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学区化教师专业发展是基于学区化教育管理制度而进行的一种教师专业发展探索。本文在对长春市南关区教师专业发展情况分析基础上,在南关区实施学区化管理制度背景下,基于区域发展实际以及对学区化教师专业发展内涵的认识,通过构建大学区研训保障体系,转变研训策略与方式,重点实施大学区"一二三三五"工程,扎实开展了学区化教师专业发展的行动研究,积极构建了区域协作的教师继续教育新体制。  相似文献   

2.
大学区管理是推进区域教育资源均衡发展、追求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学区管理不仅是一种行为,更是一种思想,是教育发展进程中的适合国情的一种有效路径。我学区以构建区域协作的教师继续教育新体制项目为载体,以"教师团队研修"为工作重点,以学区内协作、学区间协作、跨区域协作为主要载体,实现学校的多元互动、资源整合、整体提升,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实现学生的全面进步。  相似文献   

3.
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制度的本质要求,如何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成为一个重要课题。南关区教育局依托大学区管理模式,形成了"行政推动、优质带动、校际联动"的发展格局,有效缩小区域内的校际差距,力促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本文通过阐述南关区大学区的基本情况、大学区探索与实践、工作经验及成果、思考与展望等方面,探讨大学区建设的意义和推进策略,谋划南关教育发展的前景与未来。  相似文献   

4.
为了促进学区内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体现教育公平,缩小校际间差距,以区域名校树勋小学为中心组建大学区,学区内各校间取长补短,实现教育的最大均衡化,为教师专业发展赋能.在树勋小学引领带动下,以塑造精英型校长团队引领学校发展方向,培养出决策有远见、管理有水平、指导有能力、工作有创新的学校管理者;以学区化管理为教师专业发展赋能,锻造领军型优秀教师,构建名师团队;打造专业型学科教师,形成教师梯队为发展策略,不断构建优质均衡的教育新样态.  相似文献   

5.
"构建区域协作的教师继续教育新体制"(简称"大学区")是吉林省申报立项的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实验的目的是通过促进教师队伍专业发展,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长岭县是全省5个试点实验县区之一。本文是在这个大背景下,在对承担实验试点工作的长岭县实验小学大学区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就建构学区内各成员校联动工作模式、充分发挥校际间的优势互补作用等方面进行的尝试、探索和实践。  相似文献   

6.
教育均衡发展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大学区一体化管理模式应运而生.大学区不仅能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还能深入学校内部的改革,推动教育均衡发展.东盛学区包括东盛小学、春城小学、公平小学、同兴小学和吉林小学,学区结合区域特点,发挥各校优势,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升.  相似文献   

7.
学区管理体现了体制上的创新,学区化管理打破了校际壁垒,带来了资源共享,促进了教师交流,助推了评估模式探索。学区化管理模式的探索让基层学校广大教师找到了更加专业研训的感觉,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收获。  相似文献   

8.
大学区管理为校长专业能力的提高搭建了一个学校共融、资源共享、专业发展共同提升的平台。在大学区管理模式下,形成了由大学区长引领的校长成长共同体。这是促进大学区校长专业发展的学习型组织。它既是校长管理思想研讨共同体,也是校长理论学习研修共同体和校长管理经验论坛共同体。所有的校长都在这样的发展共同体建设中,不断磨砺意志、修炼品行、提高专业能力。  相似文献   

9.
美国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文献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在20世纪80~90年代逐步建立了一批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是美国大学的教育学院与地方的公立中小学或学区合作成立的一种师资培训学校,其理论基础为反思性教学和行动研究。这种学校融教师职前培养、在职培训和学校改革为一体,为大学教师和中小学教师提高自身素质、改善自身专业发展提供了一条有效且可行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农民大学生培养项目为农村发展与变革提供了人才支撑,"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和探索。以浙江电大临海学院为例,通过分析基层开放大学"校企合作"农民大学生培养模式的现状,构建出招生、教学、管理等多方面深度合作的送教进企模式,并提出进一步完善和推广的建议,旨在为各基层开放大学寻找新的增长点提供有益思路,以确保农民大学生项目的可持续发展,为建设开放大学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社会的融合发展与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离不开以开放大学为主导的开放高等教育合作体系,粤港澳大湾区在经济社会融合发展、产业结构优化、国内国际市场协调等方面具有广阔的空间,是改革创新的前沿阵地。“一国两制三地”的社会与制度格局使得开放高等教育合作既具有创新性和引领性,又需要考虑其复杂性和挑战性。因此,探索和初步构建粤港澳大湾区开放高等教育合作的动力机制、运行机制和保障机制等框架模型,形成跨区域、多主体、高质量的开放高等教育合作与服务体系。不仅有利于明确开放大学改革升级的功能定位,还将服务于大湾区人才培养与劳动力素质提升的重要战略,成为提升区域一体化和国际化竞争力的新增长极。  相似文献   

