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武术各拳种流派中都有一些基本的练习方法,称之为武术功法。武术功法锻炼的目的,是为了获得超常武术技能。技能的展现有两种形式,一是实战格斗中的技击运用能力,二是套路演练中的技击表现能力。基于功法锻炼服务于套路和格斗的关系,功法运动长期被分解于套路和格斗运动之中。  相似文献   

2.
<正> 武术,是我中华民族固有的、以攻防技击套路为主要特征的传统运动项目。近年来,我们在武术教学中发现有许多教师重“套路”传习、轻攻防技击的教学。结果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逐渐淡漠和学习积极性的逐渐降低。如何改变这一现状,保持武术教学的魅力,我们试做以下探讨。据考证,我国原始社会初期的武术是人们狩猎求食和自卫防身的一种手段。奴隶社会,由于战争的频繁,武术逐渐成为社会培养“武人”的工具。隋唐时期,武术不仅是战争的手段,而且还逐渐演变成具有实战技击性质和强身健体的运动项目。宋、明、清时期,武术虽形成许多流派,但仍保持着格斗技击和健  相似文献   

3.
孙天民 《武当》2014,(3):39-40
武术是冷兵器时代人们相互征战的产物,是人类在实战中逐渐探索出来的格斗方法和技巧,进而渐次演化成今天武林中的各拳种多门派。武术作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融入了浓厚的华夏文明传统,其中不仅包含实用技能训练的方式、方法、技击原理与实践、强身健体的修炼等等,更重要的是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伦理道德观念。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在于“知行合一”。这种重视实践、“知行合一”的思想是武术认识论的基础。具体到武术中则表现为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技术上,都强调要切合实用,突出它的技击特点。所以技术来源于实践、经过加工提高、然后用于实践成了历史上武术发展的基本线索。正因如此,使得套路练习和对抗性练习共同组成了完整的武术技术体系;以套路练习为基础,然后将其拆为散手,再通过“递手”,过渡成对抗性的实战练习,构成了武术的传统训练体系。所以武术在历史上的发展常和军事活动密切  相似文献   

5.
攻防技击性是中华武术的主要特点,也就是说,武术主要特点在于它的每个动作都具有攻防内涵.因此,人们通过武术锻炼不仅能够增强体质,而且能够掌握一些攻防格斗技术.散手,则是中国武术集中表现其技击性的一个方面.中国武术产生于我们的祖先为了维持生存而进行的狩猎和原始战争,不论是狩猎还是战争,生活要求人们必须掌握一定的攻防格斗技能.人们为了总结格斗经验,提高生产和作战的能力,便把各种格斗动作编组在一起,并不  相似文献   

6.
武术作为一种以技击为核心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除了具有健康身心、休闲娱乐的功能外,其魅力始终在于它的实战价值。我国现代散打运动是继承和发展武术技击功能和价值的一种存在和表现形式。在激烈的散打搏斗中,体力和格斗意识是不可缺少的因素。然而在体力相当或巧妙地运用技法  相似文献   

7.
武术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修身养性、技击、健身、表演等多种基本功能,这些基本功能在竞技武术、传统武术、健身武术中各有侧重,从而导致了不同武术形式之间的明显区别。提高武术训练技击效果的措施有:努力提高习武者的身体素质、重视各种技击单势练习、加强实战练习、对运用其它技法进行深入研究等。  相似文献   

8.
文章从武术的起源、武术与兵家的彼此联系与武术散打在实战中所体现出的兵家思想谋略这三个方面来探讨泛兵论下的中国武术技击问题。武术技击其实完全可看作是一种“泛兵论”意义上的军事战争。换言之,武术技击,可以被看作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军事战争,这种小范围、小规模的争斗远比军事战争要精细得多。武术散打在实战中所体现出的军事谋略思想、因敌制胜和正合而奇胜的兵家思想等无不体现了武术与兵家的密切关系。因此,文章认为将兵家思想运用于中华武术技击,指导武术的技击理论向前发展是非常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9.
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以及身体实修等方法,反思中华传统武术技击相关研究争鸣后发现:目前学界对于中华传统武术技击的讨论在本源性暴力可否表征传统武术技击、致命之招是否为技击训练的关键、技击实践与文化理论研究何者为根、传统武术的本质与价值是否随历史发展而波动等方面仍然存疑。中华传统武术技击的内在价值主要体现在:唤醒身体实修感知,深化武学研究认知;体认武艺训练过程,重塑武者内在自信;感悟中华文化思维,实践传统哲学智慧;细化实战格斗要素,推动武术“由技入道”。提出传统武术技击能力的提升进路:从复杂到简约,提炼科学的核心技法理论;从散乱到系统,建立完备的技战训练体系;从讲手到实战,开发舒适安全的实战器材;从封闭到开放,阅读试敌过程的对抗节奏。  相似文献   

10.
武术包括套路运动、功法运动和技击对抗运动三种形式,武术的核心是技击。套路是从实战技击中吸取一些优秀技法,进行的动作组合练习,这样有利于学习和锻炼。通过套路的组合练习后,使得技击方法更加熟练,从而更有利地服务于技击。功法则主要用于训练身体内部潜力,与外部肢体的力量素  相似文献   

