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韩慧 《体育科学》1998,18(3):61
对国内外曾排名在前3位生育后又重返田径场比赛的女子田径运动员53人的资料进行了研究分析,发现其中69.8%的运动员生育后及时恢复训练,成绩再次提高,出现又一个高峰期。研究认为,生育后的优秀田径运动员应在6个月内进行科学的恢复训练,这对运动成绩的保持和提高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查阅文献为基础,以2003—2004年度国家女子举重运动为调查重点,辅以多年的观察分析及访问,对我国优秀女子举重运动员的赛前抓举强度特征做了多方面的调查研究和探讨,分析总结出她们在赛前一个月中强度的特征及差异试图为女子举重运动员在今后的比赛训练中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3.
随着运动训练水平的不断提高,残疾人举重比赛竞争日益激烈,对运动员技术稳定性和合理性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更好地服务训练实践,选取我国优秀残疾人举重运动员12名(女6、男6)作为研究对象,用两台松夏M9500型摄像机对运动员的比赛进行现场平面定点、定机技术拍摄,拍摄所得录像带用爱捷运动图像快速反馈系统进行采样分析,得出相关数据,通过对所得数据的研究分析,发现我国残疾人举重运动员的技术现状及特点,同时运用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物力学的相关知识对我国运动员的技术现状进行分析研究,找出优势与不足,总结规律,为充实和完善技术训练理论,改善我国优秀残疾人举重运动员的整体技术水平,进而提高运动成绩提供科学训练依据.  相似文献   

4.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大流行对全球群众体育活动和竞技体育产生了重大影响。我们前期发现,COVID-19流行初期的居家隔离对国人造成健康风险。COVID-19对专业运动员的心血管、呼吸及神经系统等方面造成的负面影响以及长新冠带来的持续症状不容忽视。COVID-19痊愈后过早或不适宜的运动训练可能导致额外的健康问题。为保证运动员健康,并以良好的身体素质、运动机能和心理状态参与日常训练及比赛,运动员COVID-19愈后重返赛场(return to play, RTP)策略尤为重要。通过文献资料调研,研究着重从运动员痊愈后训练前精准评估、恢复训练初期的合理训练监控和医务监督、重返赛场医务评估、心理诊断与调控和个性化营养方案5个方面提出新冠感染运动员愈后重返赛场的策略。结合优秀运动员的典型案例分析,希望为后疫情时期COVID-19感染运动员愈后健康安全及以良好状态重返赛场提供指导和帮助。  相似文献   

5.
关于女子举重科学训练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世界女子举重运动的发展 ,特别是女子举重进入奥运会后 ,女子举重科学训练的问题已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 ,因此 ,进行全面系统地研究是非常重要的。鉴于男女举重训练在很多方面有所不同 ,结合我国女子举重训练多年来的经验教训 ,在回顾我国女子举重训练方法的演变过程的同时 ,重点分析和研究了女子举重训练有关强度与运动量的关系 ;技术与力量的关系 ;以及训练与恢复的关系。并就女子举重运动员经期训练和早期专项训练的问题进行了较详细的分析。  相似文献   

6.
以我国优秀举重运动员为研究对象,以年龄为依据,采用数理统计和文献资料法。界定我国优秀举重运动员各训练阶段。并对各训练阶段下的运动等级组成与竞技成绩进行相关分析研究,以验证训练阶段划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结果表明:我国优秀男子举重运动员的专项提高阶段为16-18岁,最佳竞技阶段为19-24岁。竞技保持阶段为25-29岁;女子各阶段的来临较男子早1.2年;另外,无论从运动等级在各训练阶段上的人数分布,还是各训练阶段下运动成绩的变化轨迹,均能证明对我国优秀举重运动员训练阶段的划分是正确的、也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1984年至今,我国女子举重运动取得的成就得到了世界举坛的公认。2000年悉尼奥运会首次将女子举重项目列人正式比赛,我国派出参赛4个级别的运动员包揽4枚金牌,圆满  相似文献   

8.
目的:旨在探讨女子举重运动员初潮年龄、月经失调情况等特点,为科学训练提供理论依据。对象与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山东省参加第十一届全运会的优秀女子举重运动员的月经周期情况进行调查。结果:运动员初潮年龄在正常范围内;运动员月经失调发病率较高。结论:举重运动训练对月经周期有一定影响,运动训练要根据月经周期安排。  相似文献   