12.
构建新型政社合作关系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建构新的政社合作关系与互动机制有赖于社会的独立、自治,"大社会"体系的形成,有赖于多元治理主体的出现,有赖于公众的积极参与。近年来,上海浦东新区在大力发展民间组织,培育"大社会"体系;推进政府管理职能的社会化,形成"多元主体"的社会治理格局;探索社会化决策方式,推进公众广泛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以率先形成"政社合作,政社互动"的新型关系。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学区体育产生的回顾及近十年发展情况的分析,发现该模式并未达到预设的效果,需要对学区体育模式进行反思。认为,在终身体育理念下,学区体育只有实现学校和社区统筹规划、合作共建、统一管理、资源共享、实现双赢,才能调动双方的积极性,以利于学校和社区体育的衔接,实现终身体育的目标。  相似文献   

14.
2017年、 2018年"壮族三月三"期间,广西"三月三文化丝路行"系列活动分别在泰国、越南举行。该系列活动是"壮族三月三"传统节庆创新性发展的一次尝试,实现了本土传统节日与国际的有效对接。文章分析在这两次活动的创新点、探索其成功因素、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壮族三月三"国际化创新发展的思考,为更多的少数民族传统节庆"走出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作用于学生的"中介",是一种社会"亚文化"范式,以师生价值观为核心,以承载这些价值观的活动形式和物质概念作为具体的内容。纵观中国古代的发展历史,家庭教育在个人成长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形成了完整的优秀传统家训文化体系。将优秀传统文化家训与大学文化建设相结合,既能够有效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能够有效适应时代发展变化的要求。将优秀传统文化家训纳入大学文化建设之中,需要学校、家庭、大学师生、社会付出共同的努力。  相似文献   

16.
智能技术的应用和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为大学生就业带来了严峻的就业形势,独立学院的法学教育如何在时代发展的洪流中有效培养符合时代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亟待我们思考。新时代,校企合作是培养优秀法律人才的重要因素,独立学院法学专业的校企合作办学,在人才培养定位、合作预期上与非独立院校不同,故应当在合作办学质量评价机制、合作管理与保障机制、人才培养质量就业反馈机制等方面进行有机融合与联动,形成一套与之相匹配的质量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7.
有效的课堂教学离不开学生的参与,让学生在活动中思考,在思考中展开活动,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体会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文中阐述了"水的组成"的学习价值,基于学生已有基础及学习困难的分析,围绕电解水实验的观察与分析、水通电分解的微观本质以及纯净物分类等内容,就"水的组成"教学活动设计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我国职业教育正处于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和职业特色形成的关键阶段,其中专业与专业群的建设是当前职教内涵建设与综合改革的核心内容。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理念下,选择"厂校互通"路径,以专业群为单元,与多个企业分类建设"厂中校""校中厂"厂校互通平台,探索"3层次"课程体系、"3阶段"实践体系、"3职场"情景模式的"333"厂校互通专业群建设模式,是针对综合类高职院校探索实现校企深度合作、产教交互融合的一种有效手段,也是有效推进专业群转型升级、特色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9.
随着科技的发展,学习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开放大学正是适应于终身化、多样化、个性化、泛在化学习需求的新型高校,是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提高国民素质的综合教育实体.开放大学肩负历史重任,具有不同于本科高校的特殊性和唯一性.面对未来的学习需求,广东开放大学实施"一体两化三翼"发展战略,构建了大系统、大平台,形成了大协同,开展了大培训、大合作、大联盟,构筑了大枢纽,在培育创新、质量、互联网+、共享、命运共同体方面探索开放大学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20.
聋生学完课文《元角分的认识》后,出现了知识与实际运用脱节的现象,本文对这一现象进行思考,探索开展"做买卖"的系列实践活动,让聋生在实践活动中来认识人民币。实践后,让学生感知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培养了学生合作与交往的能力、学生的估算意识和创新能力以及学生的生存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