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7 毫秒
1.
高校学生体育、健康意识与行为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对大学生体育健康与卫生意识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具有较好的健康和卫生意识,97%的学生对体育有良好的认知态度,大学生的健康意识与在校所学专业存在着明显的相关性,大学生的健康愿望与实际生活相差较大,对健康问题的关注和投入与他们对健康的良好认知不相符合。  相似文献   

2.
石伟铮 《体育学刊》2001,8(6):31-32
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和掌握浙江省在校大学生健康意识与保健行为的现状:学生对自身健康状况感觉良好,对有关健康的议题有较高的关心程度;但自我保健知识缺乏,意识淡薄,保健措施差,存在着认知水平与参与的不一致性。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大学生培养正确自我评价体质健康的作用与意义,通过对不同地区在校一二年级大学生的随机抽样问卷调查,并结合访谈、数理统计等分析方法,了解当前大学生体质健康自我评价、体育锻炼及生活习惯的现状及关系。研究结果发现,目前在校大学生的形态、机能等单项体质指标多属正常,科学的体育锻炼及健康生活习惯欠缺,与对体质健康标准认知模糊、不能正确有效评测自己体质健康密切相关。教会学生正确地测量评价自己的体质健康,有利于自觉地、有针对性地增强体质,以及健康的体育锻炼和生活习惯的养成。  相似文献   

4.
中山大学学生健康意识状况与体育行为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中山大学326名本科生的健康意识和体育行为的现状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的健康意识体现认知、情趣和意志3个方面,大学生的健康意识仍然停留在认知层面,对健康的关注和投入与对健康的认知存在不相符合的现状;而且由于性别不同,男女学生的体育行为有不同的表现;影响大学生体育行为主要有6个主因子:兴趣爱好、项目价值、参与、满足感、个体发展、体育项目认知,这6个因子既互相影响,又互相作用,决定了大学生的体育行为。  相似文献   

5.
游欢 《体育风尚》2020,(1):23-23
目的:通过了解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现状,探索其发展规律,为有效促进大学生体质健康发展提供参考方案和理论依据。方法:以2014版《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参考依据,对2018年东华理工大学在校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数据进行统计、对比分析,得出结论。结果: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各个年级段的差异明显;男、女生普遍存在的短板问题也不同。结论:导致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现状的不理想,可能与大学生"健商"水平、高校体育文化氛围的营造、家庭和社会对体育的重视程度等有着紧密的联系。  相似文献   

6.
为了建立一个体育课与健康理论相融合的新型"体育-健康课程模式",并对其实验效果进行研究,根据学生对<大学生健康常识知晓顺序问卷>结果,在大学一、二年级体育课内设计相关健康知识内容,每次课15 min,实施1年,共36次课.实验前、后分别发放<大学生健康生活形态调查表>,考察大学生对健康常识的掌握及与生活形态的联系情况.结果设计出符合大一、大二年级学生特点,与体育课相融合的"体育.健康课程模式".实验后,一年级和二年级之间无显著差异,但和实验前相比各自均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实验后一、二年级和三年级均有显著差异(P<0.05);三年级和实验前比无显著差异.结果说明,接受过"体育-健康课程模式"指导的学生明显比实验前及没有参加实验的学生拥有更健康的生活形态,能更好地根据所学的"体育一健康"知识优化实际生活.高校体育课与健康教育融合模式具有较强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该文采用体育健康素养问卷对医卫类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旨在了解体育视角下大学生的健康素养水平,并分析不同专业大学生健康素养的差异性,为针对性开展健康教育及体育教学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显示,医卫类大学生具备良好的体育运动知识、生长发育知识和较高的预防疾病意识、运动参与行为以及健康管理能力。不同专业大学生在体育运动知识、心肺复苏基本操作、处理运动损伤方面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药学专业学生的体育健康素养总体水平相比其他专业较低。学校可通过跨学科融合教学、社团实践服务、体育赛事等方式进行健康教育,推进“体育+医学”健康品牌建设,发挥多方协同力量,促进当代大学生健康素养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窦丽  季锋  周法斌 《安徽体育科技》2010,31(6):57-60,67
为了解南京林业大学《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实施情况,掌握在校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和总体发展趋势。根据2009年度大学生体测试获得的有效数据,采用文献资料和数理统计等方法,从学生的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及综合评定等方面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南京林业大学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总体一般;身高标准体重指数呈偏态分布,偏向较低体重的一侧;肺活量体重指数相对较差,柔韧力量素质相对较好;女生的体质状况好于男生,大二年级学生的体质状况最好。建议应加强大学生的健康管理,倡导大学生建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建立健全对学生体质健康的检测和指导;体育教学中加强大学生体能发展,关注高年级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开发适合不同体质大学生的运动处方。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实验研究及数理统计等方法,以运动人体科学理论知识为依据,利用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建设的资源优势,对华中师范大学46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体质健康的测试和调查分析,在了解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现状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制定与实施了大学生的健身规划实验研究。结果显示:华中师范大学在校大学生身体形态发育水平良好,身体机能水平和身体素质与运动能力有待改善和提高;通过实施12周的短期健身规划,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实验参与者的体质健康水平,尤其是在身体形态方面效果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寻影响大学生健康的原因,采用问卷调查、数理统计、文献查阅等方法,对海峡西岸经济区大学生健康意识和行为的现状进行抽样分析。结果表明,大多数学生有正确的健康意识,但是正确的健康意识与健康行为之间却发生了一定的偏差与背离。建议:学校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使学生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和行为。  相似文献   