9.
1 前言在多年的训练实践中发现,往往条件很好的14—15岁少年时就“人为”地赶成绩,不考虑自己的年龄特点经常采用男子式高级举重运动员通常采用的训练手段和方法,这样几年训练下来,运动成绩上不去还损害了少年举重运动员的健康,这是值得思考的。14—15岁少年女子举重运动员的训练练程度和身体发展的水平与成年举重运动员有极大的差别。因此,少年女子举重运动员的训练不管是解决的任务或者是训练方法和成年举重运动员相比是截然不同的。2 实验对象和方法实验对象为14—15岁少年女子举重运动员,分两组,每组5人,训练…  相似文献   

10.
举重是比赛肌肉爆发力和绝对肌力的运动,比赛中需要不断增加杠铃重量并高速完成,属于典型的无氧运动。对运动员的体能要求很高。因此,根据举重运动员在运动过程中产生疲劳的原因,来探讨体能恢复措施,并应用合理有效的方法,为比赛和训练后的疲劳消除和恢复很有必要性。  相似文献   

11.
竞速、竞距、竞重项群运动员身体训练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体能是竞速、竞距、竞重运动员创造优异运动成绩的主导竞技能力,本文将三个项群运动员的身体训练,在训练结构、能量代谢、运动素质和机能能力训练、训练方法特征上进行了比较研究。认为三项群的身体训练结构具有共一性,但不同的能量供应来源决定了竞速、竞距、竞重运动员身体训练成分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女子柔道运动员比赛、训练中血乳酸、血糖及血尿素氮等生化指标的测试结果,分析探讨女子柔道运动供能代谢特点及运动训练的一般生化原则。旨在对制定训练计划及掌握运动量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从功能性训练的概念、特性与功效出发,对功能性训练在竞技体育训练中存在的几点关系进行理论层面的思考与分析。研究认为:功能性训练与康复健身之间存在高度的互溶性;是介于一般体能训练和专项体能训练之间,三者应是一个有机过滤和循序渐进的过程;与传统体能训练存在优势互补的关系,两者应有效结合。此研究在理清功能性训练在竞技体育训练中存在几点关系的同时,以期为今后的运动训练提供一个科学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4.
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基本要求是学生每天能够坚持锻炼,在此前提要求下,对刚进入大学校园的一年级学生来说,正是从初期培养其参与阳光体育运动,并养成自我锻炼的内部约束机制的最佳时机,为其顺利完成大学体育教育,终身受益体育锻炼带来的益处,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200名大学一年级男生与女生体育锻炼价值认识、坚持性意志品质的自我认识、运动技能掌握情况的调查结果分析,提出培养大学一年级学生体育锻炼坚持性需从终身体育锻炼思想培养、课内体育锻炼技能培养、课外体育活动兴趣激发、加强女生锻炼的组织引导几个主要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15.
通过观查40例Ⅱ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患者练习太极拳前后血压,血糖,胰岛素及受体的变化,研究太极拳锻炼对Ⅱ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疗效的影响以及可能的作用机制。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参加规定的太极拳动作的学习及锻炼3个月。分别采集各实验组和对照组在锻炼前和锻炼12周结束后空腹状态下血液,进行如下指标的测试:血糖、胰岛素、糖化血红蛋白。结果显示运动组治疗后24小时血压、白天收缩压比治疗前有所下降,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但其他各项值虽有数量上的变化,但经统计学处理,与治疗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运动组血糖水平下降,胰岛素水平升高,高、低亲和力受体个数(r)和高低亲和力受体容量(R)显著升高。  相似文献   

16.
运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对2004-2012年间参加奥运会、世锦赛男女跳高、跳远、三级跳、撑杆跳八个单项的前三名共126名运动员的竞赛成绩及其年龄特征进行统计并对其相关性进行分析,初步探讨形成这一特征的因素,为田径体能跳跃类项目的选材与训练提供参考。研究结果显示:在这四个项目中,跳远男女运动员的年龄与竞赛成绩成正相关;三级跳和撑杆跳男女运动员的年龄与竞赛成绩成负相关;跳高项目男子运动员竞赛成绩与年龄成正相关,女子运动员成负相关。因此,运动训练中应有针对性地根据不同项目、不同性别,合理地进行运动员选材、安排训练计划与人才培养,进行符合运动员自身年龄阶段特征的训练,不断挖掘其运动潜质,提高运动员竞技成绩。  相似文献   

