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1 毫秒
1.
从社会性别的概念界定入手,对当前体育传媒中的性别意识进行分析,指出:当前的体育传媒存在诸如忽视女性受众、贬低女性、对女性体育关注的视角有偏差以及宣扬片面的“男女平等”等问题,并分析这些问题对女性体育正常、健康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媒介权力作为第四种权力,影响着媒介形象的塑造。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和理论分析等研究方法,就媒介权力对女性形象的影响进行研究。研究发现,社会责任理论要求,体育媒体有必要塑造健康的女性形象。受媒介权力的正面影响,体育媒体中女性形象的塑造,表现出传播主体多元化、传播内容丰富化、传播途径多样化和传播受众理性化等特征。然而,以媒介缺位、媒介错位和媒介越位为表征的媒介权力异化,塑造了有偏差的女性形象,引发了受众对女性的不合理认知。未来受媒介权力的影响,体育媒体应在全媒介时代背景下丰富女性体育传播媒介,机会均等观念下均衡配备传播主体,性别平等理念下合理发布传播内容,培养理论视域下积极引导传媒受众,以促进体育领域性别平等观念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随着体育传播的发展,当代传媒对人们的影响已变得十分深刻.以我国19所高校1 806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充分论证体育传媒的负面影响.此研究是对媒介体育教育进行全面体认的基础.建议大众媒介有必要通过媒介体育教育来发展大学生的体育认识和利用大众媒介的能力,以创造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4.
在消费主义文化背景下,分析了大众传媒在消费社会对女子体育的影响。认为大众传媒促进了女子大众体育的传播,并促进了女子竞技体育的发展,但同时大众传媒对女子体育运动的负面影响也愈加突出:"花瓶"定位,女性形象被"物化";宣扬传统的性别角色,女性形象作为"软新闻"的主角;过度强调女人的外在形象,误导大众审美标准。在进一步对女子体育受困于大众传媒的原因进行分析之后,认为应打破男性中心文化桎梏,正确社会舆论引导;加强传媒人员自省自律,重构女性媒介形象;增加女性传媒人员数量,改变男性话语权主导。旨在构建大众传媒与女子体育的和谐关系。  相似文献   

5.
基于角色理论,提出不同性别具有不同性别角色,形成不同的性别价值观,并从社会角色期望、家庭、教育和大众媒介对男女青少年性别价值观影响的角度进行了分析,得出男女青少年的性别价值观对体育行为性别差异存在重要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6.
对大众传媒中女性体育形象"刻板印象"的解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众传媒反映社会的价值取向和意识形态,所进行的传播不仅再现了社会性别的状况与地位,也参与了社会性别的建构过程.在媒介传达的体育信息领域内,媒介通过导向性,对包括女运动员在内的女性形象进行"刻板印象"的建构,鼓励女性默认在父权社会结构中所处的从属地位.所以尽管现代社会中女性已经成为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关于性别的旧思维方式仍阻碍了清晰的运动女性形象的形成.大众传媒应参与促进社会性别理念的主流化,构建和谐体育生态.  相似文献   

7.
从社会性别的视角来关注当代大众传媒领域,大众传媒作为传播社会性别文化的重要载体,对女性的性别歧视现象总是屡见不鲜.媒体中的种种性别歧视现象揭示了我国媒介教育的缺失,媒介教育的实施需要各方面的支持与重视.  相似文献   

8.
运用内容分析方法对广州亚运会期间《体坛周报》的文本及图片报道的性别差异问题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从报道的数量、形式、方式、位置角度看,均存在较大性别差异,女性运动员处在被忽视、被轻视的位置上,进而阻碍了体育运动本身的发展。认为:体育传媒作为推动体育事业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应树立正确的性别意识、提高媒介责任意识,吸收女性新闻从业者等举措给民众以正确的引导。  相似文献   

9.
北京奥运会是我国体育事业新的里程碑,也预示着我国体育传媒新的发展机遇.结合传媒自身发展的生态规律,以及我国目前体育事业与体育媒介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政府、媒介和大众这三者之间复杂交错的关系为论述的中心,对我国体育传媒的生存策略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从社会性别视角出发,通过走访调查了解休闲体育的性别差异,然后从社会性别环境制约因素和女性自我限制因素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最后提出对促进我国女性休闲体育发展的建议:加强女性休闲体育的理论研究和技术开发;将社会性别意识纳入到休闲体育发展的决策中;科学规划和建设休闲体育场地和服务体系;加大宣传和教育的力度。  相似文献   

