,认为:武术作为一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东方身体文化的一种形式;武术进奥是我国与西方体育文化的主动互动过程,尽管事件本身推动了武术在国际上的传播和发展,但是却以逐渐的文化内涵割舍和传统摒弃为发展代价.武术进奥加速了中西方身体文化的互动过程,更加深了这种身体文化的博弈程度;在经济全球化甚至文化全球化的宏观背景下,武术进奥失败由技术层面到文化层面的互动,最终表现为不同身体文化的软权利之争,更是一种身体文化的隐形权利侵犯.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应用医学影像的方法分析体操运动员的腕部骨与关节的特征,探讨其X线表现类型及特点.对体操运动员的腕部正侧位进行X线检查分析,全部病例的X线分析基于常规X线平片和基本的医学影像知识并结合运动医学知识.结果发现:体操运动员X线征象主要表现为骨骺异常、骨质增生、骨折等.说明,长期的身体局部超负荷练习极易造成身体局部训练负担过重.从而产生体操运动员腕部骨、关节的变异和损伤,这些变化与运动员的年龄、运动史、运动项目特点等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9.
摘要:在现代社会,竞技体育发展水平的高低己成为国家和地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发展水平的标志,如何培养优秀运动员已成为各国竞技体育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优秀女排运动员是中国排球界的宝贵财富,对其成才过程进行多角度、深层次、整体性系统的研究,为中国以后培养优秀女排运动员具有实践指导意义同时也对其他竞技运动项目培养优秀运动员给予借鉴。论文采用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运用因子分析、假设检验的统计方法对中国女排优秀运动员的成长进行分析,总结影响她们成才的因子,并逐一分析中国女排优秀运动员各成才因子的具体情况,从而得出以下结论:1)影响中国女排优秀运动员成才的主要因子共7类因子,包括竞赛因子、智能因子、训练因子、社会条件因子、德育结构因子、身体选材因子、管理因子;2)中国女排优秀运动员具有良好的身体形态、智力能力、职业道德素养和良好的人际关系,并注重提升自己文化知识水平,性格上表现出既有理智、又能自觉、自制、坚定、果断;3)教练员、大赛经历、训练方法、训练手段及训练条件对中国优秀女排运动员成长影响较大,在竞赛特征中发现中国优秀女排运动员的训练过程存在提高训练阶段年限过短的问题;4)社会条件因子及运动员的管理与中国女排运动员的成才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国女排优秀运动员的流动与调节的管理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  相似文献   

10.
寻求申遗的文化保护,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推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自身发展。基于此,掀起了一股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申遗热潮,针对这种趋势,需要我们更加冷静的思考。研究认为:民族传统体育不应把"申遗"作为其发展的主要动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申遗"应克服认知偏差,应力戒功利思维,应避免消极保护,应立足造血功能,应坚守体育本体,同时应具有时代意识。这些思考建议民族传统体育应该凸显其作为中华优秀文化的主体价值,深度挖掘其蕴含的文化精神,开发其蕴含的产业价值,发挥其作为健身、养生、休闲娱乐的主体功能。  相似文献   

11.
采用田野调查、文献资料调研、历史比较等研究方法,对安岳地区的千佛寨、毗卢洞两处石刻造像群中所表现出的体育遗迹内容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安岳石刻造像中有关古代人们对于身体审美、大洪拳、摔跤等相关体育内容的描绘,表现出古代体育在当时社会与宗教领域的重要性,同时把安岳石刻造像所表现出的体育遗迹内容与今天的体育项目进行对比,客观地证明了我国古代体育传承的特征。  相似文献   

12.
在“身体转向”背景下,“身体资本”为运动员的身体研究开辟了新的视角,从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的具身化形式入手,探讨运动员身体资本的生成逻辑。认为运动员身体资本的生成,依赖于在一定的体育场域中获取资本时间的长短以及经受的一系列历练。并从三个维度对运动员身体资本生成逻辑进行分析:从自然生成维度来看,要重视运动员的选材工作;从技术生成维度来看,运动员必须选择具有个人特征的技战术,这是其立足赛场的重要依据;从文化生成维度看,中国运动员身上既具有奥林匹克文化气质,还背负着国家使命感。建议运动员正视身体问题,遵循身体资本的生成逻辑,积极建构身体资本。  相似文献   