11.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测试法和数理统计法,对山西财经大学2005-2009级学生的体质状况进行监测和评价,为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山西财经大学2005-2009级学生身体形态方面,学生存在肥胖、偏轻现象;从学生平均成绩来看,基本达到了教育部97%的要求,测试结果反映出山西财经大学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总体只是处于一般水平。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作为国家的高等受教育人才,除要具备丰厚的知识储备,还需有一个强健的体魄,这与大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行为习惯密不可分。意识是产生行为的内在动力,要使大学生有一个强健的体魄,须培养并加强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意识,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帮助他们形成终身体育意识,进而产生相应的体育行为。通过对目前大学生体育意识和体育行为的现状进行研究,分析影响大学生体育意识与体育行为的因素,并指出可行性的对策,从而提高大学生的体育意识,促使他们由体育意识向体育行为的真正转化。  相似文献   

13.
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民族高校学校体育工作,促进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促进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提高当代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笔者调查湖南民族职业学院藏族大学生486人,探究内地藏族大学生的健康生活方式。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与对策。旨在为民族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也为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提供管理参考。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健康近年来深受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这不仅是基于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为人的发展与健康所需。大学生作为社会的特殊群体,其健康的主体意识还没有明确,所以高校有责任担负起健康教育与调控的任务。通过运动的参与,明确运动与健康的关系,实施运动促进健康的过程,分析运动健康与风险管理的因素,客观培养和发展大学生主体健康运动意识,使其达到自我的调控与管理的目的,使运动健康到达最优化,为大学生的工作、学习、生活提供最基本的健康保障。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等方法对健康含义的认识、体育的需要认识、健康和学习重视程度、健康习惯行为状况、社会公德行为状况、体育课收获内容意识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大学生从健康意识上升到健康行为的若干途径。  相似文献   

16.
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调查问卷法和数理统计法,对武汉市6所高校240名(非体育专业)女生的健康信念与体育锻炼行为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武汉市高校女生存在严重"知而不行"现象,其体育锻炼状况较差;健康信念与体育锻炼行为正相关。  相似文献   

17.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对高校英才生体质健康状况进行研究与实践.通过对哈尔滨工业大学英才学院学生进行体质测试,并对2009级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进行跟踪研究,结果表明:英才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在大学阶段一直处于良好状态,并呈上升趋势,说明哈尔滨工业大学英才生群体具有较强的体育锻炼意识和行为;在体育教育工作中大力倡导和实施体育俱乐部模式,对于提高学生体质健康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也为我国高校大学生体质健康教育改革提供可借鉴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影像传播范式是传播体育信息最重要的手段,作为传播载体的电视、视频网站等大众传播媒介也是推动现代体育发展的手段。本研究通过对济南市部分高校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的问卷调查,分析体育信息的影像传播范式对大学生体育行为的影响,从而正确地引导大学生的体育意识和体育行为,能够为大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的习惯,培养终身体育意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大学生的调查分析,得知大学生对“健康”的认知存在较大误区,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仍旧是以“是否有疾病和体质虚弱”作为其自我评价是否健康的标准。同时,健康自我评价的程度对男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有着正向的积极影响,对女大学生的影响则没有得到统计学上的证明。指出高校体育要加强对大学生健康意识的培养和注意满足女大学生的体育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