11.
自我意识是艺术家必备的素质。在父权社会性别意识形态的影响下,女性的自我意识被压抑,因而女性艺术家很少。随着父权社会权力中心的逐步瓦解,女性的自我意识渐渐觉醒,女性艺术也逐步走向繁荣。自我意识的觉醒,是女性艺术家进行艺术创作的关键和先决条件。然而,意识形态的影响广泛而深刻。父权社会的性别意识形态依然占据着包括女性艺术家在内的当今社会中的大部分人,这依然是女性艺术发展的阻碍。女性艺术家对自我存在的关注以艺术品的形式展现给大众,也必将促进社会性别意识形态的转变。从这个角度看,女性艺术家也是社会的先锋力量。  相似文献   

12.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起源于为女性争取话语权、凸显女性人物形象的翻译实践,主要研究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女性主义意识。以富含女性主义思想色彩的小说《飘》的四个汉译本为研究对象,从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视角对四位译者笔下的斯嘉丽形象进行比较分析,探究不同性别译者译本中的女性主义意识和女性形象翻译。研究发现:不同性别译者均有女性主义意识,并在译本中为女性发声;男性译者虽然有女性主义意识,却在翻译中有扭曲女性形象之意;女性译者对女性形象有保护和提升之意,但对于原文中贬低女性形象的一些语段,也有保留的痕迹。  相似文献   

13.
左佳馨 《职大学报》2009,(2):15-17,36
作为崛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一位女性作家,谌容在其文本中塑造了一系列的女性人物形象,其所陈列的女性人物画廊正体现了她的一种以女性为写作中心的走入状态.而又因其女性形象中蕴藉着作家自身的人文关怀,具有了一种"超性别意识"的写作姿态,一种对于当时社会实质问题的热切注视.谌容始终关注着难以解决的人生问题和不合理的社会现实,但这种"超性别意识"的抒写背后却有着认同男性视角的格调存在,即作家在无意识中服从了传统思维对于女性的认同和束缚,由此造成了其作品中一抹"暗色"的存在.  相似文献   

14.
随着女性自身素质的提高以及性别比例的改变,性别意识逐渐进入社会决策主流,女性参政已经成了国际化的潮流与话题。本文围绕女性参政的现状、面临的问题以及相关的对策和建议,对女性参政的社会问题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5.
起源于西方的女性主义其核心是要求妇女享有身为人类的完整权利。在中国,由于特殊的文化传统和社会意识形态,对女性意识的生存空间产生了限制性影响。当前中国,性别立法偏于理想主义,公共政策中女性影响力弱、参与度低,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在既有体制内,如果从人们通常理解的集体主义出发,赋予女性平等权利、维护女性正当利益,可以更容易为女性赢得更多的团体利益,为女性意识创造真正的自由空间。  相似文献   

16.
在当前,随着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人们也需要一些相关的信息,大众传媒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对于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工作均造成较大的影响,人类开始步入到一个全新的时代。而媒体对社会影响的威力有目共睹,如媒体与政治、媒体与经济、媒体与文化的研究等,特别是近年来,大众传媒的影响也涉及学校体育,并逐渐成为国内外社会学家所关注的热点研究课题。体育作为一种复杂又独特的社会文化现象,与大众媒介有着天然的联系。它就像一种特殊的传播媒介,对学校体育今后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对体育传媒的发展对于大学生的体育发展影响,包括其体育观念的树立以及体育行为的影响进行详细的分析,加强对传媒体育运动的认识,进而更进一步促进学校体育活动的开展。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网民规模雄居世界首位、互联网建设飞速发展的今天,网络已经对社会生活产生了实质性影响.新媒体的广泛应用正在改变着传统意义的大众媒介话语权.充分认识新媒体对媒介话语权的影响,可以更好地引导新媒体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8.
自古以来,人类的性别仅被框定在男性和女性两大范畴之内。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类思想意识觉醒,人们开始对男性与女性之外的第三性持探索、宽容与接纳的态度。许多文学作品也开始关照与性别有关的变性人、中性人等焦点问题。日本当代著名小说家吉本芭娜娜笔下的变性与中性问题不仅凸显了吉本芭娜娜创作的独特风格,而且也蕴含了日本社会传统及现状对日本人性别意识变化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玫瑰门》是铁凝书写女性自主意识觉醒的一部作品。《玫瑰门》展示了女性对社会性别的反叛和对生命本能及爱情的执着追求。作者在作品中对母性形象的消解和对男性形象的弱化,也是凸显女性自主意识觉醒的一种表现。  相似文献   

20.
影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因素多种多样,随着大众媒介的发展,动画片在儿童社会性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在分析动画片对儿童社会认知、社会情感和社会交往发展影响的基础上,分别从家长、教师和动画片制作者三个角度对此进行研究,有助于促进动画片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