11.
<正> 武术实战架子又谓:开门架子、门户、格斗时的基本架子。近年来,国家体委在全国几所体院设立了散手训练基地。尔后,全国散手竞赛、全国武警格斗大赛等不同形式的擂台大赛相继出世,形势日趋盛大。然而,笔者在多次大赛的录像中发现许多技击运动员的实战架子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由于运动员的实战架子技术不固牢及运用不当,而常常破坏技术与战术的最佳发挥,继而乃遭失败,笔者现从不同角度将散手  相似文献   

12.
散手是中华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独立于套路演练的另一武术形式,它吸取了传统武术格斗的精髓,又包容了武术技击的原则,是体现中华民族特色和技巧的现代技击术,它是一项以对方技术动作作为转移的斗智、较技的竞赛项目。随着武术散手运动在世界范围的蓬勃开展,运动水平  相似文献   

13.
李建炜 《武当》2009,(12):34-35
想练好武术技击,首先要选择一门适合自己的拳法,从基本功开始,使自己的力量、柔韧性和协调性得到发展,再从传统拳法中找到技击中所需的“劲”、力道、速度,然后再进行操手对练,最后就可以接近实战了。想练好技击,不但要进行肢体训练,而且还要进行意识训练,只有这样才能把武术练好。具体可从以下几点加强练习。  相似文献   

14.
拳术训练需要运动心理学在武林,借用运动心理学来研究武术的人尚不多见。这很奇怪,令人不解。因为武术中许多困扰大家的疑难问题,都能在运动心理学里找到答案。譬如:拳术技击为何只能使用简单的技术动作?拆招说手的技法何以不能用来实战?实战技击中应该把  相似文献   

15.
技击格斗是武术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一条主线,若没有这条主线贯穿其中,武术也就不能称之为武术。武术教学是武术得以继承发扬的关键环节,在制定武术教学计划和选择教学内容时,因学校武术教学存在安全不可控、思想教育不到位、竞技武术训练模式等一系列问题,技击内容的教授一直得不到深入践行。如此循环,武术的技击特性只能成为'口头语'。本...  相似文献   

16.
想像与实战     
想像,即是一种虚拟的心理活动,它不能直接作用于技击,但它作为实战前心理的模拟训练,则是一种理想的方法。也许你会很惊疑,这么简单的“空想”也能出功夫?是的,这种形象训练能让你看清楚自己在实战中是如何抓住战机、打顾合一的。与其说犹如梦里格斗,不如说是看自己“编、导、演”的功夫影片。下面就让我们体验一下。  相似文献   

17.
螂螂拳是一项技击性较强、实用性较高的武术拳种。它源于技击格斗,又博采诸拳绝招、妙手,几经相传、细研、创新,逐步形成了系统完整的理论,在攻防技术上独具风格的武术流派。 在散打技击中,讲究“一功、二力、三胆量”。因此必须树立敢打敢拼、克敌制胜的信心,从战略上藐视对手,视“敌”如懦夫;练拳时,无人如有人;与对方交手时,有人似无从,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螳螂拳的技击法则有以下五种方法:一、固守待进,以静待动:螳螂拳在技击中采取“不招不打,招之即打”的战术。与敌交手时,主张在防守严密、不露破绽的前提下,后…  相似文献   

18.
针对武术套路运动项目理论认知中“娱人致趣”原理缺失的现实问题,采用文献分析法、访谈与观摩法,从游戏与整体论哲学视角探究该运动项目的致趣要素,认为作为起源时最初规则与规律的“架招显功,喻意神勇”一直是武术套路运动发展的核心致趣要素.武术套路由最初作为实用技击技术的传习手段,逐步以“假想式实战再现体验”替代真正技击实战,蜕变为具有游戏特征的体育项目.“喻意神勇”像一只无形的手,通过自己的变异影响着“架招显功”风格的变化,形成不同的拳种与流派,成为娱人致趣的根源.同时对教学训练中有效利用这一原理,提出“四段教学法”等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9.
<正> 散打是用武术的踢、打、摔、拿等技击方法进行实战比赛的对抗性运动项目。随着散打比赛的迅猛发展,散打的各种问题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和研究。比赛场上常有这种现象:一个身体素质好、平时训练中技术熟练的运动员在激烈的比赛中却一反常态,与平时判若两人,出乎意料地输给对手,这种现象说明要在比赛中战胜对手,不但需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熟练的运动技术和高超的运动技能而且还需要有良好心理素质的保证。  相似文献   

20.
武术,是中国的传统体育项目。它是把踢、打、摔、拿、跌、击、劈、刺等动作按照一定规律组成的徒手和器械的各种攻防格斗、各种套路和对练单势的练习。武术包括不同的流派,风格各异,技法有别。但他们都具有一个明显的特点,那就是都包含格击攻防的含义。这鲜明的特点,也正是武术区别于其它体育项目的关键之处。因此,我们说武术具有两个鲜明的基本特点:一个是它的技击价值,一个是它的健身作用。关于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