13.
通过文献综述和逻辑推导,从词源、技术、身体和文化等角度对竞技进行探析,认为竞技的根本在于身体行为所表现出的“技”,有“技”方能“竞”。“技”非常丰富,表现多维。多维的“技”被“人化”促使肢体活动衍生为技艺精湛、目标明确的身体行为,身体行为在构建完整技术体系的身体控制、身体建设、身体知识过程中践行着竞技化。由肢体活动—身体行为、随意动作—精湛技艺、肌肉记忆—文化记忆、身体知识—文化知识、身体资本—文化资本等彼此交织、融合拧成强劲的竞技化传承链条,是有效实现民族传统体育传承的必然依托,具有较强的可能性、可行性和现实性。  相似文献   

14.
体能是运动员在训练中身体形态结构特征、机体机能水平和专项身体素质方面所具有的潜在能力,以及与外界环境结合所表现出来的综合运动能力。其中身体素质是体能最重要的外在表现形式,在运动时表现为力量、速度、耐力等。通过对我国优秀短道速滑运动员比赛时主要活动指标进行统计和分析,初步探讨运动员比赛时一些体能特征,力求总结先进的训练方法,找到实际训练中对体能训练的错误理解及体能训练中应改变的错误思想,为今后设计速滑队体能训练方案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5.
以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为基础,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问卷调查法,在了解青少年身体活动特征的基础上,探究家庭文化资本对青少年身体活动的影响。发现,家庭具体化、制度化与客观化文化资本对青少年身体活动的影响并不具有一致性;家庭具体化文化资本显著正向影响青少年身体活动水平,即家庭具体化文化资本存量越高,青少年中高强度身体活动和总身体活动水平越高;家庭制度化文化资本、客观化文化资本则对青少年身体活动具有消极影响,延长了青少年每天静坐时间,促成静态生活方式,不利于健康身体活动行为的塑造。认为,当前我国社会并未形成以家庭文化资本为界限的稳定身体活动惯习,父母的教育理念、培养方式可能在其中起到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6.
尹军  田凌  王晖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11):1577-1580
运用文献资料法、特尔菲法、问卷调查法、特征解析法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分别对田径速度力量类中外优秀运动员的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的结构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四肢和跟腱较长、躯干呈桶型是速度力量项群特有的形态特征;他们的身体机能表现为骨骼肌中的ATP和CP储量大, ATP酶和CK活性高,白肌纤维比例大、质量高等特征;在身体素质结构特征方面,投掷类运动员表现出以发展最大力量和速度力量为核心,但是跳跃类运动员则表现出以发展速度力量和助跑速度为核心.  相似文献   

17.
身体运动、身体动作带有明显的族群记忆和参与意识,是一种可供他人观赏的身体运动文化,天然地蕴含了以身体体验为主要感受形式的美好生活意蕴和身体审美内涵。研究通过对体育人类学审美维度的深入探讨与分析,有效回应了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所涉及的身体审美性、表演性主题以及民族传统体育审美意识、审美文化等问题,为推动我国体育人类学、体育美学学科发展,促进体育理论探索争鸣和美好生活的实现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8.
在2004、2005两年全国乒乓球比赛期间,对运动员进行的血红蛋白、血尿素与血乳酸等指标静态、动态1 039个样本的测试,探讨乒乓球运动员比赛前后的身体机能特征与某些运动能力的状况,分析乒乓球优秀选手与一般选手身体机能的差异程度,探讨乒乓球运动项目在比赛前后某些身体机能表现的生化特征。  相似文献   

19.
现代中国舞龙运动的社会文化学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舞龙运动是中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并以其独特的民族特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和高度的重视.采用文献法、调查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对中国传统龙舞表演产生的社会基础,现代舞龙运动发展现状、发展的现代化等问题进行研究,分析了传统龙舞表演的起源以及现代舞龙运动所带来的种种社会经济文化现象,进一步探讨了具有民族特色体育文化的舞龙运动与现代化社会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第29届奥运会女篮8强运动员年龄和身体形态特征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文献资料、数理统计等方法,对第29届奥运会女子篮球8强球队运动员年龄、身体形态特征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中国队平均年龄与奥运8强整体平均年龄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在身高、体重和克托莱指数方面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从8强球队运动员的身体特征表现来看,中国女篮运动员的身体充实度和肌肉力量的发展程度与8强其它球队相比处于劣势。中国队中锋运动员的平均年龄与8强球队中锋运动员的整体水平存在显著差异(P<0.05)。试图为揭示奥运8强女子篮球运动员的身体形态特征建立科学的理论依据,也为中国女子篮球运动员的选材和实施科学化训练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