17.
有规律的运动训练是治疗和预防2型糖尿病的最有效方法之一。如何遵循医学治疗和运动训练的科学原理,根据运动对2型糖尿病人产生的影响和变化规律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施治是2型糖尿病运动治疗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运动治疗2型糖尿病还处于泛科学状态,从运动训练学角度科学系统、分析研究2型糖尿病运动治疗的理论与实践在国内外该研究领域还不多见。特别是对影响运动治疗糖尿病效果的多种运动学因素(如运动量、运动强度、运动频度/密度、运动时间、运动计划/方案和运动方式等)还缺乏科学的运动训练学分析和系统的理论支撑。由于2型糖尿病运动治疗中医学与运动学结合的综合理论知识体系不健全,针对性、有效性强的2型糖尿病治疗定量个案目前还很难科学确定。本文从运动控制餐后高血糖机理、控制餐后高血糖的运动时间、餐后运动的最佳起始时间以及控制餐后血糖高峰的运动方案入手,就影响运动治疗2型糖尿病效果的运动时间因素进行了系统的理论分析,旨在为采用运动训练治疗2型糖尿病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检验间歇和持续有氧运动对中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干预效果,从而提供较为科学合理的运动处方。方法:通过Web of science、PubMed/MEDLINE、Cochrane Library、EMBASE、SportDiscus、中国知网(CNKI)、万方等中外文数据库,检索有关间歇与持续有氧运动干预中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利用Review Manager 5.3统计软件进行计量分析,包括偏倚风险评估、异质性分析、合并效应与效应大小检验和敏感性分析。结果:1)共纳入9项研究,包括297名被试;2)间歇训练与持续训练能有效改善中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抵抗、BMI、有氧适能和疲劳、幸福感等身心健康指标;3)两者在改善HbA1c%(P=0.04)、总胆固醇(P=0.00)、收缩压(P=0.00)和有氧适能(P=0.00)方面存在显著差异;4)15~30 min/次、3~5次/周,持续8~12周的中至高等强度间歇训练对糖化血红蛋白、收缩压和有氧适能的干预效应更优,而长于12周、5次/周、大于30 min/次的中等强度间歇训练对总胆固醇可以产生较好的干预效应。结论:间歇训练与持续训练能一定程度改善中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身心健康,相较于持续训练,间歇训练能更有效降低HbA1c%、总胆固醇、收缩压、提高有氧适能,15~30 min/次、3~5次/周、持续8~12周的中等强度间歇训练是干预中老年2型糖尿病较为有效的运动处方。  相似文献   

19.
采用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和数理统计法等方法,对哈尔滨市部分高校在校硕士研究生进行有关体育锻炼现状和影响因素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对体育锻炼具有积极的行为表现,但锻炼量不够充足,尤其是女生锻炼次数和锻炼时间方面较少;男生以运动量较大、对抗性较强的运动项目为主,女生则选择轻巧灵活、对抗性较弱以及室内的项目进行锻炼;大多数学生选择在校园内体育设施进行体育锻炼;男生的自主锻炼意识强于女生,女生参与体育锻炼有一定的依赖心理;"学习任务重,没有时间"、"缺乏兴趣"和"缺少锻炼伙伴"是影响学生参加锻炼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不同健身形式对女性体成分和骨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代毅 《中国体育科技》2006,42(2):106-108
探讨不同健身形式对女性体成分和骨代谢的影响。150名女性受试者随机分为1个对照组,9个健身组。9个健身组进行6个月的健身运动,测试运动后的体重、去脂体重、肌力、心功能、血AKP、ACP、E2。结果:1)有氧运动与肌肉力量锻炼相结合可使去脂体重和去脂体重/体重指数明显提高,有氧运动能提高心功能,提示,体成分可作为健身效果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2)经6个月的锻炼,9个运动组的E2浓度明显升高,有氧运动结合肌肉力量训练的AKP活性升高,ACP活性下降,表明,有氧运动对E2的浓度、有氧运动结合肌肉力量对AKP、ACP水平的影响较大。建议健身者在进行有氧运动锻炼时,应加强肌肉力量的训练,以提高去脂体重和骨代谢水平,防治骨质疏松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