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0 毫秒
1.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体育对于各个阶段的学生都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主要从全日制体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现状、全日体育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况、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学制制定四个方面进行调查分析,找出两广地区7所普通高校体育学院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并找寻相应的改进对策,为普通高校体育学院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运用文献资料、访谈、比较分析等研究方法,以我国中山大学和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为例,对中美两所高校人类学专业的文化人类学和体质人类学课程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等进行对比分析,旨在为我国体育人类学课程设置提供参考。研究发现:在课程目标方面,相同点表现于,中山大学和密歇根州立大学皆重视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和人文素养培养。不同点为,中山大学在本科和研究生阶段皆重视对学生专业化的培养,而密歇根州立大学在本科阶段注重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和人文素养的培养,研究生阶段才注重学生专业化的培养;在课程内容方面,两所学校的基本文化知识内容基本趋于一致,且均重视方法性理论知识和教学实践。差异性表现于:(1)中山大学和密歇根州立大学在研究生阶段强调学生掌握的课程内容重点不同。(2)课程内容涉及的研究视域不同。(3)主要授课形式不同;课程设置形式方面,两所学校以专业必修课为主要形式;课程开设的物质基础方面,两所学校皆有完善物质设施、设备和经费保障。进而,基于两校人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就我国体育人类学课程设置从目标、内容、设置形式等方面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3.
<正>2004年开始与郑州大学体育系联合招收了第一届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目前研究生教育设有体育教育训练学、民族传统体育学、体育人文社会学等3个硕士学位授予点。为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2010年我院招收了第一届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理念、培养模式、质量标准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  相似文献   

4.
新时期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运用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比较研究等方法,从培养目标、研究方向、课程设置、教学实践、学位论以及培养方式等方面,对我国25所高校的体育人社会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进行全面深入的剖析,找出其共性和差异,为新时期深化体育人社会学硕士研究生教育改革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研究生教育是本科教育的升华,而体育学科中体育教育专业是国家体育教师队伍坚实稳固的来源.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对我国体育训练篮球方向硕士研究生课程内容设置进行基础研究,结果表明:各所院校对于篮球项目具体培养目标没有明确细化,实践和理论结合度较低;课程安排不能充分满足学生需求.通过分析研究体育训练学篮球方向研究生课程设置存在的现状,给出相应的策略,为更好地发挥课程学习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正>2004年开始与郑州大学体育系联合招收了第一届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目前研究生教育设有体育教育训练学、民族传统体育学、体育人文社会学等3个硕士学位授予点。为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2010年我院招收了第一届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理念、培养模式、质量标准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与学术型研究生有所不同,将更加突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特色,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7.
郑继超  赵娜 《体育科研》2015,(3):98-103
采用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以苏沪两地5所高校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及培养模式为研究对象,发现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着诸如课程设置不够科学合理且与其培养目标吻合度低,教育实习环节薄弱,培养模式不够科学完善等问题。故提出建立并创新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完善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构建“校内+校外”联合培养机制,实行“双导师制”;开拓校外实习基地,加强校企联合,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加大对学生教育实习期内的监管与考核力度等合理化对策。  相似文献   

8.
采用调查法、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等对山东省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就业状况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就业在经历下降过程后趋于平稳,中、小学成为就业的主要流向;研究生的培养规模与社会需求之间的供需矛盾,课程设置不契合就业岗位的实际需要,研究生自身素质的缺陷成为制约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研究生就业的主要因素;应通过建立研究生供需的预警机制,改革培养体系和课程设置,提升研究生的综合素质促进研究生的就业。  相似文献   

9.
依据我国体育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的现状,从社会学角度出发,对体育硕士研究生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评价等多个方面进行探讨,并分析了研究生课程与社会的联系及社会学基础,同时就综合性大学体育硕士研究生培养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中、美、日体育学科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用文献法、比较法调查和Internet查询等方法,对中、美、日等国体育学科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进行比较分析,旨在为改进我国研究生课程设置提供参考。结果显示:通过对三国体育学科研究生课程从基础理论、专业、相关学科、学科前沿知识及科研能力培养等方面进行分析,美国、日本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我国注重理论知识的培养。结论:根据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实际情况,提出改进课程设置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随着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的临近,人们都在思考奥运会后的中国体育走向,但无庸置疑的是,国家已经全面实施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10年来有了丰硕的成果。特别是在我国大城市群众体育已经进入到由无序状态向有序状态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适时梳理,总结探讨运行机制,是群众体育管理部门和科研单位义不容辞的责任。本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对群众体育管理体制的模式进行科学归纳,提出群众体育管理的基本思路,为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奥运会商业开发的融资方式及对举办国经济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奥运会与商业相结合,利用商业手段支持奥运会是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奥运会组委会通过经营与奥运会相关的商品获得巨额收入,为奥运会提供资金保障,而成功的商业开发和运作又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各举办国经济的发展。分析了近5届奥运会商业开发的融资方式对各举办国经济的影响,以期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为适应学习型社会,满足21世纪人才素质结构的要求和符合普通高校体育教育功能的特点要求,结合教学实践,就体育素质教育的内容之一——终身体育能力培养作为突破口,对普通大学生终身体育能力构成的要素和大学生终身体育能力培养做了阐述。  相似文献   

14.
分析大众传媒与群众羽毛球运动发展的相关性,探讨大众传媒对羽毛球运动发展的作用,利用大众传媒为群众羽毛球运动的服务,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5.
李跃林 《体育科技》2004,25(2):77-78
结合广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运动解剖学》实验课的教学实践 ,围绕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改革实验内容和实验方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真、善、美是湖畔诗派区别于同时代其他诗人的特殊的美学风格。湖畔四诗人对爱情的大胆表白是前所未有的,因为他们敢于真实地袒露内心最隐秘处的情感。他们的诗表现了争取个性解放的时代精神,客观上起到了反封建的作用。湖畔诗人怀着美化现实的理想放情地歌唱爱情、颂美青春。他们为努力使真各美融合到诗歌中去作出了可贵的探索和尝试。  相似文献   

17.
运用生物力学的分析方法,对排球扣球技术动作,特别是对助跑、起跳、空中击球和落地等动作进行了研究,总结和归纳动量矩定理及动量矩守恒定律运用到排球扣球技术中的一些规律,其目的是规范排球扣球技术动作,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扣球技术动作,提高扣球的质量和效果,丰富排球教学与训练的理论和方法,推动排球专项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本文运用运动生物力学分析法,对篮球投篮技术动作,特别是对投篮技术动作中投篮异侧手、腹部及下肢动作与投篮稳定性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得出了动量矩定理及动量矩守恒定律运用到篮球投篮技术中的一些规律,并对这些规律的具体动作方式进行了实例分析研究,其目的是规范投篮技术动作、丰富篮球教学与训练的理论和方法,促进篮球专项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试论应用多媒体优化组合体育教学活动的特点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罗智勇 《体育科技》2002,23(1):62-64
多媒体优化组合应用于体育教学活动 ,是以体育科学理论和教学原理为指导 ,使传统的教育观点、内容、方法、手段及其结构向全新的现代化教育理论体系转变 ,从而起到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增强教学的互动性 ,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0.
析自由人规则对排球运动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自由人作为排球运动发展的产物,在比赛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观察排球比赛实况录像及搜集有关研究自由人的文献资料,分析探讨自由人规则对排球运动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